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渐行渐远的传统文化

2014年05月05日 20:07作者:廖海峰来源:赣南日报

这里,是客家祖地,客家先民聚居和繁衍中心,客家先民将故园的风俗带到这里,并和当地土著民俗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民俗文化。踏着水泥村道,依次走过苏区中央局成立旧址、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旧址、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旧址等景点,游客络绎不绝。

宁都县田埠乡东龙村的茶篮灯流传至今。特约记者曾嵘峰 摄

  这里,是客家祖地,客家先民聚居和繁衍中心,客家先民将故园的风俗带到这里,并和当地土著民俗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民俗文化。  这里,是文乡诗国,南宋时期成立的“江湖吟社”闻名全国,明末清初宁都易堂学馆位列当时“三山学派”之首。  这里,是苏区摇篮,厚重的革命历史留下了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无线电旧址等众多弥足珍贵的革命遗址。  历史沉淀的这些传统文化,在日渐消逝的今天,宁都县留住了她们匆匆的脚步。近日,宁都县被评为“江西十大文化古县”,是全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县份。  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夕阳下的千年古村东龙,绿树掩映,古朴中透着清新。  小村名气不小,先后荣获“中国景观村落”“中国民族优秀建筑——历史文化古村镇示范项目”“中国第二批传统村落”等桂冠。这一切得益于小村保留完好的160多栋明清古建筑,其中“百间大屋”更是蜚声中外。  世界客家学研究专家、美国哈佛大学博士、法国远东学院院士劳格文先生在参观“百间大屋”后感叹道:“在我所走过的世界各地,像这么完整保存下来的古建筑十分罕见,在这里拍一部清代历史剧,可以不用布景。”  据统计,像东龙村这样的物质文化遗产全县有388处,其中文物保护单位有国家级2处、省级9处、县级76处。如今,行走在梅江两岸,古村民居、碑林石刻、古窑古墓、祠堂族谱、古塔书院、牌坊影壁、亭台楼阁、古寺庙宇、革命遗址、伟人旧居、苏区遗物,数量繁多,年代久远,保存完好,就宛如走进了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在非物质文化方面,各自先祖带来的传统文化在这里汇集,客家歌、戏、乐、灯、傩、舞、文、剧、词、道情等各色客家民俗文化异彩纷呈,形同一座客家民俗大观园,学术界把相当数量的宁都民俗作为古代客家文化的“活化石”来研究。  宁都有些民俗文化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如明末清初出现的宁都采茶戏,被列为全国地方戏剧的独立剧种;宁都道情被列为全国地方曲艺的独立曲种;中村傩戏为闽、粤、赣客家地区独有。这些独特的客家民俗活动,极富地方乡土色彩,原汁原味,让人感到含蓄而不失典雅,神奇而不失深刻,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一条大放异彩的传承路  “传统文化不仅是历史留给当代的遗产,也应该是当代留给未来的遗产,我们要创新方式,形成合力,让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宁都县县长刘勇说。  为了让传统文化重放异彩,宁都县全面开展传统文化的收集与整理,制定了《宁都县保护历史文化遗址专项实施规划》,先后出版《宁都客家方言纪略》等一批反映宁都深厚文化的书籍,并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为文化保护与发展把脉开方。  资金不足,始终是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瓶颈之一。该县政府投、部门帮、企业捐、社会筹,全县累计投入传统文化保护利用资金5亿多元。同时,以项目推进、适度开发来带动传统文化的保护。  小布镇赤坎村是中央苏区前期政治、军事指挥中心,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开发、修旧如旧、重点保护的原则,对红色旧址进行规划、维修、重建及开发。踏着水泥村道,依次走过苏区中央局成立旧址、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旧址、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旧址等景点,游客络绎不绝。  该县建立了宁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专项基金对民俗传承人进行生活补助,出台政策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表演队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充分调动民间艺人的文化自觉,既保护了传统,又传承了传统。  从政府“独角戏”到政府社会“大合唱”,宁都传统文化保护大放异彩。目前,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列入省级保护名录9项、市级9项、县级41项,省级传承人2人、县级16人,是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县。2010年,该县被授予“中国客家民俗文化之乡”。  一张叫响全省的新名片  “大力保护传统文化,铸就文化名片,一定会铸造出全县人民的‘精气神’!”宁都县委书记王四华介绍说,优秀传统文化必然促使更多的人转变观念,“软文化”就成为宁都精神的“硬支撑”。  新一届班子更加重视传承传统文化,兴建了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创立了宁都文学院,承办了中央苏区反“围剿”第二次理论研讨会,并邀请中国作协、清华大学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和多批著名作家、画家、陶瓷艺术大师前来采风,深入挖掘和宣传宁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  近年来,宁都的传统文化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每年春节、元宵、中秋时期,吸引游客、专家学者、媒体记者及摄影爱好者数万人前来观看,带动相关收入3000多万元。  独特的客家民俗,成功的传承之路,让宁都客家民俗文化大放异彩。该县提炼和倡导“崇文、怀德、开放、致远”的新宁都精神,打造起全县干部群众的“精神高地”,让宁都振兴发展有了源源不断的内驱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宁都积极挖掘、抢救、保护、传承,传统文化正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宁都传统文化活动正逐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廖海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宝才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