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运河故道基本恢复,百年石柱留下纤绳磨痕

2014-08-14 10:39:00来源:大众网 作者:
分享到:

今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提交的“大运河”申遗申请通过,作为文化遗产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江苏扬州高邮明清运河故道整治工程是大运河申遗的“必考项目”,今天下午,大众网记者跟随“走运河 看青奥”——2014全国网络媒体江苏行采访团来到这里看到,目前明清运河故道已基本恢复,重现了“二河三堤”的独特风貌。

大运河高邮里运河故道,石碑后面还可以看到以前修筑的石堤。大众网记者 马俊骥 摄

高邮古运河故道转弯处,栏杆内的两根石柱可协助纤绳转弯,日久年长,一道道磨痕清晰可见。大众网记者 马俊骥 摄

航运繁忙的大运河。大众网记者 马俊骥 摄

明清时代来往于高邮湖船只的避风塘现在仍在发挥作用,塘址格局、口门两侧条石(船舶后方)基本保存完好。大众网记者 马俊骥 摄

  大众网扬州8月13日讯(记者 马俊骥)今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提交的“大运河”申遗申请通过,作为文化遗产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江苏扬州高邮明清运河故道整治工程是大运河申遗的“必考项目”,今天下午,大众网记者跟随“走运河 看青奥”——2014全国网络媒体江苏行采访团来到这里看到,目前明清运河故道已基本恢复,重现了“二河三堤”的独特风貌。

  明清运河故道基本恢复,重现“两河三堤”风貌

  高邮明清运河故道是我国第46个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运河故道(里运河)纵贯高邮南北共43.6公里,沿途有车逻坝、南门大街、镇国寺、平津堰、耿庙石柱、杨家坞、万家塘、御码头、马棚湾铁牛、界首大码头等历史景观。

  高邮文史专家李国耀介绍说,高邮明清运河故道,是高邮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历史上的古邗沟高邮段即高邮里运河的前身,全长26.5公里。“1956年大运河拓宽时,在里运河东堤外另开新河,形成‘二河三堤’,上世纪80年代为保运堤的安全,基本填平了里运河故道。”李国耀介绍说,2006年,高邮明清运河故道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地政府恢复了高邮明清运河故道,部分恢复了杨家船坞的形制,对万家塘船坞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再现了昔日渔民的生活场景。

  百年石柱留下纤绳磨痕,清代水位站至今仍在用

  大众网记者在现场看到,里运河故道虽然基本填平,河道内已经被青草覆盖,但是河道大致形状至今仍清晰可见,不同时代修筑的堤坝沿着河道边蜿蜒向前,诉说着历史沧桑巨变。李国耀介绍说,这一段段堤坝上有的仍然留有明清时代刻下的碑文,已经被妥善保护起来。

  在河道一个拐弯处,两根被围栏保护起来的石柱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虽然隔着河道,石柱上一道道磨痕仍然清晰可见。李国耀介绍说,在明清时代,船只经过此处需要靠纤夫拉纤协助,“这里是个拐弯,纤绳没法直着拉,就用这两根石柱辅助来弯着拉,时间久了,绳子在石头上都磨出了痕迹。”李国耀说。

  明清时代修建的一些水利设施,有的至今仍在这里发挥着作用。在里运河西岸外、与高邮湖相通的万家塘,大众网记者看到,这个明清以来高邮湖往来船只的避风港、当年开往湖西地区的轮船码头至今塘址格局和口门两侧条石仍然保存基本完好,大大小小的船只停泊在内。李国耀说,塘内尚存清乾隆22年所建水位站一座,是淮河流域最早设置的水位站,现在仍为高邮湖提供水文资料。

【更多新闻,请下载"山东24小时"新闻客户端或订阅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106558000678/106597009】

本文相关新闻
分享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孙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