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官魏华伟:清华硕士变成“农民贴心人”

2013年08月21日 10:50作者:双瑞来源:《工人日报》

清华大学硕士生魏华伟当年刚一到河南省上蔡县文楼村,就被村民们来了个下马威。文楼村靠近县城,有多年的蔬菜种植传统,魏华伟分析后认为发展蔬菜大棚有出路,但村民有顾虑,人人不愿当“出头鸟”。

  新华社郑州7月15日电 (记者双瑞)清华大学硕士生魏华伟当年刚一到河南省上蔡县文楼村,就被村民们来了个下马威。“高材生当村官,是来镀金的吧?”村民说话直截了当,“干好了我们敲锣打鼓送,干不好就用砖头砸你走!”5年过去了,村民挂在口头的是“吃水不忘打井人,致富不忘魏书记”,不被看好的清华高材生成了“农民贴心人”。

  记者见到魏华伟的时候,他正跟文楼村一个种了30亩西瓜和10亩草莓的农户老骆蹲在地头聊天。几年村官当下来,魏华伟的肤色变得黝黑,只是鼻梁上一副眼镜和干净的衬衫流露出些许“知识青年”的痕迹。

  老骆热情招呼客人吃刚摘下的西瓜。原来他在县城路边卖鞋,日子过得很清苦,听了魏华伟的建议才专心种地。对于大家七嘴八舌的提问,他自信又骄傲地说:“种了几年我都成专家了,今年挣10万没问题。”魏华伟插了一句:“不能翘尾巴啊。”老骆不好意思地点点头。

  “郁闷了鼓鼓劲,飘了我压一压”,这是魏华伟带领村民创业总结出的经验,5年下来他做群众工作已经游刃有余。老骆说:“他不是我的领导,是哥们儿,是精神标杆。”在不少村民看来,魏华伟的功劳不仅是谋发展,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大家的精气神儿。

  文楼村是河南省38个艾滋病防治帮扶重点村之一,多年来村民生活水平不高,精神风貌也是悲观失望居多。2008年,清华大学毕业的法学硕士魏华伟放弃城市就业机会,自愿报名到文楼村当村官。

  这一举动让许多人不解,名校高材生何必到农村去吃苦受累?文楼村村民们也惊疑不定,村民周玉顺回忆说:“一听是北京来的大学生,大家都很惊讶,说肯定待不长,三天两晌就走了,指望不上。”

  对魏华伟而言,这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基于个人理想做出的慎重选择。“农村人才匮乏,这也是我愿意做的事。”魏华伟曾说,知识分子不应该只关注一体之屈伸,一家之饥饱,真正需要关注的是作为个体对于群众和社会的责任义务。

  到了文楼村,面对一片质疑声,魏华伟没有辩解,立志用行动证明自己扎根文楼的决心。无论田间地头还是街头巷尾,他见人就凑上去攀谈,谁家干活他去帮一把,有人头疼脑热他主动慰问,入村2个月就把700多个农户一家不落地走访了一遍,基本摸清了底细,村民对他的态度也明显缓和。

  由于来自艾滋病村,村民出去打工经常受挫,全靠几亩地维持生计,几个村民试着找魏华伟想办法。农民渴望过上好日子的心思一目了然,魏华伟也觉得是时候发挥所长带领群众致富了。

  文楼村靠近县城,有多年的蔬菜种植传统,魏华伟分析后认为发展蔬菜大棚有出路,但村民有顾虑,人人不愿当“出头鸟”。他先是带着5名态度较积极的村民去上海学习,又组织有经验的种植户到附近蔬菜强县考察,还请农业大学的专家来村里答疑解惑。前前后后召开29次村委会,村民才肯相信他,由此18户村民组成的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诞生了。

  蔬菜大棚种植户雷铁山说:“魏书记当初让建棚,我怕赔本不敢干,他往家里跑了七八趟,现在挣钱了,真不知怎么感谢他。”雷铁山建了900平方米的温棚种蔬菜,头一年挣了3万元,第二年就翻番了。

  从2008年毕业当大学生村官,到2009年8月当选文楼村村委会主任,再到2011年任党支部书记,魏华伟在文楼村几年,年年都上新的致富项目。他引入绿色菌和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搞活村里的国家扶贫项目菌种厂,不仅产值年年攀升,还解决了50余名妇女和大龄村民的农闲打工问题。此外,他还引进饲料厂,建立高科技农业示范园,生产莲藕、蓝莓和台湾西瓜,从前见都没见过的东西成了村民的致富法宝。

  腰包鼓起来了,文楼村百姓的精神头儿也来了。魏华伟提出搞文化建设,先后建起了农村书屋,配备健身器材,成立腰鼓队、小剧团,村民劲头儿都很足。白天劳动,晚上读书,闲了唱唱小曲儿,雷铁山高兴地说:“文楼村抬不起头的日子终于过去了!”

  不知不觉中,魏华伟从村民质疑的“镀金高材生”变成了“农民贴心人”。群众有什么心事或者邻里闹矛盾,都愿意找魏华伟出主意。魏华伟走在街上,老年人都亲亲热热地朝他喊:“吃饭没,到我家吃饭吧。”

  “别小看这声招呼,说明大伙认可你。”魏华伟说,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肯定,他心里也很满足。总结5年来的工作心得,魏华伟用了3个朴实的词——“讲个味儿、气儿要顺、做实事儿”。他说:“只要心里有群众、道理讲透彻、多干实事,老百姓自然欢迎你。”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宝才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