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高起点打造“一心四极” 激活产业升级

2014-10-29 22:32:00来源:大众网 作者:
分享到:

依托特殊的区位优势,德州成为为数不多纳入“一圈一带”两大规划的城市,这也使得德州成为在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区与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交汇处、京沪高铁沿线镶嵌着的一颗明珠。28日,“聚焦‘一圈一带’——第十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采访团走进这座中国太阳城,实地探访她如何在生态与科技两大主题上做文章,如何突破中心城区,推动周边四个县级组合充分融入,打造“一心四极”格局下的四级城镇化体系 。

  大众网记者 李兆辉

  依托特殊的区位优势,德州成为为数不多纳入“一圈一带”两大规划的城市,这也使得德州成为在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区与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交汇处、京沪高铁沿线镶嵌着的一颗明珠。28日,“聚焦‘一圈一带’——第十届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采访团走进这座中国太阳城,实地探访她如何在生态与科技两大主题上做文章,如何突破中心城区,推动周边四个县级组合充分融入,打造“一心四极”格局下的四级城镇化体系 。

  “两区同建”探索出新路子,总理一年三次作出批示 

  “现在的好日子都是因为赶上了好政策啊,两区同建让我们农民住上了楼,新农合让农民病有所医,新农保让我们农民也能拿‘退休金’……”28日,就在采访团抵达袁桥社区的时候,64岁的村民邱振生拿着马扎,坐在楼前和老邻居们聊天。

  的确,新型农村社区与农村产业园区的同步建设让德州人引以为豪。李克强总理一年来三次在德州新型城镇化探索调研报告上作出批示,称德州“两区同建”(即新型农村社区与农村产业园区的同步建设)为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探索出了路子。

  大众网记者了解到,袁桥社区项目规划建筑总面积74万平方米,集中安置袁桥、任庄、碾子赵等10个村、1万余人。社区内文化站、中心幼儿园、中小学、卫生院、警务室、超市等便民服务设施一应俱全。

  在袁桥社区,大众网记者看到,18栋高层主体正在进行内外装,但水、电、暖、气、排水等地下管网全部完成,估计过不了多久,村民就可以入住。而这也意味着德州市的大社区标杆工程即将诞生。

  而这种“新区开发”的思路只是德州市“一心四极”组团发展的其中一部分。

  据介绍,到2015年德州建成城区面积1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0万人的大城市。所以,德州需要科学确定城市边界,主力打造“一心四极”,即重点突破主城区这个核心,以县城为支点,以重点镇为支撑,以集镇驻地和新型农村和社区为基础的四级城镇体系。目前, 德州市正进一步放大中心城区的集聚和扩散效应,加快推进老城改造、新城提升、新区开发、德陵对接;大力度推进德城区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城市经济;强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引领作用,突破发展高铁新区,建设生态科技新城;以中心城区标准加快陵县发展,积极争取撤县设区;促进平原、武城、宁津加速融入中心城区,构筑龙头带动、“块状”隆起的发展格局。

  处于“一圈”紧密圈层的齐河、禹城、临邑三县市,大力推进济德一体化,争当服务省会、对接济南的排头兵,主动承接省会产业转移,密切经济协作,加快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工业配套加工、仓储物流基地和休闲旅游目的地,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劳动力转移、社会保障等方面加快同城化步伐。同时推动邻边竞合集聚发展,充分利用德州邻边带较长的特点,创新政策大力发展邻边经济,最大限度地发挥吸纳优质生产要素的“海绵”效应和商品流通、产业辐射的“泵压”效应,向边界要空间、要资源、要市场,在若干优势领域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邻边高地。此外,德州市正做强板块特色发展,鼓励各县市区锁定新目标,选准突破点,打好“组合拳”,重点培植1至2个全省一流、全国有较大影响的特色产业集群。力争到2020年,6个县市区地方财政收入突破50亿元,其他县区均超过20亿元。

  集群发展成趋势,产业升级向科技创新要动力 

  “一座古老的城市,一个美丽的传说,一锅神奇的老汤,一缕百年的飘香,一张时代的名片,一泼苍劲笔墨,描绘出一幅德州牌扒鸡腾飞百年的宏伟画卷。”德州扒鸡,这家百年老字号企业将自己的腾飞之路与德州这座古老城市紧密联系在一起,见证了德州在区域发展中如何一步步成为经济发展新高地的过程。

  “传统技艺与现代食品科技相融合”的技术路线是德州扒鸡孜孜以求的,而这也是德州打造区域发展新高地过程中对激发企业创新转型的要求。

  山东德州扒鸡集团董事长崔贵海在接受大众网记者采访时介绍,集团已经实现了传统加工技艺的统一化、标准化;德州牌扒鸡加工技艺被评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保护。产品由正宗扒鸡传人辅以十六种天然名贵佐料及经年老汤,采用文武有序之火,经过20多道工序精制而成。成品扒鸡的造型美观,色泽金黄、五香透骨,不含任何添加剂和防腐剂,绿色、营养、健康。

