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除夕“守岁”是对大自然和生命的一种敬畏

2014-01-29 15:12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1月30日,腊月三十,除夕之夜,我国民间有熬夜“守岁”的习俗。国务院参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表示,“守岁”其实是看守住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生命,表达着人们的生命情感,更是对大自然和生命的一种敬畏。


  新华网天津1月29日专电(记者周润健)1月30日,腊月三十,除夕之夜,我国民间有熬夜“守岁”的习俗。国务院参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表示,“守岁”其实是看守住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生命,表达着人们的生命情感,更是对大自然和生命的一种敬畏。
  除夕夜是中国人的不眠夜。吃了年夜饭之后,全家老少团聚在一起,点灯熬夜达旦不眠,称为“守岁”或“熬年”。
  “我对守岁的理解,缘自一个词‘辞旧迎新’。”冯骥才说,时间是种奇妙的东西,你什么也不做,它也在走,而且它过往不复,无法停止,所以古人说“黄金易得,韶光难留”。在过去的一岁中,不管幸运与不幸,不管喜从天降还是留下无奈、委屈与错失,它们都已经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在它即将远去时,我们便有些依依不舍。所以古人要“守”着它。
  “守岁”这一夜非比寻常。冯骥才说,除夕夜联结着两个农历年头,所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古人们认为,新的一年充满未知,必须小心翼翼。这种心理反映在民俗上就是种种禁忌,忌哭,忌摔碎东西,忌说不吉利的话,其实是巴望着昨日的麻烦与不幸不在明天出现。所以,古人过年要通宵点灯,为了不叫邪气暗中袭人;还要在年画上把所有形象都画上笑眼笑口,以寓吉祥。由于对未来的这种盛情,所以正月初一破晓“迎财神”的鞭炮格外欢腾和热闹。年俗,在这个新旧更替的时刻完成了岁月的转换,以“辞”和“迎”表达对生命的敬畏,以长长的守夜与天地完成一年一度的“天人合一”。
  冯骥才表示,“守岁”强调了家庭的伦理关系,是家庭情感的表达。今天,人们守岁,一家人围坐一起谈天说地,虽然不像古人那样热闹和讲究,但依然能让我们重温家庭亲情,将过年与纳吉、祈福等联系在一起,满足人们合家团圆的希望,而这正是守岁的魅力所在。
  近年来,守岁习俗渐行渐远,特别是城市人,最多是等到子午交时之际给亲朋好友打个电话发个短信拜个年,然后上床入睡,完全没有守岁那种意愿、那种情怀、那种执着。冯骥才对此有些忧虑:“民俗是一种集体的心愿,没有强迫。我们虽然不必为守岁而勉强守岁,但如果有条件和精力来守岁,不妨体验一下这个节点的独特魅力,这也是对大自然和生命的一种敬畏。”
本文相关新闻
分享到:

初审编辑:王云峰

责任编辑:余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