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连红教授:期待中国的国家公祭日走向国际化

2014-12-12 20:27:00来源:人民网 作者:姚媛
分享到:

  人民网南京12月12日电(姚媛、实习生朱亮)明天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首个国家公祭日,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张连红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把南京记忆上升为国家记忆、中国记忆走向世界记忆的重要一步。”他同时呼吁推动南京大屠杀研究成果的国际化,并进一步推动中国的国家公祭日国际化,使之成为亚太地区一个国际性的公祭日。

  张连红说,随着学界研究者的推动,加上影视、文学作品的创作以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以后的影响力,社会各界对南京大屠杀的认识由原来的肤浅、简单、不完整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我们不仅要记住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暴行,更重要的是对遇难同胞生命的尊重,国家公祭日的目的主要是缅怀。”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理事、江苏省档案馆研究员徐立刚也认为,设立国家公祭日体现了以人为本和敬畏生命的理念,它要求人们铭记被侵略、被杀戮的历史,以史为鉴,反对侵略战争,促进人类文明,维护世界和平。

  “南京大屠杀不仅是南京的痛,更是中华民族之殇。”张连红称,以往只有南京在这一天举行南京大屠杀的纪念活动,今年设立国家公祭日,由此促进南京记忆上升到国家记忆,最终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一个共同记忆。

  为重大民族灾难设立公祭日属于国际惯例。据了解,波兰、德国等国将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的那一天(1月27日)设为国家级哀悼日,联合国2005年确定每年1月27日为“国际大屠杀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是二战中三大惨案之一,也是民族灾难,人类浩劫。”徐立刚称,设立国家公祭日是与国际惯例接轨,符合悼念死难者、铭记历史的普世价值,顺应人类普世伦理要求。他认为,这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唤起民众与国家患难与共的情感,有利于世人学习和传承历史,有利于与国际社会进行沟通。

  2014年6月,南京大屠杀档案申报世界记忆遗产,主要目的是让中国记忆走向世界记忆,让全人类共同去面对这段历史悲剧。“南京大屠杀推向世界记忆,不单单是靠理解就行,更应当将南京大屠杀的研究成果国际化,无论是影视作品的拍摄还是文学作品的创作都要强调国际化。” 张连红希望在亚太地区确立一个国际性的公祭日,以共同缅怀二战中的死难者,而将中国的国家公祭日推向国际化是目前最高的期待。

【更多新闻,请下载"山东24小时"新闻客户端或订阅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106558000678/106597009】

本文相关新闻
分享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