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圈一带"两大战略全覆盖 德州跨越发展率先突破

2013-09-18 07:36:00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
分享到:

发展定位:全力打造鲁冀边界科学跨越发展先行区、生态低碳发展新高地、全省对接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圈桥头堡。◎打造统筹跨越和生态低碳发展高地、鲁冀边界科学跨越发展先行区 

  原标题:抢抓机遇 跨越发展 率先突破

  △全球首个屋顶式太阳能中高温工业蒸汽系统

  △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宝雅新能源汽车下线

  △红星美凯龙

  △资本交易大会

  △德州大剧院

  △景津压滤机集团

  △刘桥乡洪州社区

  △减河湿地风景区

  机遇叠加:“一圈一带”两大战略全域覆盖,乐陵、庆云进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三大战略集于一身。
  发展定位:全力打造鲁冀边界科学跨越发展先行区、生态低碳发展新高地、全省对接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圈桥头堡。
  总体思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全省会议精神和两个规划的部署要求,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主动融入、统筹推进,努力在“一圈一带”中承担更大责任、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贡献。
  奋斗目标:高点定位、高点起步,坚持有质量、有效益的速度越快越好,让人民群众得实惠的事情办得越多越好,确保与全省同步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战略布局:坚持“一心四极”组团发展,进一步放大中心城区的集聚和扩散效应;坚持圈层对接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济德一体化,争当服务省会、对接济南的排头兵;坚持邻边竞合集聚发展,向边界要空间、要资源、要市场。
亮点链接
  ◆核心提示
  ◎打造统筹跨越和生态低碳发展高地、鲁冀边界科学跨越发展先行区
  ◎建设全国重要的新能源、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现代物流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建设济南北部产业转移承接协作区
  ◎打造全省低碳发展示范城市
  ◎争创全省金融改革示范区,打造省界地区金融中心、新型金融富集区
  ◎打造全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
  ◎探索建立飞地经济示范区
  ◎争创全国新型城镇化试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验区
新 机 遇
  德州,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是龙山文化发祥地之一,自秦汉以来一直为历代州、府、县治所,明清时期因京杭运河漕运发达曾是全国33个工商重镇之一。深厚的文化积淀凝聚形成了厚德、包容、创新、图强的城市精神,为全市上下干事创业、奋发进取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德州,一座区位交通优越的区域重镇。自古就有“神京门户、九达天衢”之称,位于华北、华东和中原三大经济区交汇点,拥有“三纵三横”铁路和“三纵三横”高速公路交通网,京沪、青太两条高铁在此交汇,跻身全国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城市,为扩大开放合作、广泛吸纳要素提供了先决条件。
  德州,一块营商环境优良的投资宝地。中心城区拓展到280平方公里,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晋升为国家队,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的高铁新区全面拉开建设框架,完成了“九通一平”;12个省级园区各具特色、优势互补,为承载项目、加快发展搭建起良好平台。政务服务体系建设走在全省前列,是全省审批事项最少、审批时限最短的市之一。
  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建设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西部经济隆起带的重大决策部署,把德州全域纳入两大战略,“一圈一带”加“一黄”,集两个省级战略、一个国家战略于一身,德州迎来了期盼已久的丰厚政策红利,为加快区域融合、提升发展层次、实现跨越赶超启动了新的引擎。一些多年想办办不成甚至不能办的重大事项、想争争不来的利好政策,一次性打包而来、接踵而至,让德州跃上新的平台,迎来新一轮战略机遇期、黄金发展期。
  “一圈一带”建设,为德州发展搭建了更高平台。“一圈”规划中提出了打造“一个核心、两个圈层”的空间布局和“一个高地、两条产业带”的产业布局,着力推进发展规划、基础设施、要素市场、生态建设、公共服务五个方面的一体化。“一带”规划中提出了打造“四大高地、三条主轴”的发展布局。德州位于省会城市群“两个圈层”的北扇面,又处于德济泰莱产业带和京杭运河发展轴、德聊菏发展轴“一带两轴”的汇聚点,“东”能借助德济泰莱一线的产业活力,“中”能发挥德聊菏一线的发展潜力,“西”能吸收京杭运河一线的人文积淀,为德州放大区位交通、产业基础、生态环境等综合优势,打造南融北接桥头堡和东引西联总枢纽创造了良好条件。
  “一圈一带”建设,为德州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两个规划围绕强化产业升级、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科技创新、人力资源五大支撑,集中突破新型城镇化、县域经济、改革开放等关键环节,突破资金、土地、人才等要素制约出台了一系列较高含金量的政策,涉及德州全局发展的重大事项183项之多。提高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预算内投资建设项目的省级配套补助比例,支持德州打造新型金融富集区,适当增加省会城市群内地区建设用地规模,加大县域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投入等一项项利好政策,为德州借势发展、打通瓶颈、增创新优势拓展了广阔空间。
  “一圈一带”建设,为德州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两个规划赋予德州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政策,鼓励德州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政策职能转变,推进区域一体发展。鼓励发展“飞地经济”,支持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建立“无水港”、创新园区管理机制、争创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和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重大举措,为德州创新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开辟了绿色通道。
  机遇千载难逢,挑战无处不在。面对“一圈一带”建设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德州市委、市政府正以强烈的责任感、敏锐的洞察力、过硬的执行力,坚定信心、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在新一轮的区域竞争中阔步向前迈进。
  
