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盘活山东水资源:三年累计调水11亿立方米

2016-12-12 07:22:00来源:大众日报作者:王川

  一泓清流北上,江水润泽齐鲁。

  12月12日是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两周年。自2013年11月15日正式运行以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山东段工程已成功实施了三个年度调水任务,累计调入山东水量约11亿立方米,输水干线水质按规定稳定达到地表水三类标准。今年3月10日,长江水到达我省最东端的威海市,标志着山东南水北调一期工程13个设区市的规划供水范围目标全部实现。

  三年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山东段工程不仅仅是一条输水线,更是成为盘活区域水资源配置、提升沿线水质的“活力线”。

  “泉城多了个朋友”

  闻名遐迩的泉城,以泉脉丰盈闻名天下。然而,济南却是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城市,可利用水资源总量只有11.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90立方米,不足全国的七分之一。

  济南市南水北调局副局长高民解释,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变化大,使济南水资源呈现出北部、西部较丰富,主城区、东部相对匮乏的特点。

  2013年,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干线工程经过11年的艰苦努力,顺利建成通水,为济南市新增每年1亿立方米的优质长江水。

  “趵突泉今天的水位是28.83米,比去年12月8日同期上升了0.8米。”12月8日,济南市水利局宣教处负责人唐瑞钦说。不过在他看来,南水北调的意义远不止“保泉”一项。

  唐瑞钦把长江水比作“朋友”。“过去泉城有黄河水、地表水、地下水三个朋友,现在我们又多了长江水这个朋友,多一个朋友就多一条路。”唐瑞钦比喻。

  他表示,南水北调工程可以置换济南东部地区约9万立方米地下水开采量,结合封井改接等控采限用措施,加大水源置换力度,减少泉域补给区地下水的开采,逐步以地表水、黄河水、长江水来替代超采的地下水。

  作用不止于输水

  通过从济平干渠和东湖水库调引长江水至卧虎山水库等6座大中型水库,济南实现了区域内四种水源联合调度。济南卧虎山水库管理处副主任钱伯宁认为,水库扩库增容等工程的实施,为城市供水、地下水置换、回灌补源及城区生态用水提供了可靠的水源保障。

  “人多地少水缺是我省长期面临的基本省情。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运行后,不仅具备每年为我省增加净供水量13.53亿立方米的能力,缓解水资源短缺矛盾,而且关键是打通了长江水的调水通道,构建起了长江水、黄河水、当地水联合调度、优化配置的骨干水网,大大增加了特殊干旱年份山东水资源的供给保障能力。”省南水北调局副局长罗辉说。

  利用南水北调骨干工程、配套工程以及地方水网工程,山东已经形成了一张供水网。干线向各个地方输水,一些时候也能反向补水,为干旱年份的水资源供给提供保障。

  2015年潍坊遭遇严重干旱,国家又要求引黄济青改扩建工程必须开工建设,潍坊市面临用水无着的严峻局面。我省利用南水北调新建双王城水库的蓄水,向潍坊城区及寿光市应急供水2271万立方米,既保证了潍坊市用水需求,又为引黄济青改扩建开工建设赢得了施工时间。

  而南水北调济平干渠工程自2005年运行后,先后引江、引黄累计为小清河补源2.4亿立方米,明显改善了小清河上游济南市区段水质和生态环境。“水网就像血管一样,到处都有水,才能到处都有生机。”南水北调山东干线公司副总经理高德刚认为。

  一泓清水安全过境

  南四湖和梁济运河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调蓄水库和输水干线,东线工程能否成功的关键在治污,重点在山东,难点在南四湖流域。

  据了解,山东率先出台了全国首个针对南水北调治污的地方性法规《山东省南水北调沿线区域水污染防治条例》,还发布实施了严于国家标准的《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沿线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依据这一标准,治理淘汰落后的产能实施工业污染治理“再提高工程”,对沿线城镇污水处理厂实施进一步的改造升级,全部升级到一级A标准。

  经过10多年坚持不懈的流域治污和生态保护,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输水干线的水质全部达到了地表水Ⅲ类标准。“在南四湖绝迹很多年的小银鱼、鳜鱼、毛刀鱼等一些对水质要求比较高的鱼类,如今又重新出现了。”济宁市环保局副局长孟青松说。

初审编辑:张艳

责任编辑:王晓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