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城镇化 提高农民幸福指数

2014-01-24 16:15来源:大众网
分享到:

无论是以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均等化为核心的“诸城模式”,还是以集中居住社区、产业配套园区“两区同建”为特色的“德州模式”,都立足本地实际、突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

大众网敢当时评“展望山东2014”系列评论⑤

就地城镇化 提高农民幸福指数

大众网评论员 韦国骞
 
  1月20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孙绍骋在接受山东省政府网·大众网“聚焦2014山东省两会”报道组的视频专访时,对山东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情况进行了阐述,强调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并提出今后山东将完善规划、提高标准,改革管理体制,积极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
 
  山东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成就,是对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有益探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都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做出了系统部署,强调以人为核心、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山东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就是对上述精神的有力贯彻。无论是以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均等化为核心的“诸城模式”,还是以集中居住社区、产业配套园区“两区同建”为特色的“德州模式”,都立足本地实际、突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
 
  据孙绍骋副省长介绍,2013年省委、省政府连续出台了三个有关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文件。这三个文件规定了农村新型社区必有的配套设施,比如说幼儿园、学校、卫生所、养老机构、治安室、便民服务大厅等,不配套,不批建。还规范了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其中,对社区怎样规划、房子怎么建、污水怎么处理、垃圾怎么收集、水电气暖怎么入户等问题都做了明确规定。而正是因为这种严格的建设思路,目前全省农村新型社区80%左右的农户使用上了燃气,55%左右的生活污水实现了集中处理,98%以上的生活垃圾进行集中收集处理。这种旨在提升农村新型社区“硬件”的建设思路,让乡村更美好、生活更文明,有利于农村居民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提高了农民的幸福指数。
 
  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工程,“硬件”建设要加强,“软件”也要跟上,既要“见物”又要“见人”,特别要加强制度建设和改革。事实证明,山东在这方面以问题为导向,深化了制度改革。据孙绍骋副省长介绍,山东明确规定“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带来的收益要全部用于农民身上。聚集人口3000人以上,非农业从业人员达到70%以上,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的农村新型社区,可不受区域限制,转为城市居委会,就地城镇化”。还将“推进农村新型社区纳入城镇化管理,对条件成熟的农村新型社区依法实行‘村改居’,并参照城镇社区模式进行管理。让居民享受城市社会保障,让农民就地过上城里人的日子”。可见,山东的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强调了“就地”二字,让山东在“人口转移型”的城镇化之外开辟了“结构转换型”的城镇化新路径。这样的制度创新,实现了农民离土不离乡、就业家门口、生活市民化,从而破解了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问题,进而提高了农民的幸福指数。
 
  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走中国特色、科学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我们注意到,山东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创新举措,完全是以农民切身利益为出发点的,既有“物理空间上的拓展”,更有“治理方式上的提升”,这就保证了新型城镇化有速度也有质量。我们可以展望,尽管城镇化是一个长期过程,难免会遇到各种矛盾和问题,但只要像孙绍骋副省长所说,强化改革责任担当,适时推出创新举措,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深化下去、经验推广开来,就定能为推进整个新型城镇化、提高农民幸福指数带来巨大力量。
本文相关新闻
分享到:

初审编辑:王凯

责任编辑:王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