    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全省会议精神和两个规划的部署要求,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效益为中心,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主动融入、统筹推进,全力打造鲁冀边界科学跨越发展先行区、统筹跨越和生态低碳发展新高地、全省对接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圈的桥头堡,全面加快幸福德州建设,努力在“一圈一带”建设中率先突破、走在前面,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四个节点:
  一年起好步。2013年编制完成专项规划,建立高效推进机制,全力抓好政策衔接落实,迅速启动一批重点项目,加快推进一批重要事项,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三年见成效。2014年完成县域经济三年倍增计划,到2015年产业规模特色明显提升,新型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300亿元左右,地方财政收入突破2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突破60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2万元和1.5万元左右,林木绿化率达到33%左右,城镇化率达到53%左右。
  五年大跨越。到2017年,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幸福德州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00亿元左右,地方财政收入突破3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1万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4万元和2万元左右,林木绿化率达到35%左右,城镇化率达到57%左右。
  到2020年,建设成为产业特色突出、发展后劲充足,城乡统筹协调、经济文化融合、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幸福的新高地,与全省同步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新 布 局
  “一心四极”组团发展。进一步放大中心城区的集聚和扩散效应,加快推进老城改造、新城提升、新区开发、德陵对接;大力度推进德城区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城市经济;强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引领作用,突破发展高铁新区,建设生态科技新城;以中心城区标准加快陵县发展,积极争取撤县设区;促进平原、武城、宁津加速融入中心城区,构筑龙头带动、“块状”隆起的发展格局。
  圈层对接融合发展。处于“一圈”紧密圈层的齐河、禹城、临邑三县市,大力推进济德一体化,争当服务省会、对接济南的排头兵,主动承接省会产业转移,密切经济协作,加快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工业配套加工、仓储物流基地和休闲旅游目的地,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劳动力转移、社会保障等方面加快同城化步伐。
  邻边竞合集聚发展。充分利用德州邻边带较长的特点,创新政策大力发展邻边经济,最大限度地发挥吸纳优质生产要素的“海绵”效应和商品流通、产业辐射的“泵压”效应,向边界要空间、要资源、要市场,在若干优势领域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邻边高地。乐陵市、庆云县充分发挥“三大战略”叠加优势,加快建设融入“蓝黄”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圈的桥头堡;运河经济开发区、武城、夏津抢抓全省打造京杭运河发展轴和德聊菏发展轴的机遇,加速跨越崛起,打造对接中原经济区和西部能源基地的前沿阵地。
  做强板块特色发展。强力培植县域经济板块,发挥优势、找准定位,错位竞争、各展所长。鼓励各县市区锁定新目标,选准突破点,打好“组合拳”,重点培植1至2个全省一流、全国有较大影响的特色产业集群,统筹抓好城区、开发区、城郊镇、重点镇建设,推进产城融合,促进县域崛起,在确保明年实现倍增目标的基础上,着手启动新一轮三年倍增计划。力争到2020年,6个县市区地方财政收入突破50亿元,其他县区均超过20亿元。
新高地
  打造产业升级德州版。德州弱主要弱在产业。在“一圈一带”建设中,德州决策者把精力聚集到补齐这个短板上、把资源集中到突破这个难点上,以链条化延伸、集群化推进、高端化发展为导向,在转型升级中扩张总量,在优化结构中提高质量。把产业集群发展作为战略重点,围绕建成全国重要的新能源、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纺织服装、现代物流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制定产业调整升级规划,全力培植60家大企业,重点壮大50家科技成长企业,力争到2015年形成10个左右超千亿级规模的产业集群,到2020年培植一批5000亿级以上的特色产业基地。把培植高端新兴业态作为重中之重,着力培育节能环保、文化旅游、商务服务、金融保险等产业,大幅度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层次和水平,促进经济结构整体优化,打造全省低碳发展示范城市。把项目建设作为重要抓手,突出抓好105个市级重大项目建设,超前谋划储备一批新型工业、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文化旅游等重大项目,打造产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的强力引擎。把园区作为主战场,修订完善支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跨越发展的政策措施,争取禹城高新区和齐河经济开发区等尽快跻身国家队,其他省级园区综合实力、全省排名持续攀升。按照产业新高地、城市新中心的目标强力推进高铁新区建设,建设生态科技新城。加快培植黄河北展区、黄河故道森林公园、马颊河生态岛等特色园区和文化生态旅游区,打造区域性特色产业制高点。
