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互动是“两区一圈一带”一体化发展的基础

2014-10-27 10:23:00来源:大众网 作者:徐加明
分享到: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作为沿海地区能够得到率先发展,很大程度上就是凭借临海之便,得改革开放之先机。实施“两区一圈一带”战略,就是要树立产业融合互动发展的新理念,逐步形成区域一体化发展态势,增强区域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聚焦我省“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西部经济隆起带”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聚焦‘一圈一带’——第十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大型采访活动将于10月27日至11月1日举行。即日起,大众网推出“‘一圈一带’看山东”系列评论,解析“一圈一带”战略规划实施,解读区域战略发展带来的民生福祉。

  “‘一圈一带’看山东”系列敢当时评之七

  产业融合互动是“两区一圈一带”一体化发展的基础

  徐加明(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作为沿海地区能够得到率先发展,很大程度上就是凭借临海之便,得改革开放之先机。实施“两区一圈一带”战略,就是要树立产业融合互动发展的新理念,逐步形成区域一体化发展态势,增强区域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一、树立产业融合互动发展的新理念

  区域经济发展都存在一些基本规律,若政府部门能依据这些基本规律来统筹区域发展,则既可促进区域经济本身的发展,还可通过协调区域间关系而增强整个国民经济的实力与竞争力。当然,如何将社会资源在空间上进行有效的配置,合理组织区域产业发展,不同的理论,对于区域内资源配置的重点和产业布局主张不同,以及对资源配置方式选择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发展理念。我国海岸线曲折漫长、陆域空间辽阔、岛屿星罗棋布、优良港湾众多的实际,充分开发海洋资源,合理利用海洋空间,必须注重发挥沿海区位优势,形成经济和技术由沿海向内陆的推进与协调,将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有机地连为一体,加速沿海地区产业向内陆地区的转移和市场的纵深扩展。海陆统筹是实现这一优势的关键环节。海陆统筹是世界各沿海国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实施的重要战略,生态文明、海陆产业体系建设和产业竞争力的提高是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山东作为沿海经济大省,首先要做好海陆统筹,进一步解决资源短缺、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的种种矛盾,坚持产业融合互动发展,加强对生态文明、环境资源、海陆产业的宏观调控,减少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破坏和污染,使区域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相互协调,充分释放区域战略更大红利。“凤凰涅槃、腾笼换鸟,努力优化产业结构,继续起到领头雁、火车头作用”;“锐意改革、敢闯新路,坚决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努力在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征程中走到前列”。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新要求。近年来,山东着力把陆地区域产业优势和海上区域产业优势有力地结合起来,促进海陆产业融合互动,在沿海地区的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增强的同时,内陆的十个市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首先是在资源产业的整合上推进陆海协调发展。资源产业的整合主要是对一些海陆的基础设施进行统一的规划、统一布局,实现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正确处理好港口与现代物流的建设关系,航空与铁路、公路的配套协调发展关系。其次是对优势产业进行整合。比如说,在发展海洋化工产业、海洋船舶工业、海产品的加工工业,这既包括海上,也包括陆上,统筹规划,更好的利用资源。尤其是山东省现在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突出发展滨海旅游业。滨海旅游应该说是山东一大亮点,对这些方面的优势产业进行了整合。同时,山东也在科技力量和人才方面对海上和陆上的资源进行整合,发挥海陆科技的整体优势。

  二、产业融合互动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功能

  “两区一圈一带”区域战略深入实施,产业融合互动是基础。必须以统筹协调的思维和方法推进“两区一圈一带”产业的互动发展,实现产业发展的错位竞争、合作共赢、互促互进,提升“两区一圈一带”产业融合互动水平,增强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1、产业融合互动是实现区域战略全覆盖的基础

  加快山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全力推进产业特色发展、区域一体发展,以产业融合互动为基础。首先要全面展开生产力布局,着力打造区域发展新亮点。各区域应根据各自特点、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加强分类指导, 实施重点突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是全国海洋经济的试点,在引领全省经济转型升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充分发挥青烟威对全省海洋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龙头带动作用;区域内要重点培育海洋生物、海洋装备制造、现代海洋化工等优势产业集群,并力求率先突破,为加快陆海统筹、建设海洋强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特色突出,资源丰富,尤其是广袤的未利用地资源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要突出东营和滨州主战场地位,加快“四大临港产业区”建设,推动未利用地开发综合管理改革、“飞地经济”试点等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和更大成效;重点培育高效生态农业、石油装备、现代物流、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集群,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加快构建高效生态产业体系。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在空间方位上位于山东省东中西三大片区的中间地带,在产业转移上处于东部与西部交流互动的中间区域,对于优化全省生产力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核心是做大做强省会济南,在城市承载能力、高端产业集聚、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实现新提升。西部经济隆起带要依托贯穿其中的交通干线和优势资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区域性中心城市和重点镇为骨架,以特色产业为支撑,利用后发优势实现科学发展,形成产业特色鲜明、转型升级的若干发展高地,为山东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产业融合互动,实现区域战略全覆盖,促进整体提升

