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为何强调 “现代政府”的重要标志?

2016-03-25 15:19:00来源:大众网作者:

  文/倪洋军

  “‘现代政府’,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要及时回应人民群众的期盼和关切。”在2月17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说,“各部门要主动释放公众期待的信息,积极回应舆论关切,坚定社会信心,给市场一个明确的预期!”(2016年2月18日人民网转自中国政府网)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人民政府的根本属性是人民,必须坚持做到听民声、知民情、纾民怨、解民忧。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作为以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为重要任务之一的中国“现代政府”,尤其应该更加开放、更加民主、更加包容,正如李克强总理所强调的,“‘现代政府’,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要及时回应人民群众的期盼和关切。”这是人民政府的职责所在,更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进步、人民幸福康宁的必然选择。

  公开透明是法治政府的基本特征。回应人民群众的期盼和关切,就是要主动释放政务信息,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中国将“政务公开”正式作为一项具体的工作加以推进,萌芽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村务公开、厂务公开为标志;发展于本世纪初,以2000年、2005年中央发布的两个政务公开文件和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标志。2011年中办和国办印发了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更是对政务公开提出了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明确要求。2016年新年伊始,中办、国办再次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部署全面推进各级行政机关政务公开工作,标志着打造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李克强总理强调“现代政府”的一个重要标志,再次阐明了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主动释放公众期待的政务信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反观时下,一些地方在主动释放政务信息方面,做得还不够到位,离群众的期待还有一定差距。有的遮遮掩掩、躲躲闪闪不愿公开,有的避重就轻、弄虚作假不实公开,有的担心出乱、害怕出事不敢公开。凡此种种,与建设“现代政府”的要求都是格格不入的。

  群众中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作为现代政府,一方面要主动公开政务信息,另一方面要积极回应群众诉求、舆论关切、社会关注。政府不仅要认真办理答复代表委员的建议提案,更应该主动回应社会舆论关切的突出问题、焦点问题,给社会和市场一个稳定良好的预期。当然,回应社会关切,不是嘴上说说而已的,必须落实到每一件建议提案中,落实到每一个具体事例中,真正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而要做到如此,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走群众路线,要真心诚意地听取意见、收集民意,并原汁原味地对上反映、对下反馈,既不能高高在上、闭目塞听,更不能肆意打压、绑架民意。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各级各地党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必须敞开胸怀、俯下身子,主动适应并积极应对网络舆情,特别是对于一些负面舆情或突发事件要正确应对、有效引导,要敢于当“被告”,勇于聆听并接受社会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绝不能见到帖子就删、遇到舆情就堵。实践证明,凡在重大事件中主动及时公开信息,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就会赢得民众的理解;但如果遮遮掩掩,不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就会引发舆论批评,甚至谣言满天飞。

  得民心者得天下。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现代政府”,只有顺应民意,才能赢得民心,不断巩固执政基础和地位。当然,与作风建设、民生工程一样,建设“现代政府”也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态;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这就要求各级各地党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必须始终践行群众路线,始终扛起执政责任,不断加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积极稳妥地推进政务公开由政府信息公开向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重点领域信息公开等方面延伸,真正坚持人民政府代表人民、服务人民、由人民做主、受人民监督,全面扩大政务开放参与,改变公众对暗箱操作的隐忧,大大提升政府的形象,赢得老百姓的信任。

  ——来源:东方网(2016年2月19日)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石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