  构建一体发展新模式。在发展布局中,城镇既具有载体属性,又具有动力功能。对于欠发达的德州而言,抓住全国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机遇,加快构建中心城区、县城、小城镇、农村社区统筹推进的新型城镇体系成为必然选择。围绕增强中心城区承载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着力解决组群城市融合、行政区划调整、农村人口转移等制约问题,进一步拉开框架、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建设智慧城市,推动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确保到2015年中心城区实现建成区面积100平方公里、人口100万的“双百”目标,到2020年建成具有较大辐射力和影响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着眼产城融合,着力提升县城在承载产业、聚集人口、带动农村发展上的重要作用,推动乐陵、禹城、齐河等县市尽快建成全市次中心城市。结合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形成轻轨、高速公路及国省干道沿线中小城镇集群,培育壮大一批经济强镇、区域重镇、文化旅游名镇,努力打造一批省级示范镇和全国千强镇。积极争取列入全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验区,进一步优化布局、扩大规模、提升标准,培植一批配套完善的新型社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园区,把两区同建打造成为促进城乡融合、实现四化同步的实践样板。
  努力建设美丽德州。生态环境是最宝贵的资源,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发展。德州生态经济起步较早,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确立了生态立市战略,去年出台了全面建设生态德州的意见,也是第四届世界太阳城大会、首届中国生态文明高层论坛的举办地,建设生态文明既有理论指导也有实践基础。站在“一圈一带”建设的新起点,瞄准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全省低碳发展示范城市的新目标,德州迈出了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铿锵步伐。构建全域绿网。坚持高标准、多层次、全覆盖,突出抓好以中心城区、县城为重点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以交通干线、主要河流为依托的生态廊道系统建设,以农田林网为支撑的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建设,未来几年全市林木绿化率要达到36%以上,建成山东北部、首都经济圈南部生态绿色屏障。完善现代水网。大力推进骨干河道治理、河渠沟湖连通和蓄水工程建设,构建城乡一体的供水保障体系、配套完善的农田灌溉体系、安全可靠的防洪减灾体系。以海河迎查夺冠为目标,抓好水系修复,涵养地下水源,建设生态河流,打造绿色生态水系格局。打造良好生态。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大力实施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项目。把环境保护作为引导产业准入、指导产业布局和区域功能定位的前置条件,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环保要求的项目坚决卡住,努力实现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同步提升。严格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完善环境监管和防控体系,着力破解工业、城镇和农业等领域的节能减排瓶颈问题,健全治理空气和水污染长效机制,提高资源能源综合利用率,确保节能减排、新能源利用等主要指标优于全省及周边地区,努力建设美丽德州。
  推进交通网络立体化。结合交通大动脉建设,促进区域融合发展是“一圈一带”建设的重要导向。德州是全国交通主枢纽城市之一,优势得天独厚。乘着“一圈一带”建设的东风,德州再次奏响提升交通枢纽地位、推动交通枢纽功能向经济枢纽功能转变的崭新乐章。加快石济客专、济乐、德商高速和济齐黄河大桥等建设进度,积极开展武城—临邑、南绕城高速前期研究工作,超前谋划聊城—德州—黄骅铁路和市县快速通道项目,打造陆路交通运输发展制高点。深入研究京杭运河复航、徒骇河通航和德州港建设等水运重大事项,积极争取建设航空港、空港物流园等重大项目,加快构建公路、铁路、港航、民航、城市公交集成联动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新动力
