湖北省京剧院:《建安轶事》

2013年10月12日 19:01作者:陈 琛来源:中国文化报

湖北省京剧院成立于1970年,系2005年文化部命名的国家重点京剧院团。蔡文姬的传奇成就了她本人,也成就了她在历史上的地位,而满台演出亦有着一种淡淡的“建安风骨”在其中。

  湖北省京剧院简介

  湖北省京剧院成立于1970年,系2005年文化部命名的国家重点京剧院团。现任院长朱世慧。

  40多年来,剧院继承发展京剧艺术优秀传统,整理上演传统剧目140余出。剧院致力于京剧艺术的改革创新,连续创作演出了《徐九经升官记》、《膏药章》、《法门众生相》、《建安轶事》、《青藤狂士》等众多优秀剧目,屡获“中国戏曲学会奖”、文华大奖、“中国京剧艺术节金奖、银奖”“五个一工程”奖、全国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等。

  剧院人才队伍合理,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老一辈艺术家如著名导演艺术家余笑予,著名剧作家谢鲁、郭大宇、习志淦,著名表演艺术家朱世慧、杨至芳、李春芳,一级舞美设计田少鹏,一级导演欧阳明,一级演员胡为之、罗会明、程和平、舒建础等造诣很高。近年,以著名麒派老生、梅花奖获得者裴咏杰和著名奚派老生、梅花奖得主王小蝉领军的一批优秀中青年艺术人才,如江峰、李兰萍、尹章旭、易艳、吴长福等国家一级演员已成为剧院的中坚力量。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金奖得主万晓慧、谈元、唐恺、王铭等第三梯队的优秀青年演员亦正迅速崛起,并产生广泛影响。定向培养的第四梯队人员已于艺校毕业,充实到艺术队伍中。

  剧院屡赴美国、日本、加拿大、韩国等国家以及我国香港、台湾等地区演出,蜚声海外,是一个深受国内外观众喜爱,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京剧艺术表演团体。

  一台新戏 一代新人 一次实践

  京剧《建安轶事》体现出了三个“一”的追求:一台新戏,即是一台全新视角表现蔡文姬的原创京剧;一代新人,即大胆起用优秀中青年演员;一次实践,即该剧集结了国内戏剧界精英,在坚守并回归传统京剧和古典戏曲美学根底的坚实基础上,对京剧艺术在当代城市化与全球化背景下的生存发展,作了一次全方位的回归与创新,藉此对古老艺术的年轻化、传统京剧的现代化以及历史题材的时代化,进行了一次积极并富有积累意义的探索和实践。与此同时,《建安轶事》也在引导观众敬畏传统、亲近京剧和培养京剧观众自觉购票欣赏高雅艺术和民族戏曲等方面开拓出了良性市场,并收获较好的经济回报。

  《建安轶事》的演出足迹遍布全国各地,至今已演出98场,受到广泛好评。精湛的表演,曲折的剧情,华美绚丽的服饰、场景,多彩变化的梦幻灯光,给观众呈现了一台大气、恢宏、凝重、美轮美奂的精彩演出,征服了所有的观众。

  湖北省京剧院作为国家重点京剧院团中的一支生力军,几十年来多次进京参加国家级演出活动及商业演出,均受到热烈欢迎和好评。新编历史剧《建安轶事》集中展示了该院创作精品和人才培养最新成果,集中展示了剧院的艺术实力,通过精彩的演出,吸引了大量观众走进剧场、亲近京剧、鉴赏京剧,为湖北京剧的坚守、继承和发展做出积极努力,在京剧的舞台上,绽放别样的光彩。

  别出机杼 更著新意

  —再看新编历史京剧《建安轶事》

  王蕴明

  由罗怀臻编剧、曹其敬执导、朱绍玉作曲、湖北省京剧院创演的新编历史剧《建安轶事》,去岁先后看了两次。所以再看,一是戏好,耐看,有新意,二是舞台呈现益见精进,剧院呈现新面貌。

  故事并不陌生,是自元、明以来反复搬上戏曲舞台的东汉才女蔡文姬的情事。近半个世纪以来,京剧、评剧、昆剧、梆子、豫剧、越剧、吕剧、话剧等相继呈现。新创的京剧《建安轶事》则别出机杼,更著新意。

