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好坏,张贤亮带着自己传奇的一生和传奇的作品已离去,他笔下的这些男人、女人,却继续散发着生命的质感,让人想起那些经典油画中的人物,那样饱满、那样生动。一个“真”字,足以让张贤亮的作品传世,它们延续着他78岁以后的生命。
-
《张贤亮作品典藏》:生前最后一套官方授权珍藏版
张贤亮是中国文坛中的先行者,其作品中对中国社会问题的反映与反思,都在文坛引起轰动,也引起社会广泛讨论。尤其是他对文学“性禁区”的探索,对“文革”的反思,虽然备受争议,却也迎来广泛赞誉,美国《纽约时报·书评》、《时代周刊》、英国《卫报》、日本《...
-
《一亿六》
借着改革开放而迅速暴富的商界翘楚王草根,为了实现生子的愿望,聘请优生专家刘主任,在自己的医院创立不孕不育研究室。可惜王老板的精子竟全部死亡,“借种生子”的计划不得已被提上日程。恰在此时,刘主任发现一个品德高尚的年轻人竟然拥有高度活跃的一亿六千...
-
《一亿六》文摘
四十年多后,即到二〇五〇年左右,全世界每个人都会知道这位中国伟大的杰出人物。但是,目前他的父母亲戚与他们的朋友情人等等,绝大多数不仅健在,有的还很年轻。为了本书中提到的所有人的生活不受干扰,因而作者尽可能不写出他们的真实名字。为了叙述方便,有...
-
《心安即福地》
前20年和中国的苦难紧密相连,近30年又和中国的改革共同栉风沐雨,这段独特的经历,使张贤亮的散文有着强烈的精英意识和精辟的反思智慧。本书收录了张贤亮近30年来的数十篇散文佳作,老辣凝练的文字既倾注了其对文学的热爱与探索,也浓缩了其在生活中的种种情怀...
-
《心安即福地》文摘
我见到了那些罗斯人(也就是瑞典人)携带着货物在伏尔加河上登岸,扎下了营地。我从没有见到过比他们更威严的人;他们身材高大,犹如棕榈树,脸色红润,头发煊红。他们所穿的,既不是短外衣,又不是长袖袍,但是男人都有一种粗糙的斗篷,披在一边,一只手伸在外...
-
《小说中国》
本书是作家张贤亮的“文学性政论随笔”,表达了他对中国社会改革的观点、理念及思虑,文风尖锐犀利而又密实老辣。张贤亮作为作家、企业家、全国政协委员,以其多年的实践经验、深刻思考和政治敏锐性,通过对解放人的思想、共产党“改造”、国民素质、呼唤“精神...
-
《小说中国》文摘
近几年书市上,以“中国”为题的书多了起来,什么《第三只眼睛看中国》、《中国可以说不》、《中国为何可以说不》、《中国的对抗》、《中国大趋势》、《中国战略大策划》、《为中国声辩》、《21世纪中国大预测》等等,不一而足。“中国”,真和爱情一样,一言难...
-
《我的菩提树》
1958年,一个年轻人因一首抒发胸臆的诗歌而被打为“右派分子”,开始了漫长的劳改生涯。住在五拳头宽的肮脏铺位,吃着稗子面馍馍、麦糊糊,每天不停歇地运土坯、间糖萝卜、割水稻,没完没了地听报告、批斗、训话……肚腹与精神饱受折磨的他,只有用一支秃笔,在...
-
《我的菩提树》文摘
我不知道为什么从这天开始记日记。这一天,在“改造”我的农场里并没有发生什么特别的事。从我一九五八年五月十八日投入这个劳改农场以来,到今天已经过了七百多天。我已经完全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好像我一生下来从小到大都过着这样的生活似的。锋利的刀已将我拦...
-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是80年代“伤痕文学”中最著名的一部,它第一次将“性压抑”这个问题抛到公众面前,讲述了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的知识分子章永璘,在劳改队巧遇黄香久洗澡的一幕,对女人的渴望与好奇,令他对黄香久甚为难忘。8年后,章永璘与黄香久再度相遇...
-
玛瑙石上惊现“中国版图”向建国65周年献礼
在举国上下正在迎接建国65周年大庆之际,宝玉石鉴赏家陈兴旺先生在一块... [详细]
-
“境遇——中国新经典画会2014年展”在山东美术馆开幕
9月30日,“境遇——中国新经典画会2014年展”于山东美术馆开幕。中国新... [详细]
-
“甲午海祭”吴泽浩先生国画展在济南山东新闻美术馆开幕
9月23日上午9:30分,“甲午海祭”吴泽浩先生国画展在在山东新闻美术馆(... [详细]
-
太璞如琢——崔如琢谈艺录
我国传统的书画理论是一座采掘不尽的宝藏;达利、米罗、毕加索、马蒂斯... [详细]
-
"清怀无我,大笔威然"—孙大威国画作品展开幕
2014年9月20日,“清怀无我,大笔威然”——孙大威国画作品展在济南马鞍...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