  首先要在发挥各区域优势的基础上,推动沿海和内陆交流沟通,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其次是基础设施互联。规划中已明确,要加快实施“四纵四横”货运铁路网、“三纵三横”快速客运铁路网和“五纵四横一环八连”高速公路网,稳妥推进内河航运发展等。依托交通干线和主要河流,加速产业(企业)集聚,积极打造跨区域经济带;各区域产业要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相互避让、相互补充,形成跨区域紧密协调、相互配套的产业体系;通过建立“飞地”,促进东中西各大板块产业有序转移、共赢发展。加强科研平台和教育机构等设施的共建共享,促进技术、人才等各种要素自由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共同实施跨界河流的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

  3、产业融合互动是促进区域一体发展的基本途径

  产业融合互动实现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通过点、轴、面等空间要素的有效组合,将沿海地区的产业优势尤其是海洋优势产业向内陆地区扩散和转移,实现优势互补,区域协调发展。从四大板块区内看,必须在统一的规划指导下,在充分集聚各市的比较优势,体现各自的特色的前提下,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合作,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和谐发展,避免各自为政、产业趋同甚至恶性竞争。从区际来看,必须在区域间建立合理的分工协作体系,要通过各地政府的协同管理,从规划、制度、政策和措施等方面实现共同化、一体化的建设。用好用活省级专项资金和产业投资基金,统筹跨区域大交通大流通和生产力布局,实施差别化的经济政策,推动产业转移、梯度发展。要注重发挥政府的制度规制作用和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引导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带动产业融合互动,进而形成多层次的梯度能量差从而使产业的转移顺利进行,区域产业的梯度或跳跃式转移又可强化产业集团之间的合作,结成一个紧密的产业利益共同体,从而诱发各区域的产业梯度升级。

  三、产业融合互动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一直是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区”,“一圈一带”发展规划,为中西部地区与全省同步实现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现实路径。实施“两区一圈一带”战略,推进东中西统筹,引导海洋和涉海产业链由东向西、由海向陆梯次延伸,西部劳动力、资源向东部输送,形成优势互补、资源互动、产业互联的合作共赢体系,增强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保持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领先地位。

  1、把海洋和陆地作为一个整体,增创蓝色产业发展的新优势

  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开放度最高、经济发达程度也最高的地区,在全国区域发展整体布局中,沿海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要率先发展。尽管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多年了,但沿海率先发展这个使命仍然没有改变。实际上,也只有沿海率先发展了,我们才有能力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山东省东部沿海地区,海洋文化历史底蕴悠久,区位优势明显,科教优势突出,人力资源丰富,工农业基础好,打造蓝色经济区,对把握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拓展陆海发展的新空间,进而确立山东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具有重大意义。

  蓝色经济是以海洋经济为基础发育起来的。在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特别是资源配置国际化、创新驱动战略广泛实施的条件下,海洋经济进入膨胀发展期。在纵向上,以产业为纽带,以沿海港口为支撑,向内陆地区加快延伸。在横向上,立体开发、综合开发海洋资源步伐不断加快,开始向深海、公海、岛屿拓展,海洋新兴产业层出不穷。目前,世界范围内的蓝色产业已经发展到了150多个,构成了庞大、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多门类、多学科、多领域,充分体现了海洋的开放、包容、和谐等特点。山东实施“蓝黄”战略以来,初步形成了以海洋生物、海洋装备制造、现代海洋化工、现代海洋渔业等为重点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形成了现代农业、石油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轻纺工业等一批竞争力较强的支柱产业。2013年蓝黄“两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015.0亿元,同比增长10.4%,高于全省平均增幅0.8个百分点,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高。

