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以产业关联助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

2014-10-31 15:43:00来源:大众网 作者:高仁建
分享到:

莱芜作为“圈”内参与者,首先要置于省会城市经济圈的顶层设计下,同时对照省会龙头标杆,发展比较优势产业,实现各自功能、定位明确,主题鲜明,特色突出、和而不同,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良好循环。同时科学定位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其他市的职能和地位,科学统筹,一体发展,快速承接济南产业转移,实现区域产业的合理聚集和分流,提高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区位熵。

  编者按: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聚焦我省“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西部经济隆起带”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聚焦‘一圈一带’--第十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大型采访活动将于10月27日至11月1日举行。即日起,大众网推出“‘一圈一带’看山东”系列评论,解析“一圈一带”战略规划实施,解读区域战略发展带来的民生福祉。

  “‘一圈一带’看山东”系列敢当时评之八十一

  莱芜:以产业关联助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

  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高仁建

  山东省政府印发了《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济南莱芜协作区建设被正式纳入山东区域发展规划,为莱芜加快科学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通过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城市之间的经济特点,寻找经济的对接点,对莱芜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厘清市场和政府关系,奠定产业关联基础。把莱芜发展置于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大格局中来考虑、来谋划,按照“全域化统筹、功能区带动、产业化支撑、城镇化融合”的思路,加快制定完善莱芜发展战略研究、城市总体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促进资源优化整合。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落实简政放权的各项措施,在推进城际一体化实现更多的突破,创新行政管理模式,尽量减少行政区划的障碍,降低门槛,减少壁垒,激发市场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基础性主导性作用,让人才、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在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充分流动,进行帕累托改进,资源配置达到最优。政府在交通、通信、户籍、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五个同城化方面,加大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强化沟通交流机制,省会更是要强化帮扶,为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推进省会城市圈的发展奠定基础。

  明晰定位和职能,确立产业发展目标。莱芜作为“圈”内参与者,首先要置于省会城市经济圈的顶层设计下,同时对照省会龙头标杆,发展比较优势产业,实现各自功能、定位明确,主题鲜明,特色突出、和而不同,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良好循环。同时科学定位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其他市的职能和地位,科学统筹,一体发展,快速承接济南产业转移,实现区域产业的合理聚集和分流,提高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区位熵。如推动莱芜加快建设省会副中心,打造省会副中心的标准加强城市建设,为省会经济发展拓展空间、提供保障,实现济南综合发展,又带动莱芜经济跨越。

  发挥绝对优势,发展优势产业。利用省会城市经济圈的平台,发展各自优势产业,拓展优势产业的市场,进一步增强产品品牌,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打造亮点。如莱芜“三辣一麻”等农产品小有名气,并出口国外。济莱协作后,济莱农超对接,9家莱芜优质农产品专营店成功在济南落地,成功举办济莱协作区名优特农产品博览会等进一步提升了莱芜农产品品牌,扩大了影响力。同时,着眼省会健康环保绿色有机等先进理念,发展现代化特色农业,延伸农副产品加工链条,实现优势产业跨越式发展。

  加强区域协作,发展配套产业。发展配套产业,服务支柱产业发展。完善基础和配套设施,为当地主导产业发展服务;加强省会城市经济圈城市间的协作,打破新行政区划的限制,就近发展配套产业,服务主导产业发展。比如莱芜钢铁行业一业独大,二产比重高三产比重低,莱芜既可以根据山钢的部署继续深化莱钢的发展,做优钢铁主业,同时济南市装备制造业占工业经济的一半以上,数控机床、重型汽车、锅炉等产业在全国排在前列,加强济莱产业间的关联与协作。还可以发展钢铁配套服务产业如物流等,服务自身主业,甚至服务整个省会经济圈发展。

  璀璨的星空是众星拱月而不是月明星稀。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对优化全省区域发展战略布局具有重要意义,莱芜把积极主动服务经济圈建设作为义不容辞的职责,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全方位、多角度地研究分析莱芜在济南城市群经济圈的城市竞争力,寻找差距、找准定位、明确目标。在发展过程中,主动地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打造自身特色,实现双赢发展,交相辉映,推动都市经济优势互补、共赢发展。

【更多新闻,请下载"山东24小时"新闻客户端或订阅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106558000678/106597009】

本文相关新闻
分享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魏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