  变德州制造为德州创造。德州是传统农业大市,工业起步晚、产业层次低、科技含量小的问题较为突出。为此,他们把科技创新作为产业升级的根本动力,加快创新资源聚集,鼓励各县市区加强与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对接,共建科技创业园区,争取在太阳能光热利用、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转化一批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支持企业设立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等研发机构,发展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打造自主创新平台;到2020年,重点培植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5%以上。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深入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提升省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中心德州分中心建设水平。
  变资本小市为金融大市。金融是现代经济核心。未来几年,把金融业作为带动经济发展、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努力放大资本交易大会品牌效应,将其提升为全国性融资平台,争创全省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打造鲁冀边界区域金融中心。积极引进银行、证券、保险和各类投资基金、信托租赁公司,加快德州银行和农信联社改革发展步伐,有序设立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和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争取到2020年再引进11家市外银行分支机构,全市银行机构达到20家以上,村镇银行实现县域全覆盖。扩大信贷和直接融资规模,加强银企对接,加大项目推介,确保全市新增信贷投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加快企业上市步伐,到2020年,全市境内外上市企业突破30家,挂牌企业突破100家,直接融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加强金融产品创新,鼓励发展服务于农业产业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保险业务,支持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提供融资、结算、理财等综合性服务;探索建立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科技成长型企业风险投资等引导基金。
  变区位优势为开放优势。德州最突出的优势在区位、最根本的出路在开放。如何敞开大门“迎进来”、迈开大步“走出去”,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承接转移、扩大辐射,是实现后发赶超的关键。德州把向南以建设济北产业转移承接协作区为突破口,全力推进“五个一体化”;向北以打造全省对接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圈的桥头堡为目标,加强产业接续、资本运营、科技人才等领域的对接合作;向东向西搞好与“蓝黄”两区、“一带两轴”城市的产业协作,强化与中原经济区的经济联系。积极争取设立综合保税区,推广“区中园”、“共建园”等合作模式,建设全省飞地经济示范区。同时,更加注重强化选商选资的理念,科学确定项目引进的投资强度、生态能耗标准,变“挖到篮子都是菜”为“提着篮子去选菜”,不断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
  变土地瓶颈为支撑平台。突出争取、挖潜、节约集约利用等关键环节,探索建立城乡土地统筹利用、高效集约利用新模式。充分利用省政府重点项目“点供”政策,积极筛选一批项目纳入省重点建设项目目录。争取将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列入国家、省用地计划,重点保障民生工程和产业转型升级等重大项目用地。提高单位建设用地投资强度和综合产出效益,鼓励企业兴建多层厂房,争取将临邑等县列入国家工矿废弃地复垦调整利用试点。盘活批而未供、供而未建、低效利用等存量土地,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努力建设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验区。
  变人才洼地为智力高地。以建设高素质劳动力富集区、实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为目标,推动劳动力资源向优质人力资源转化。实施“洗脑、换脑”工程,强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建设一支市场引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强的企业家队伍。深入实施现代产业人才支撑计划,按照“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原则,采取“星期天工程师”、“节假日顾问”等柔性人才引进模式,打造德州“一小时人才圈”,到2020年引进240名左右现代产业首席专家。健全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市级公共实训中心建设,突出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发展,规范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培养一大批优秀技术工人和农村实用人才,争创全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