  大众网记者了解到,德州把科技创新作为产业升级的根本动力,加快创新资源聚集,鼓励各县市区加强与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对接,共建科技创业园区,争取在太阳能光热利用、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转化一批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支持企业设立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等研发机构,发展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打造自主创新平台;到2020年,重点培植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5%以上。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深入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提升省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中心德州分中心建设水平。

  与此同时,德州把产业集群发展作为战略重点,围绕建成全国重要的新能源、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纺织服装、现代物流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制定产业调整升级规划,全力培植60家大企业,重点壮大50家科技成长企业,力争到2015年形成10个左右超千亿级规模的产业集群,到2020年培植一批5000亿级以上的特色产业基地。把培植高端新兴业态作为重中之重,着力培育节能环保、文化旅游、商务服务、金融保险等产业,大幅度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层次和水平,促进经济结构整体优化,打造全省低碳发展示范城市。把项目建设作为重要抓手,突出抓好105个市级重大项目建设,超前谋划储备一批新型工业、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文化旅游等重大项目,打造产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的强力引擎。把园区作为主战场,修订完善支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跨越发展的政策措施,争取禹城高新区和齐河经济开发区等尽快跻身国家队,其他省级园区综合实力、全省排名持续攀升。按照产业新高地、城市新中心的目标强力推进高铁新区建设,建设生态科技新城。加快培植黄河北展区、黄河故道森林公园、马颊河生态岛等特色园区和文化生态旅游区,打造区域性特色产业制高点。

  基础建设先行,交通网络立体化保障区域融合 

  据统计,目前德州城市和县城道路总里程3055.5公里,城市人均道路面积26.43平方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共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24座,日处理能力89万吨,污水排放全部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市管网水检验项目合格率达到99.9%、污水处理率达到95%。中心城区供水、供气、供热管网总长度已达2734公里,供水、供气、供热普及率分别达到95%、96%和70%,均居全省前列。其中,供水管网总长度已达880公里,年供水3143万立方米。燃气管网总长度1197公里,日供气量42.2万立方米。集中供热管网长度657公里,有892个用热小区、23.5万户享受到集中供热服务。

  德州市县域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张培辉说,德州生态经济起步较早,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确立了生态立市战略,出台了全面建设生态德州的意见,也是第四届世界太阳城大会、首届中国生态文明高层论坛的举办地,建设生态文明既有理论指导也有实践基础。站在“一圈一带”建设的新起点,瞄准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全省低碳发展示范城市的新目标,德州迈出了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铿锵步伐。构建全域绿网。坚持高标准、多层次、全覆盖,突出抓好以中心城区、县城为重点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以交通干线、主要河流为依托的生态廊道系统建设,以农田林网为支撑的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建设,未来几年全市林木绿化率要达到36%以上,建成山东北部、首都经济圈南部生态绿色屏障。完善现代水网。大力推进骨干河道治理、河渠沟湖连通和蓄水工程建设,构建城乡一体的供水保障体系、配套完善的农田灌溉体系、安全可靠的防洪减灾体系。以海河迎查夺冠为目标,抓好水系修复,涵养地下水源,建设生态河流,打造绿色生态水系格局。打造良好生态。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大力实施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项目。把环境保护作为引导产业准入、指导产业布局和区域功能定位的前置条件,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环保要求的项目坚决卡住,努力实现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同步提升。严格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完善环境监管和防控体系,着力破解工业、城镇和农业等领域的节能减排瓶颈问题,健全治理空气和水污染长效机制,提高资源能源综合利用率,确保节能减排、新能源利用等主要指标优于全省及周边地区,努力建设美丽德州。

  张培辉介绍,目前,德州正加快石济客专、济乐、德商高速和济齐黄河大桥等建设进度,积极开展武城—临邑、南绕城高速前期研究工作,超前谋划聊城—德州—黄骅铁路和市县快速通道项目,打造陆路交通运输发展制高点。深入研究京杭运河复航、徒骇河通航和德州港建设等水运重大事项,积极争取建设航空港、空港物流园等重大项目,加快构建公路、铁路、港航、民航、城市公交集成联动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截止2014上半年,德大铁路累计完成投资19.53亿元;邯济铁路累计完成投资13.9亿元;石济客专征地拆迁工作全面铺开;德商高速公路累计完成投资8.9亿元;济乐高速公路累计完成投资23.15亿元; 济齐有轨电车、公路快速通道等提上建设日程。交通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为加速融入省会济南发展拓展了合作空间,齐河70%以上的项目与省会产业配套,60%的游客来自济南,全县60%的蔬菜、70%的食用菌、80%的牛羊肉直销济南市场;禹城已与60多家济南企业成功合作;临邑承接济南产业协作项目达50多个。

【更多新闻,请下载"山东24小时"新闻客户端或订阅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106558000678/106597009】

本文相关新闻
分享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孙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