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层面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4-09-09 11:29:00来源:大众网 作者:李永军
分享到:

十八大报告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要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公民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十八大报告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要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公民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以儒家为主干,以佛、道为辅助,曾为保持民族凝聚力作出深远贡献,并内化成为百姓日用之道。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应该借鉴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使之成为培育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在个人层面上,诚信友善敬业爱国本来就是传统文化的内容。四者之中,诚信要更为基础一些。所谓诚信,是的结合,字面意思是诚实守信。在儒家看来,是一个最高的概念。《中庸》指出,是天之所以为天的根据,是生生不息、真实无妄的天之道。天道至公、真实,所以天道是至诚的。,是五常之德的一种德性,其作用在于保有和持守至诚天道所赋予给人的至善德性,并让这德性充分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切实持守德性,并让德性推行到生活和社会事务中的人,才称得上信人,才称得上尽了人道。因此可以说,诚是天道,信是人道。天人合一,诚信一致。这是传统文化对于诚信的深刻论述,同时也揭示出诚信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础。不能诚实守信,就表示缺乏人道。每位公民如能做到诚信、友善、敬业,那么他必定会生起爱国之心,因为与人友善,爱岗敬业,就天然地会生出爱护自己单位、社区、国家、民族的情怀和心意。秉持着这份情怀和心意,每位公民就会齐心协力,同心同德,共建家园,共御外侮。

  社会层面上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核心价值观,体现出人民群众和现代社会的诉求和心声,也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要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根本方向。儒家认为,公正、平等就是诚信在社会层面上的具体化。一个人能做到诚信,他就能持守着天道所赋予的至善德性,这使他在社会上也能够力求保持公正、善美,而反对偏私、丑恶。持续地保有和持守至诚天道的诚信之人,他在社会上就能够兼顾公平,体现公心。一旦人们通过诚信培育出公正、公心,他们待人待事,就能够不偏不倚,平等均衡。当然,平等在这里并不是绝对的划一和齐同,儒家主张要在财富、教育普及化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的实际情况以及个人的才德差别而作出公正决断和合理分配。另外,从传统文化来看,自由也需要诚信的保证才能确立。诚信之人能够让天道至诚从各个方面开放并体现出来,从而让天地间的人与物各得其所,让人们在德性的导引和浸润下各安其分,达致真实的公正、平等、自由,这就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自由观。最后,将公正、平等、自由凝聚起来,就成为法治。法治的落实,就在于法制、法律体现出公正、平等、自由的导向。传统文化虽然特别强调德治,但也并非没有法治的思想。孟子就指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这是说德治与法治缺一不可。

  在国家层面上,中国传统文化也可以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借鉴。民主、富强是百余年来中国人民的梦想,是中国人民摆脱屈辱的保证。同时,在当今背景下,我们还要与时俱进,借鉴传统文化以赋予民主和富强新的涵义,体现出中国特色、民族风范。先秦经典如《论语》特别强调德治、发展、富强诸多方面的统一,指出良好的国家政治需要(民众)、(民生)、(教育)三者的综合作用,肯定民生、强调藏富于民,并指出在此过程中民众需要德性、教育、诚信的引导。而《礼记·大学》则强调持守诚信、保育德性对于实现民主、富强的关键性意义,指出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李永军)

【更多新闻,请下载"山东24小时"新闻客户端或订阅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106558000678/106597009】

本文相关新闻
分享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余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