新 使 命
  解放思想创新实践
  站在新的历史起跑线,面对新的历史使命和新的历史任务,德州570万干部群众正拿起解放思想这把利器,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豪气,以攻坚克难、直至成功的勇气,以创新有为、拼搏进取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一圈一带”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去。
  围绕“快”字增强跨越赶超的紧迫感。调高标杆、找准差距、奋力赶超、争先晋位,充分发挥在新型工业化、两区同建、粮食高产创建、金融创新、飞地经济等方面的创新基础和优势。把解放思想、创新实践的理念贯穿到对机遇和政策的深刻认识当中,贯穿到对内情和外情的重新把握当中,贯穿到跨越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实际成效当中,在局部优势领域率先突破,努力在“一圈一带”中走在前列。
  突出“新”字增强奋发有为的使命感。主动想事、善于谋事、勇于干事,以更大的气魄和决心,破除“旧思维”、挑战“潜规则”、突破“老框框”。对有碍发展的“禁区”、对无人涉足的“盲区”,坚持敢闯敢试,鼓励创新,宽容失误,积极探索符合德州实际的加快发展新路子,形成鼓励干事创业、探索创新的良好氛围。
  着眼“实”字增强创业奉献的责任感。大力倡导“一线工作法”,谋划在一线、决策在一线、解决问题在一线。大力发扬一往无前、激流勇进的奋斗精神,矢志不渝、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勤奋敬业、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不为失败找理由,只为成功想办法,铆足劲、埋头干、不分神,不断开辟新路径、实现新跨越。结合即将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真正在思想、作风上照镜子、拍灰尘,对照先进找出差距、自加压力,倾听民声认清责任、勇于担当。
雷厉风行狠抓落实
  蓝图已经绘就,行动只争朝夕。德州全市上下树立一个思想,就是认准了的事情加快节奏、部署了的工作一抓到底。成立区域发展战略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统筹推动落实。
  细化重大事项责任分工。为真正抓住机遇、实现借势发展,全省会议后,立即对规划中将事关德州全局和长远发展的183项重要事项、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进行梳理和研究,启动《实施意见》起草工作。对所有规划涉及事项细化分解为涵盖6大类150项重点工作的责任分工表,其中试点政策10项、重点事项30项、基地平台15个、特色园区(集群)25项、政策对接10项、重点工程60项,逐项明确建设内容、发展目标、时间节点、责任部门。
  推行工作项目化管理。明确工作标准、干部责任和考评办法,区分轻重缓急,把握时间节点,确保各项工作高效有序推进。对重点工作、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建立问责机制,实行专项问责、倒查问责,真正做到有责必负、失责必究。
  完善目标考核体系。对“一圈一带”规划建设和政策落实情况,纳入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体系,作为全市观摩考评的重要内容,全程掌握工作动态,强化目标督导落实,加大以奖代补力度,激发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呕心聚力服务民生
  “民生实事一头连着民心,一头连着发展。”德州市委、市政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促进改革发展成果共享,真正把“一圈一带”建设成果体现到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幸福指数提高上。
  突出统筹规划持续提升这个核心。围绕学有优教、劳有多得、病有好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乐有其所的目标,整合资源、科学规划,建立城乡一体、全面覆盖、均衡普惠的民生保障体系。确保用于保障改善民生的财力、用于社会民生建设的投入逐年提高。
  突出抓好事关长远的民生工程。加快推进德州学院东扩、职业技术学院二期、农村中小学校标准化、中心城区学校建设、市职业教育公共实训中心、高铁新区医疗服务基地、市人力资源市场等一批事关长远的重点民生项目,深入推进平安创建,努力建设全国最安全城市。
  风劲潮涌千帆竞,破浪前行正当时。德州,正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先行先试的勇气,开放合作的胸怀,迈步跨越,再谱华章,努力在“一圈一带”发展的“协奏曲”中形成共鸣,在经济文化强省和幸福美丽德州建设中奋勇争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大众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更多新闻,请下载"山东24小时"新闻客户端或订阅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106558000678/106597009】

本文相关新闻
分享到:

初审编辑:刘宝才

责任编辑:王晓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