  2、应把发展临海产业作为重要战略支撑点

  随着海洋开发的深入,世界经济发展呈现一个普遍性的显著趋向,就是人口、经济、产业等优质要素资源加快向沿海地区聚集,沿海地区日益成为新的人才聚集区、产业隆起带、经济增长。同时,沿海岛屿立体开发,尤其是离岸空间构架,逐步成为岸线开发建设的重要支撑,与临港产业特别是重化工集聚效应相呼应,拉开了海洋产业大发展的框架,推动蓝色经济进入了海陆一体、外通大洋、内接深广腹地的大开放新格局,其主导驱动力不再是海外出口需求,而是科技创新和陆地发展的强劲内需。这样,海陆资源优化配置,蓝色产业交织成网,科技创新内在驱动,临海产业愈来愈凸显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支撑功能:一方面把海洋资源的利用及海洋优势的发挥由海域向陆域转移和扩展;另一方面,促进陆域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内陆的经济力量向沿海地区集中。这两种功能可以促进海陆经济一体化的建立。山东地处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总体已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而这一阶段正是加速经济结构向重型化转变的大好时机,应把发展临海产业作为战略支撑点之一,加快在沿海走廊的重化工业布局。

  3、推动区域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方向发展

  国际经验表明,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的出现,必然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上产生新的理念。蓝色经济也不例外。德国经济学家贝尔曼指出:“蓝色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高级形态,是21世纪的创造。”蓝色经济是包括了人们自身在内,强调产业支撑、蓝天碧水、经济文化、科技人才、社会活力等先进元素的有机结合。要从多个层面推动集成创新,包括资源、产业、地缘区位等,把山东省突出的优势结合起来,打造综合优势。要从各个维度推动集成创新,包括发展战略、产业技术、制度体制等,以战略创新为先导,以产业创新为基石,以制度体制创新为支撑,形成有机联系、协调互动的发展机制。当前,适应山东海洋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要努力提高三产降低二产、提高最终产品降低初级产品、提高绿色环保产品降低高污染产品、提高有记录可追溯产品降低信息不完整产品,推动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方向发展。注重发挥各自特色和比较优势,突出生产力布局和社会分工,不断拓展发展的新高度和新空间。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形成资源共享、市场互补新优势。把大力培植具有海洋特色和节能环保理念的战略新兴产业与淘汰落后、腾笼换鸟紧密结合,把好行业准入关口。发挥科技创新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原动力作用,推进科技强省和人才战略,以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产业链拉长、价值链高端、财税链提升,实现由“山东制造”向“山东创造”“山东设计”转变。

  4、在开发模式上注重分类适度开发,把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

  目前,开发海洋面临着许多新挑战。稍有不慎,在开发海洋、创造巨量物质财富的同时就会带来各种海洋灾害、气象灾害和环境灾害,使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蒙受巨大损失。推动蓝色经济区建设,必须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把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提升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在优化中提升,在提升中优化,坚决防止盲目开发、无序竞争,决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发展,要努力走出一条以集成创新实现集成绩效,以立体发展创造综合效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蓝色经济发展新路子。要优化和选择适当的开发模式,缓解与控制近岸海域陆源污染和生态破坏程度。要从减缓和控制近岸及其海域陆源污染着手,加强排污总量控制,加大企业排污成本;加大政府投入,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强化舆论监督氛围,建立环保责任制度等。实施跨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联合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联合蓝色经济区周边省市的有关政府部门,共同重点治理水环境污染;加强各地海洋环境监测信息平台建设;建立促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联动机制,多渠道筹集环保资金,制定鼓励发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产业的相关政策;加强各城市政府间的组织协调与合作。

  5、进一步完善产业融合互动机制

  完善与海陆一体相适应的工作机制,在用海用地管理上实行集中集约,在涉海机构建设上实行综合建制,在工作推进上实行联席会议、协商协作等各种形式。必须加强产业融合互动的公共管理,尽快清除从各自为政过渡到区域公共管理的整体性治理诸多障碍;破除体制制约,打破地区分割的利益格局,扭转产业同构、无序竞争的既有现实,提升区域协调发展领导机构的协调能力、指导力度和监督能力。深入开展区域发展规划中的融合互动发展对策研究,立足各区域的产业集群优势和区域优势,强化顶层设计与顶层推动。逐步建立利益协调机制,通过事前协调的利益分享原则,保证区域发展统一的公平竞争环境,同等的发展机会和分享商业利益的权利;通过事后协调的利益补偿机制,实现对一体化过程中的受损一方给予政策、资金上的补偿,满足不同的利益诉求,实现区域整体利益的平衡,维护各“利益相关地市”的发展,进而推动地市合作的积极性。借鉴政府绩效考核经验,进一步完善区域发展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区域协调发展,释放更大的区域红利。(作者系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经济学部教授)

【更多新闻,请下载"山东24小时"新闻客户端或订阅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106558000678/106597009】

本文相关新闻
分享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宝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