  剧中的情节铺述,不仅与诸家避却了雷同,开拓了热门历史题材的新视域,而且与《后汉书·董祀妻传》中历史事实更加靠近。新编历史正剧的要义之一就是主要情节人物要符合历史真实。剧中曹操不是主要人物,着墨并不多,但表述得很朴实,既表现了他的慈悲心怀、力修文治,又展现了他的威权与专制,亦应更接近人物的真实。这种对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辩证关系的把握和作家主体意识的注入,更符合恩格斯所说的:“倾向应当不要特别地说出,而要让它自己从场面和情节中流露出来。”

  京剧《建安轶事》尤为可贵的是对于剧作立意的深层开掘。其立意决不止于写一出不同于以往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和舞台场景,而是剖示了人类社会一种带有某种规律的生命现象:人的本性是追求成功与幸福,但在汹涌前行的社会大潮中,人就像漂浮在上面的一叶小舟,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在战乱的时代中,蔡文姬流落异邦,饱受风霜。胡、汉和好了,却又跌入到另一种痛苦的婚姻渊薮。而造成这一痛苦的初因恰恰是出于善,出于对幸福的追求。清醒地认识到作为社会人的这种“被支配、不自由、结局与初衷悖离”的冷峻现实是人生的第一课题。然而不应就此止步,而应破解人生的第二课题:即不论是处于顺境或逆境,不论受到何等外在的拘系,都应保有一份真挚的情感、善良的心性和高洁的人格,追寻自己的命运归宿,或顺势而为之,择善而从之,或与恶抗争,乃至杀身以成仁。

  与此相应的是剧作悲喜交互的艺术风格。戏剧情节的展开始终在时喜时悲、悲喜相因中行进,跌宕起伏,冷热相济。人物情感在悲喜中披露,人物性格在跌宕中展示。这种十分切近人生常态的戏剧情景,很容易引发观众心灵的共鸣,从而增强戏剧的观演效应。

  湖北省京剧院是我国新时期以来京剧舞台上的一支生力军,30余年创演了《徐九经升官记》、《药王庙传奇》、《法门众生相》、《膏药章》、《曾侯乙》等一批优秀剧目,以丑生朱世慧领衔,独树一帜。新排的《建安轶事》在导演的统筹下,全剧场面、节奏、音美跌宕有致、疏密相间、浓淡相宜,营造了肃穆大气、雅淡清丽的舞台景观。音乐唱腔本色而新颖,京剧的传统板式西皮、二黄、南梆子、四平调、高拨子等俱臻其善,尤其蔡文姬奔相府救董祀那段32句的五言唱腔,由无伴奏的吟唱转正反二黄交错的行腔,抑扬顿挫,萦绕回环,繁弦紧板,凄切清丽,为以往所未见。全剧唱段均声情兼备,疾舒自如。救董祀那段32句的唱腔,一气呵成,轻重缓急,掌控笃定,如泣如诉,摧人泪下,出色地传达了人物的内在情感,体现了文本与音乐的意蕴。饰演董祀的王铭,扮相英俊,有文气,唱腔爽朗有韵致。

  饰演蔡文姬的青年演员万晓慧,基功扎实,唱作俱佳,做派稳健雅丽,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允中得体,外柔内刚,虽椎心泣血、衷怀激荡而仪态清雅端庄,不失大家模样。饰演曹操的尹章旭、卞夫人的易艳、左贤王的江峰,皆称职。以老生行当饰演曹操,是一新创造,虽非主角,未见刻意,但就其创意而言,堪称为继尚长荣《曹操与杨修》之后的又一新开拓。由此看到了老一代艺术家的高瞻远瞩,拳拳之心,剧院继往开来、亮丽转身的光辉前景。

  万晓慧与她的“蔡文姬”

  安志强

  湖北省京剧院的新戏《建安轶事》,演绎的是汉代历经沧桑的才女蔡文姬。万晓慧饰演蔡文姬。万晓慧不过是30岁左右的“80后”,一个时期以来,这样的青年演员能够排一出新戏,不多见。特别是这出戏的创作阵容不简单,剧作罗怀臻、导演曹其敬、音乐唱腔设计朱绍玉、灯光设计邢辛、服装设计彭丁煌……如此强大的阵容捧出一个阅历不深的“80后”去塑造一个古代才女蔡文姬,这样不一般的举措,在当前戏曲剧坛上,几乎是难以想象。

