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侯王村:传统美德在大山深处闪光

2014-09-14 15:11:00来源:人民网 作者:
分享到:

农村社会管理是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关系着农村文明发展和长治久安。青州市王坟镇侯王村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村庄管理路子,即以弘扬传统美德孝文化作为切入点,把孝德贯穿于治家、治村之中,促进了乡村文明、和谐与发展。

  人民网潍坊11月24日电 据潍坊新闻网报道  农村社会管理是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关系着农村文明发展和长治久安。青州市王坟镇侯王村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村庄管理路子,即以弘扬传统美德孝文化作为切入点,把孝德贯穿于治家、治村之中,促进了乡村文明、和谐与发展。
  侯王村是青州市西南部大山深处的一个普通村落,立村于明洪武年间。传说当时朝廷派一名叫侯祯的王爷下来巡查移民安置情况,遇上了49天连阴大雨,道路泥泞不能前行,避居此村,该村由此得名。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传统美德。侯王村把“孝”作为治村之策,使昔日的落后村变成了如今的文明富裕村,先后被授予青州市文明村、潍坊市新农村建设带头村、潍坊市和谐建设先进单位、山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山东省孝文化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中央电视台《中华孝道》摄制组还专程到该村录制了“以孝治村”的专题节目。  “以孝治村”的缘起
  深秋时节,我们走进侯王村。映入眼帘的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孝文化标记,让人感受到浓浓的孝文化氛围。村里的“当家人”冯先家谈起“以孝治村”,深有感触。
  1998年11月,冯先家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不料上任伊始就陷入了调解“父子纠纷”、“婆媳不和”、“邻里争斗”的泥潭,一些村务工作被迫搁置一边。有一天,村里发生了一件不赡养老人的事情:一位古稀老人跟着女儿和上门女婿生活,因为两代人之间发生了些矛盾,女婿竟然把老人的衣被扔到了大街上。
  听说这件事后,冯先家很恼火,他当即找来老人的女婿,耐心化解矛盾,并教育他应该赡养老人、孝敬老人。这位女婿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赶紧向老人赔不是,并把老人接回了家。
  这件事情对冯先家触动很大。他认为:“当今农村应该通过加强家庭美德教育促进社会公德建设,形成尊老爱幼、孝敬老人的良好社会风尚;同时,也只有解决好了老人问题,村干部才能树立威信,才能赢得群众的支持。”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冯先家决定把“孝”作为治村之策,让孝心深入人心,用孝心凝聚人心,以“孝”促文明,以“孝”促和谐,以“孝”促发展。
  暖心的“赡养协议”
  在村委大院的村务公开栏内,记者看到了村里与老人子女签订的《家庭赡养协议》,里面规定的内容很详细,几乎包括了吃穿住行的方方面面:60岁以上老人与子女分居的,子女必须每年供应老人口粮600斤;给老人每月17元至50元零花钱;让老人住正房;冬天老人必须有火炉取暖,夏天必须有电扇或空调;每年为老人置办3身衣服;在外工作的子女必须经常回家探望父母……
  “养老女婿”事件之后,冯先家起草了这份“赡养协议”,并以村委会的名义与老人子女一一签订。再后来,村里倡议把孝亲敬老内容写进村规民约,并从“知孝、倡孝、督孝、评孝、扬孝”五个方面入手,在全村大力倡树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赡养协议”村规出台之初,村里挨家挨户签订协议,并设置“敬老监督台”,每季度检查一次养老情况,年底盘点“赡养协议”履行情况,投票选出10个“孝敬父母好儿女”、10个“孝敬公婆好儿媳”和10个“和谐家庭”。对个别不尽赡养义务的村民,村两委成员与其谈心促其改正;顽固不改的,在村里喇叭上曝光批评,并通过强制手段限期整改。
  冯先家指着公开栏上的《家庭赡养协议》说,现在这份协议已不用再签了,因为赡养老人已经变成了村民的自觉行动。
  村民孝敬老人蔚成风气,村里也把爱老敬老当作一件大事。每逢过年过节,村里都要给老人发放食油、大米、酒等节日慰问品。去年春节还给全村一共83位七十岁以上老人免费安装了电话,电话费全免。这些都让侯王村的老人们感到了幸福和自豪,成为他们对外村亲戚“炫耀”的资本。
  在侯王村的村头,有一个占地两千多平方米的“孝文化”广场,几名来王坟旅游的游客正在参观,记者也赶去看个究竟。
  这不是一般的广场,而是一个“孝文化”广场,是侯王村为了传播孝文化于2009年建设的。里面制作了“孝文化警句格言”、“劝孝歌”、“二十四孝故事”等看板,还设置了“中国当代伟人孝德榜”、“王坟镇十大孝星榜”等内容。走在广场上,如同进入了一个传统美德教育的课堂,一个个孝老敬老的故事感人至深,一副副慈善平静的面孔使人敬佩,让人在这个深秋初冷的季节感到了丝丝暖意。正是通过这个阵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走进了家庭、走入了学校、走向了社会。
  通过传统美德教育和“以孝治村”策略的实施,如今的侯王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孝心村”。从2009年至今,侯王村已连续三年举办孝文化艺术节;2010年12月,冯先家被评选为第四届“中华孝亲敬老楷模”,成为本届获此殊荣的10位模范中山东省唯一的一位。“以孝治村”也推动了经济发展——家庭关系和睦,公婆愿意带孙子孙女,儿女们有更多的精力和心思发家致富;邻里关系和谐,大家伙更加相互信任,齐心上项目、共同求发展。这几年,村里发展起了桂花种植产业,有机旱作蔬菜也创出品牌并畅销一些大城市,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超过一万元,不少村民翻盖了新房,村里修了新路,还建起了一栋四层高的居民楼。
  记者手记:以传统美德促乡风文明
  通过倡导讲孝话、办孝事、做孝人,侯王村兴起尊老敬老之风;借助孝文化,侯王村乡风日渐文明,社会日渐和谐。
  文明是快乐的榜样,孝敬是生活的接力。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也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弘扬孝文化,对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积极作用。
  弘扬孝文化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只有知晓、了解、认同本民族的文化,才能拥有文化自信,才能做到文化自强;如何做到文化认同,孝是个很好的切入点。孝是建立在血缘和亲情基础上的道德情感,人们对孝伦理的感受最直接,也最为强烈,易引发心理、情感方面共鸣。大力弘扬孝道,是自觉认同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体现,不仅有利于农民尊老敬老,也促进了乡风文明,为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起到示范带头作用。(窦锦平  刘建强  孙方凯)

【更多新闻,请下载"山东24小时"新闻客户端或订阅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106558000678/106597009】

本文相关新闻
分享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