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中的诗性与沉思

2014年03月24日 11:24作者:张钰来源:大众网

当我们经历了生活中太多的浮躁与忙乱,反而会钟情朴素诚恳的事物,也更珍视内心深处的感受。正是在这种心境中,我读到了诗人迟云的诗。迟云的创作源于激情,却没有留于激情,他的诗歌是在生活现象和现实激情的基础上进行深掘一步的延展和拓进,既能够“进得去”现实,又能从现实中“跳出来”,以超越性、穿透性的诗歌魅力感悟自我与社会、自然与人生的关系,思考人的存在这样一些根本问题的生活方式。

  当我们经历了生活中太多的浮躁与忙乱,反而会钟情朴素诚恳的事物,也更珍视内心深处的感受。正是在这种心境中,我读到了诗人迟云的诗。迟云的创作源于激情,却没有留于激情,他的诗歌是在生活现象和现实激情的基础上进行深掘一步的延展和拓进,既能够“进得去”现实,又能从现实中“跳出来”,以超越性、穿透性的诗歌魅力感悟自我与社会、自然与人生的关系,思考人的存在这样一些根本问题的生活方式。迟云的诗集《行走穿过思想的树林》,展现了他在阡陌纵横的诗歌之路上行走的艰辛过程,也寓指诗人生命和精神的成长历程,以及他炽热而漫长不停息的思想求索之路。正如他的诗:“或步履匆匆/或左顾右盼/每一个活着的人都在行走/行走使人的身后留下歪歪斜斜的影子/人的行走不仅仅是脚步的移动/其实是一种态度的选择和生活的节奏/行走的状态裹携着思想/体现着那一刻心灵的冷暖与湿度”(《关于行走》)。

  迟云诗歌的语言没有追新求异,好难嗜涩,更没有为了追求极致的陌生化效果而去挑战和颠覆汉语的规则和使用习惯,他的诗歌语言流畅平实,以大量的口语入诗,浅显易懂,适于“诵读”。在创作技巧上,诗人则尽量减少甚至取消隐喻、象征、互文等复杂的修辞编码程序,多用直言其情、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读起来上口,又听起来入耳。“如果我是一颗星星/我将暗示所有的昆虫为拔节的作物噤声/如果我是一弯月亮/我将倾泻安详的光芒对拔节的作物表达尊敬/火热的太阳或许会嘲笑我的肤浅/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我甘愿酷一把潮一把/当一回麦粉谷粉玉米粉高粱粉/学习他们生长的意境/坚守一种向上的朴实和勇气(《谛听作物拔节的声音》)诗人很善于从简单质朴的农事中发现诗性和诗味,以朗朗上口的语言表达出从作物的生长所获得的人生启示,饱含对生命昂扬向上的礼赞和提升人生境界的吁求。

  迟云的诗中丝毫不见卖弄聪明、炫耀技巧的冲动,而是以表达自己的痛切感受、真实情愫为宗旨,字里行间洋溢着深刻而广泛的诚恳与虔诚。他的诗集中非常打动人心的一个亮点是蕴涵着对土地和父辈的深情与沉思,“像草一样生长/像草一样无奈/像草一样守望/像草一样衰败/在风的摇摆中作揖/在雨的抽打下低头/身体僵化成弓形的犁具/头颅定格成梦想的粮囤/ 锄头倒竖在塘边堤堰/立成了叩天问地的纪念碑/镰刀跌落在苗垅行间/写就了五谷丰登的墓志铭”(《农民父亲》)“平实地劳作/朴拙地度日/活着的父亲被生计压成恒定的状态/再大的喜不喜/再大的悲不悲/没有洞穿社会的曲直长短/却模糊了人生的酸辣苦咸“(《没有为父亲写悼词》),就这样,他运用大量的排比句式,大量的铺陈手法,大量的对偶,回环往复,层层渲染,从多侧面刻画出农民父亲的汗水与苦涩、朴实与坚韧,表达出诗人深切的感恩之情,也承载着乡情的倾诉和土地的倾情关切。诗人从父辈、从土地中寻找着精神上的“地气”,以悲悯的姿态寻找人生的方向。

  迟云的诗集是一份质朴的诗性人生写照、真我追寻录,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与你倾心交谈的审美感觉,与其说是在阅读他的诗,不如说也是在阅读中与诗人一块儿行走、沉思。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艳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