  看戏前,我很难把那个历尽沧桑的才女蔡文姬同涉世不深的“80后”万晓慧联系起来。然而,文姬一出场就吸引了我:策马闪身出场,双目前望,望得很远——“这就是我的故国家园吧?”见曹操,下马,又回身远望——牵挂着儿女……这是剧本没有注明的身段。其实,剧本要有“留白”,剧作家为演员提供了人物的身份、性格,生活的环境和情感经历而不必事无巨细规定演员应该有的表情动作。演员的表演需要做功课,需要认真地解读剧本,翻阅他(她)所演绎的人物有关资料,理解了人物、剧情,才能较为准确地设计身段表演。看蔡文姬的出场,我想,晓慧是做了功课的。

  万晓慧的表演自然熨帖,于中规中矩中见光彩。譬如,婀娜多姿的身形当中不时地闪现一股英气,举手投足似有些小生行当的身段,特别是与董祀论琴一场戏,站、坐、饮茶、打躬,都有一股书卷气。董祀劝文姬“化悲苦为欢笑,把胡笳作汉歌”时,文姬自忖时“二六板”的演唱从容大气,婉转自如。

  文姬为董祀求情那场戏有一段32句的唱段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曹操问文姬:“你当真舍不得董祀?”文姬连说三个“舍不得”,然后轻声吟唱,唱的是五字句。这样的唱段很别致,既点染了魏晋时期五言诗句流行的古风,又为音乐提供了回环相押、抑扬顿挫的创作基础。曲作家朱绍玉为万晓慧谱写了使人耳目一新、演唱颇有难度的唱段。“回望过来路,一步一重伤”的前14句完全是无伴奏吟唱,这对晓慧来讲,无疑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晓慧唱得很入情,吟唱部分落音不是稳定的,有些说唱小曲的元素,没有长拖腔,也没有华彩迂回的行腔,却在小地方或轻或重或挑或颤,晓慧唱得如泣如诉,环环相扣,倾诉了文姬战争离乱之苦。“幼子忍离弃,泪湿干衣裳。又适中郎将,三做新嫁娘”等18句转入乐队伴奏正反二黄交错的行腔,晓慧的演唱委婉凄凉,倾吐了文姬与董祀难以割舍的满腹情怀。

  前不久看到罗怀臻,提起万晓慧。怀臻告诉我,《建安轶事》原是为一个湖北省京剧院知名演员写的,因为调动的问题,这个演员不能演了,怀臻便想另寻“婆家”,撤回这个剧本。此时,院长朱世慧对他说:“能不能让我们的孩子锻炼锻炼?”朱世慧说的这个孩子就是万晓慧。怀臻说,晓慧打动他的只是一个生活小节。那天,朱世慧安排作者同演员见面,演员差不多到齐了,只有万晓慧来得晚了一些,朱世慧说,她去换衣服去了。不一会儿,万晓慧穿了一身干净整洁的服装来了。怀臻暗想,这是个有心的孩子,懂得自重,也尊重别人,并且很把排演蔡文姬当回事。怀臻告诉我,晓慧是个内敛的女孩儿,不像有的孩子“很会来事儿”,她只是默默地练功、排戏。她是能够胜任蔡文姬这个角色的。怀臻又说,那个小生演员王铭也不错呀,你写万晓慧,不要忘了提提王铭。

  岂止是王铭?与万晓慧短暂见面的时候,她对我说了一大串名字——小生王铭,武生唐恺,花旦袁婷,老生李奕平、李衍茂等等,都是院里的重点培养对象。晓慧说,我们都十分感谢朱院长,他为我们搞“百日集训”,从北京、上海、重庆等请来许多名家手把手地教我们,3年的时间,我们已经能演100多出戏了。或许,再过多少年的时间,湖北省京剧院有了更多的新剧目、更多的新人,《建安轶事》就是这一代新人成长的重要标志。

  建安风骨 别样情怀

  ——评说京剧《建安轶事》的“新”“奇”“真”

  陈 琛

  中国古典戏曲理论集大成者李渔曾说,一部好的传奇创作要讲究“新”“奇”“真”。所谓“新”者,即是有新意,走他人未走之路,言他人未言之情。“奇”是传奇之所以名为“传奇”的一个基点,即是“非奇不传”,表现在舞台上是由误会和错认等手法造成的满台机趣。言“真”者,即因戏曲等艺术的表意性传统,故而追求的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和本质的真实。“新”“奇”“真”三者是一个有机体,而贵在能于布帛菽粟之寻常情理中得以实现。从这个角度看湖北省京剧院的新创历史剧《建安轶事》,眉宇之中分明已臻是境。

