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索契奥运村里的“中国”

2014-02-08 02:27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对于5日凌晨入住海滨奥运村的中国代表团团部成员来说,这座位于黑海之滨、由47栋建筑物组成、可容纳2000人的奥运村,发散着如家一般的温暖,向长途跋涉的“游子”张开怀抱。

  新华社索契2月5日体育专电 题:寻访索契奥运村里的“中国”

  新华社记者张寒、李嘉、刘刚

  “家,甜蜜的家!”这是索契奥运村《村刊》头版的大字标题,是欢迎也是承诺。

  对于5日凌晨入住海滨奥运村的中国代表团团部成员来说,这座位于黑海之滨、由47栋建筑物组成、可容纳2000人的奥运村,发散着如家一般的温暖,向长途跋涉的“游子”张开怀抱。

  奥运村是运动员及代表团成员的住地,提供住宿、餐饮、娱乐、健身等方面的服务,也是各国各地区运动员举行国际交流和联欢活动的场所。索契冬奥会根据冰雪项目场馆分布特点,设置了3处奥运村,其中海滨奥运村最大。

  迎接中国代表团的是海滨奥运村中区、编号为12和14的两栋4层小洋楼,楼外悬挂着鲜艳的五星红旗。14号楼一层的一小部分为团部办公区,门上仅贴着一张“索契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团部”字样的彩色打印纸,客厅被布置成会议室,进门墙上张贴着详细的竞赛日程表,醒目得有如作战地图,而另外墙上贴的“中国代表团奖牌榜”和比赛场馆示意图却并不显眼,会议室旁是医务组和简报组,办公区朴素而简洁,团部工作人员说,“实用就行了”。

  本届冬奥会中国派出了由139人组成的代表团参赛。入住海滨奥运村的除团部外,还有冰上队伍,雪上各队则在山地奥运村。海滨的两栋小楼共有40套两室一厅或者一室一厅的家庭式公寓,每间卧室大多安排二人,房间里同样简洁,床、椅、衣橱、床头柜,外加台灯,客厅里摆放的按摩床和健身自行车还都是代表团自己从国内运来的,但便利度和舒适度却丝毫不减。“住着挺好的,”提前两天抵达的中国花样滑冰队领队杨东说。“除了新房子的味道有点大,”双人滑教练赵宏博笑答。记者遇到赵宏博时他正从楼里出来准备去场馆,他说步行仅约15分钟左右。

  根据《奥林匹克宪章》规定,奥运村的位置应在主体育场、练习场附近。如果迎着朝阳登上中国代表团驻地楼顶的平台,你会看到,扫过阿伊布加山雪上赛区的晨曦正斜斜地抚过奥林匹克公园,穿过公寓露台,洒向波光旖旎的黑海。垂直于晨光射来的方向望去,近处有隔开奥运村公共区域与生活区的一片湿地,远处有环绕着音乐喷泉的场馆群穹顶,海滨赛区尽收眼底。

  下楼坐上村里的循环班车,途经一条条以俄罗斯或苏联的前奥运冠军、残奥冠军们命名的街道,终点站便是可容纳数百人同时进餐的运动员餐厅。餐厅24小时营业,俄餐、冷食、麦当劳之外,“村民们”还可以找到中国的水饺、日本的味增汤、意大利的比萨、美式烤牛排和北欧风格的油封三文鱼,3日下午入驻奥运村的中国短道速滑队主教练李琰带着队员们进餐时,仍对菜品难以取舍,小小的托盘上分区盛放了好几样,每样都是浅尝辄止的份量。

  餐厅里唯一现场制作的食物是中国拉面,来自北京的朱小蕾师傅退休后,被莫斯科一家餐饮公司聘请,此次派到索契,在她看来是“光荣的政治任务”。“俄罗斯很重视索契冬奥会,”朱师傅自豪地说,“我做的拉面,不仅中国运动员爱吃,老外也喜欢。”

  5日上午10时,在奥运村升旗广场上的主角是中国代表团。步入会场前,人们绝不会错过的是一块透明质地的奥林匹克休战墙,位于海滨奥运村的这块高1928毫米,喻示着第一届冬奥会举办的年份,而在山地奥运村的则高2014毫米,标志本届奥运会举办的时间。在前一日举行海滨休战墙设立仪式时,来自中国的国际奥委会委员、中国首位冬奥会冠军杨扬在墙体最右侧留下了自己白色的中文签名,5日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肖天也在此郑重地留下签名。未来十几天里,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将会在休战墙上留下他们对世界和平的祈愿,表达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支持。

  就在升旗广场旁的国际交流区,展示着数十幅来自世界各地的奥林匹克儿童绘画,主题依然是通过体育呼唤和平与友谊。

  交流几乎无所不在。在运动员餐厅设立的留言本上已有用各种语言表达获胜或是寻求友谊的文字,其中也有不少中国运动员写下的汉字,其中一页写着这样一句话:“顺其自然,失之坦然,争其必然”,中国运动员的信心、勇气和平和心态跃然纸上。

本文相关新闻
分享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杨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