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中小企业也可“唱大戏”

2013年03月31日 08:01作者:刘新风来源:大众日报

城镇化说到底就是农民进城,农民市民化,实现农村农业劳动力向城市和二、三产业的转移。现在有一种错觉,似乎一说城镇化,就把目光盯在了大中型城市,农民进城就是往大城市挤,住在市级以上的城市才叫城镇化。

  城镇化不管走什么路,用什么法,最离不开的是大力发展中小企业。

  解决“饭碗”问题

  只有放手发展中小企业,才能解决进城农民的“饭碗”问题。

  城镇化说到底就是农民进城,农民市民化,实现农村农业劳动力向城市和二、三产业的转移。农民进城会引起一系列变革,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要配套跟进,户籍制度也要根据自由迁徙的要求进行调整,但首要的一条是人能在城里就业,否则城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河南省民权县王桥镇村民韩秋阁在接受采访时说的一句话点中了城镇化的要害:“叫俺进城也好,叫俺上楼也好,解决不了饭碗,解决不了生活,怕是不中!在家种地,到城里吃,那咋吃得起嘛!”“饭碗”问题即就业问题,是城镇化发展中的最关键因素。而要扩大就业,很大程度上要靠发展中小企业。

  实践证明,中小企业发展程度与城镇化率呈明显的线性关系:我省现有中小企业81万户,而江苏、广东两省的中小企业都是140多万户,浙江省是91万户;万人拥有小微企业户数,山东是68户,江苏155户,浙江139户,广东117户。对应城镇化率,我省只有52.4%,比全国平均水平略高一点,而苏、浙、粤三省均高达60%以上,高出我省10多个百分点。最高的广东省去年达到67.4%,且以每年提高0.8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预计2015年达到70%,10年后达到80%。我省城镇化的发展规划是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56%,2020年达到63%,即17年后还达不到广东省去年的水平。这说明我省城镇化建设任务很重,中小企业发展潜力巨大。而要想让我省的城镇化“化”的快一些,“化”的程度高一些,就要首先突破横亘在城镇化道路上的就业问题,就得让中小企业发展得快一些、多一些。

  先在“镇”上“化”

  要通过中小企业集聚促进小城镇建设,让城镇化先在“镇”上"化"。

  现在有一种错觉,似乎一说城镇化,就把目光盯在了大中型城市,农民进城就是往大城市挤,住在市级以上的城市才叫城镇化。岂不知城镇化里有个“镇”字,城镇化应是大中城市与小城镇建设协调发展,重点要放在镇上。大中城市的扩容不是无限的,用“摊大饼”、旧城改造的方式无限膨胀,就会得上“大城市病”:道路、供水、供气、供热等市政建设和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资源及环境承载能力愈加捉襟见肘。而大中城市土地资源受限,也就容纳不了中小企业的放量增长。县城郊区和乡镇,则是中小企业成长的沃土。农民离土不离县,甚至不离镇,就可以告别几千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华丽转身为产业工人或小老板,在县城和镇上买上房子,老婆孩子一块住,既能赡养老人、抚养孩子,也解决了夫妻分居问题,安居乐业,其乐融融。离乡背井、夫妻分居、老人孩子在农村,挣的钱在农村消费和积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

  要把县城和一些中心镇作为城镇化的主要载体。江苏、广东、浙江就是以强镇为重点,促进中小企业集聚,形成了一大批具备城市功能的小城镇,城镇化率也随之提高上来。广东省有309个专业镇,创造的GDP占全省的34.5%,并计划到“十二五”末,使专业镇实现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万亿元,总产值千亿元以上专业镇达到10个,百亿元专业镇150个。而我省的特色产业镇只有137个,创造的GDP仅占全省的10%。在2006年国家统计局排定的全国百强镇中,广东省有28个,江苏省23个,浙江省20个,我省只有2个。由此可以看出,我省要在城镇化率上追赶苏、浙、粤,就要在发展经济强镇上加速。县城和一些产业基础较好的中心镇,可以开辟一些产业园区,并加快实现人流、物流、资本流、信息流的地域聚集,推动全民创业兴业,鼓励外出打工者返乡创业,集聚发展中小企业,兴建起一批特色产业镇,打造出一批具有城市功能的卫星城镇、副县级城镇。

  从“大象经济”走出来

  要放开民间、资本准入,促进各行业中小企业百花齐放,使其成为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创造和消费者。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家庭农场,发展到一定规模,就会需要雇佣大量工人,就会成为农业产业或休闲旅游业中小企业。服务业是我省的短板,服务业增加值仅占全省生产总值的4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低于东部沿海省份。从生活服务中的理发店、小商铺、小饭店,到生产服务中的现代物流、外包服务,再到高技术的软件开发、创意设计、动漫制作等深度融合信息化的科技创新型企业,都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中小企业有个特点,不怕小就怕少。我省规模以上工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资质以内的建筑业和房地产开发企业,总量和主要指标与苏、浙、粤不相伯仲,“块头”中等以上的既多又好,但小型微型企业个数和经济指标就相形见绌了。小微企业是“下点雨就能发芽”“给点阳光就灿烂”,因此,兴办小微企业不用政府掏腰包,关键在于有个好环境。山东要从“大象经济”走出来,还要在进一步优化小微企业发展环境上下工夫,掀起全民创业、兴业的热潮。最近省里制定了小微企业发展考核办法,不光比较发展指标,更要比较发展环境,并把考核结果作为衡量各市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这对全省小微企业发展将会是一个极大推动。

  (作者系山东省中小企业局局长)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艳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