  首先说到“新”。在京剧《建安轶事》中,罗怀臻先生避开前人常用的“文姬归汉”这个角度,将视线转入蔡文姬回归汉朝后的情感路程,在这条情感线之下,又把曹操有情义和重文才的一面呈现给观众。这也是剧作者想要借助戏曲这一传统艺术形式进行现代思索的一种表现,尽量抛却置于其上的政治、道德伟大使命,回归贴近生灵常情的人性、人情感受。

  这台戏是由两位“80后”担纲的,蔡文姬的扮演者万晓慧和王铭都是不满30岁的新人,然而他们的表演却可圈可点。万晓慧扮相俊美、嗓音亮彻,多处无伴奏的吟唱也游刃有余,因人物所需还在“张派”青衣的基础上加入了刀马旦的风姿。扮演董祀的王铭是“叶派”小生,他的形象、嗓音、表演俱佳,尤其是嗓音听来很是顺畅,在小生中不可多得。

  最后,笔者认为剧作为烘托“建安”时代的背景和人物的心境,设计了不少“二黄吟唱”,一方面实现了刻画人物性格和环境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对戏曲音乐表现能力的一种新尝试,锻炼了演员的演出功力。

  再简单谈谈“奇”和“真”的问题。常言道“传奇者,非奇不传”。“传奇”即是离奇、不寻常。蔡文姬三次嫁为人妇的波折命运本身就是不寻常的,她可谓一“奇”女子,因而成为戏剧创作的重要素材,也为编者提供了多样的选材角度。蔡文姬与董祀二人感情是剧作描绘的重点,一个是饱经风霜的妇人,一个是初出茅庐的青年;一个35岁,一个23岁;一个结过两次婚有两个儿子,一个已经有了心仪的对象。就这样不搭的两个个体,却扭作一结,因而他俩的婚姻开始注定不和谐。而正当两人关系渐入佳境时,一纸违反禁酒令的罪状使得蔡文姬的第三次婚姻再次面临崩溃。最终蔡、董经受了考验,完成任务后隐居终南山“坐看云卷与云舒”。剧作并没有因为蔡文姬不寻常的命运而头绪众多,也并没有不能让常人理解的“新奇”,蔡、董两人关系的发展即是证明。创作者们把这个情感发展脉络表现得恰到好处,实属难得。

  至于“真”,这是历史剧创作时向来饱受争议的问题。人们普遍承认戏剧的创作不同于历史的书写,前者提供的是一种想象,后者更多提供的是一种证明。罗怀臻是聪明的,他将剧作命名为《建安轶事》,所谓轶事,即未经史书记载的事。这就排除了“史实上”的不少非议。我们在看戏的时候也不用斤斤计较于史实,重要的是我们能够被主人公的命运所吸引,为之欢歌,为之悲泣。因而细节的真实就尤为重要,这除了要求剧作者的功力外,也需要演员事先下足功夫,深入体会人物,多角度动态表现人物的情感脉络和发展过程。《建安轶事》中的蔡文姬刚出现在观众眼前时,更多的是一种离别惆怅,她心念着两个幼儿。至于与董祀的感情,因有弹琴会心的过程,所以刚开始她并没有怀疑这段婚姻,甚至是有了憧憬。然而董祀在大婚之夜的一席话,又让这个倔强的女人不肯屈从命运安排,继而要去找曹操理论。不过她毕竟没有办法,因而在看到前夫和自己的儿子时,她想到要重回匈奴,可惜却没有退路。蔡文姬是坚强、勇敢的,她懂得面对自己新的处境,她用情一步步感化董祀,最终靠自己的努力与夫君一道远离尘世,赢得了自己的天地。我们看这个故事时并不觉得有什么矫情,而是被蔡文姬的命运深深吸引,更是被她的精神所感动。

  蔡文姬的传奇成就了她本人,也成就了她在历史上的地位,而满台演出亦有着一种淡淡的“建安风骨”在其中。

  本版图片均为《建安轶事》剧照

    原标题:国家重点京剧院团—湖北省京剧院:《建安轶事》

初审编辑:刘宝才
责任编辑:见习编辑郑红丽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