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守往昔的客家古村

2014年05月05日 20:12作者:宋玉琳来源:赣南日报

在离瑞金市九堡镇北偏东12公里处的凤凰山下,有三条小溪流经片村汇合于环溪水库,诗有云“一带密溪淌绿水,千寻松竹染红霞”,这个美丽的千年古村就是密溪村。密溪村党支书罗柏林介绍, 密溪村地处宁都通往瑞金的古驿道上,承接着千年来宁都—瑞金—福建客家人南迁的脚步。

密溪古村全景。

进入谨光鼎臣合祠的八字门楼。

  在离瑞金市九堡镇北偏东12公里处的凤凰山下,有三条小溪流经片村汇合于环溪水库,诗有云“一带密溪淌绿水,千寻松竹染红霞”,这个美丽的千年古村就是密溪村。

  据《瑞金县地名志》记载,密溪的开基者为罗密峰,南宋咸淳年间从兴国白石迁居而来,迄今已有近三十代人繁衍于此了。许是罗密峰喜欢这里密密如织的溪流,便用了名字中的“密”字和这一地的溪水,叫开了“密溪”名。如此,这名字便有了十分丰富的地理内容与人文内容。

  具有700多年历史的密溪村保存明、清古建筑众多,历史文化遗存十分丰富,被许多专家学者称之为“明清古建筑的乡村博物馆”,村内现有明清古建筑40多栋,有祠堂、庙宇、古塔、牌坊、古道、古桥等。

  村中的古宅由西北的高地向东南的底地依次而坐,连绵起伏,错落有致,远远望去似一幅水墨山水画。整个古宅的分布村西多而集中,村中古道均为光滑鹅卵石铺成,纷繁而又有序,由南至北缓缓上升,台阶、石栏依山而建,依势而构,独具匠心。

  一走进村子,就能见到一个像月亮一般的池塘。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月池。池塘里有十二柱石墩,是用来搭戏台用的。每年正月初十庙会的时候就会在这石墩上架起牡丹亭式的戏台,这个戏台也很特别,纯木结构,全部以栓凿固定,不用一枚铁钉,可装可卸,庙会结束就拆下,保存材料,下年再重搭。秋日的夕阳下,池内鸭子嬉戏;塘岸边,几个老人悠闲地打着牌;水面有一个自动的水龙头,不时地打出水花,好一幅祥和安谧的客家民居图。

  密溪村党支书罗柏林介绍, 密溪村地处宁都通往瑞金的古驿道上,承接着千年来宁都—瑞金—福建客家人南迁的脚步。至今村内鹅卵石铺就的古道犹存,另外还有许多明清时代的宗祠、华宅逶迤成片,彰显密溪文化底蕴的“理学”壁刻、善捐牌坊比比皆是,四面山峦之巅矗立着一座人工营造出来的象征着“文峰”山的风水塔……四座古塔中,现在能看见的还有两座。站在大宗祠的正堂里面,抬眼就能望见对面山顶的古塔,巍巍挺立,高耸入云。密溪古村,山环水绕,中平而旷,就像个箩筐一样,而这四座古塔,也就是风水塔,就像稳稳提起箩筐的四根绳子,保佑密溪的稳定富足。

  一座座古朴的宗祠令人目不暇接。罗氏大宗祠、应宗公祠、石泉公祠、应文公祠、淳夫公祠、东塘公祠、怀东公祠等二十多座宗祠中,最具代表性的罗氏大宗祠,也叫密峰金铎合祠。明清之间,密溪屡遭兵劫,田园荒芜,经数代祖先努力,直到康熙三十七年重建这个宗祠。

  清末罗氏族谱记载,密溪人耕读并举、艰苦创业,曾经一度繁荣富盛、人文荟萃。台山草堂,便是见证。这个草堂,得名于一个人——罗有高(字台山),清代著名的理学家,清乾隆三十年(1765)举人,虽两次京试未中,但因文章出众,流传全国,影响后世。他几乎是个全才,“能拳勇,善击剑;又工古文辞,潜心理学,终身以钻研儒道、佛学为业,造诣极深”。

  村里的罗振坡老人,是密溪村历史文化的传承人,年逾古稀的他用两年的时间,在轮椅上完成了约25万字的《密溪村文史资料汇编》一书,记载了密溪古村的历史演进、兴衰交替、名人雅士、传奇故事等文史资料。提到保护密溪村古建筑的意义,罗振坡说,让参观的人比较了解密溪村,让我们的后代可以继往开来,继承先辈祖宗的传统,可以充分发扬。

  密溪古村文化底蕴深厚,风采独特,2003年被评为江西省首批“历史文化名村”,是客家文化旅游基地、红色影视摄影基地,香港中文大学和赣南师范学院合作设立的第一个“田野考察点”,被专家学者誉为“江南民居建筑博物馆”。

  时空的穿越,社会的发展,现代建筑早已取代了老祠堂、老胡同,大多数人都已经搬出了老房子,住上了新楼房。值得庆幸的是,2008年,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专门为密溪作出了《密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近几年来,瑞金市一直加大对密溪村的保护开发力度,同时该村把危房改造与古民居修缮和保护相结合,按照历史原貌修复了古民居,恢复了客家灯彩、客家舞蹈等客家传统文化项目,成功打造瑞金旅游的古色新景观,古村焕发了新的生机。(赵丽春 杨锦辉 宋玉琳 文/图)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宝才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