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35载“接力赡养”故事

2014-07-08 09:07:00来源:大众网作者:

孝在三生

——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35载“接力赡养”故事

  在济南市历下区,有这样一对母子,他们接力赡养一位与他们毫无血缘关系的邻居35年。

  1979年, 61岁的孤寡老人李玉柱突发脑血栓,年仅19岁的邻居房泽秋毅然把他接到自己家中照料,并许下一句简单的承诺——“以后我来养活您”。如今,房泽秋已年过半百,她的儿子于霄宁接过了“接力棒”,继续坚守着母亲在35年前许下的承诺。

  义传两代、孝在三生,母子二人的大道孝行改写了老人的晚年生活,也成为齐鲁大地的孝之典范。大众网记者对话于霄宁,听他讲述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接力赡养”故事。

大众网记者对话于霄宁

  家里有个外姓的老爷爷,没有血缘关系却住了35年

  主持人:老爷爷来到这个家是不是比你还早?

  于霄宁:对。我是1984年(出生),我母亲19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照顾他了,她还没结婚的时候就开始照顾老爷爷了。

  主持人:你是什么时候知道,他是一个与你们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

  于霄宁:这事得初中了。之前老爷爷的户口和我们不在一个户口簿上。小的时候不常用户口簿,所以也不会去问这个问题。初中以后懂点事了,问我妈为什么老爷爷姓李、我们姓于。因为有姓氏(的疑惑),这样就问起来。当时母亲回答得也很简单,这个老爷爷是她爷爷的“把兄弟”,就是这样简单的解释。

  主持人:家里有一个老人,(有的家庭)可能会觉得是一个负担,(因为)要去照顾他,要给他花钱,要给他买药,每天都离不开人。你有没有感觉到父母在照顾他的时候,有这种无奈或者是很烦的时候,有这种情况吗?

  于霄宁:我感觉这种情况应该没有,我感觉应该是没有。因为我印象中,父母都是为我们两个(指自己和老爷爷)调整好时间。比如中午出去玩,家里肯定有人;我父亲带我去,我母亲肯定留在家里。就是父母把时间都已经调整好了,两个人很默契的,你在家我出去,我在家你出去,基本上就这样。

  主持人:但是你们三口就是很难一块儿出去。

  于霄宁:对!三口一块儿出去,近的(地方)可以,但一起出去长途旅行(比较难)。比如我父母从来没有很长时间的长途远行。

  主持人:这可能对你算是一个比较直接的影响了。

  于霄宁:对!因为我小时候,我父亲他们厂里组织出去玩,就带着我去,没有母亲。唯一一次(一块儿旅游)好像是去青岛,印象中待了一天,好像是晚上走的。

  我那宽厚的爸爸走了,痛哭之后我接过“接力棒”

  房泽秋和丈夫于海、儿子于霄宁无微不至地照顾着老人。但2012年不幸降临,于海突发脑梗去世,这个家的顶梁柱塌了。然而,无法悲伤太久,28岁的于霄宁挑起了照顾家庭的担子。

  主持人:父亲去世之后,那段时间你们家里是怎么过来的?

  于霄宁:那段时间,我觉得我们家比较理性。刚开始没以为父亲病情有这么严重,就以为脑梗以后能点着或者拐着走,可以慢慢恢复,一直觉得那样,没有觉得事情会那么严重。但是一天之后就进了ICU,医生也开会说这个事不乐观。第二天我已经有思想准备去选墓地了。

  于霄宁:还有生命体征,在维持。也有不接受的时候,这个过程不是说马上就能接受,就是你说出来父亲去世了到能接受,还需要一个过程。那几天我在医院,我想尽量让我母亲在家照顾老爷爷,老爷爷还在家。那一天的时候,父亲去世,回家以后,家里黑着灯,老爷爷还拉到裤子里。这时候我母亲和我父亲一个同学的妻子一块儿收拾。(父亲去世的事)没给老爷爷说,到现在也没有给他说我父亲去世了。

  主持人:那一刻你有什么想法?

  于霄宁:料理完父亲后事以后,我就和妻子开始商量,想把老爷爷和母亲接到一块儿住,因为她一个人忙不过来。

  主持人:父亲去世这个事,你哭过三回。

  于霄宁:第一次是知道我父亲得病了,病得挺重。就是有一种害怕,感觉害怕失去他,莫名的有点,我感觉是那种。感觉他原来是撑起这个家的,现在他倒下了,就是那种感觉。你原来有依靠,现在感觉这个靠山他有可能倒下或者已经倒下了。因为记忆中我的父亲就是干活挺多,一直在做。

  主持人:这是一次。

  于霄宁:对。然后再一次就是选墓地,感觉他以后就在这儿了。

  主持人:是你自己去的?

  于霄宁:对。自己去的。就觉得他一辈子就这样了,就完了。再一次是料理完父亲的后事,给他写了一篇祭文。

大众网记者对话于霄宁

  我和妈妈黑白轮班照顾老爷爷,渐渐习惯了有些“不正常”的生活

  主持人:你用了多长时间去适应这些工作?

  于霄宁:因为这个东西是他必须得(需要人照顾),他就是吃喝拉撒,吃完要排,排不出来不行,所以必须要帮助他解决好这个问题,你不能回避这个问题。所以说就是调整一下,然后怎么样更快地或者让他更方便地去完成排便的问题。

  主持人:他白天的时候家里离不了人,那晚上睡觉能睡得好吗?

  于霄宁:有时候白天光睡,晚上他可就睡不着了。再一个他又听不见,他在看不见人的时候,他喊的声音是非常大的,就是竭尽他所能去喊。当然夜里有的时候这就成问题了。你白天大家都没睡还好一些。

  主持人:喊一嗓子就能听见,赶紧过来了。

  于霄宁:对。晚上的时候他老睡不着,这个就不行了。所以有的时候他有这样,比如白天睡倒觉或者是这一段咳嗽痰多,不舒服的时候,我和我母亲就倒倒班,母亲先睡,我可能到晚上一点左右,就是有什么事我先过来,让他能看见,后半夜老爷爷叫母亲的时候,她再起来替我。

  主持人:就是可能有各种不理解的状态。

  于霄宁:对。昨天晚上12点多找筷子,说找不到了。

  主持人:他还要吃东西吗?

  于霄宁:不是。可能是做梦掉地上了还是怎么着,我说筷子这不在这儿嘛,他看见了就踏实了。

  主持人:那这样的话,把你叫起来,然后你要跑出来,他是做了一个梦找不到筷子了,你自己不会烦吗?

  于霄宁:这个东西已经习惯了。你再烦他也听不见,你说他,他是自己做了一个梦或者特殊状态。

  主持人:他也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

  于霄宁:对。就是他看不见人他就要叫,这是正常。我们其实慢慢已经习惯了他这种正常了。

  儿子降临,我辞职回家照顾两大“两小”

  2013年,小哼哼降临了,于霄宁成为父亲,这种身份的转变,令他肩头的责任更重了。为了方便照顾母亲、妻子和老爷爷、儿子这两大“两小”,于霄宁作出一个决定:辞职回家。

  主持人:你接过来这个担子之后,可能对你的生活也有一些影响,你的工作也变了。原来的时候你是一个什么样的工作?

  于霄宁:全职,偶尔出差。

  主持人:在照顾老爷爷之前,你当时在工作上有没有想过要得到一个什么样的职务?

  于霄宁:我感觉自己不是很笨,只要努力在我们公司里干上几年,应该可以做到一个小的头。

  主持人:照顾老爷爷之后,这个工作就停了,换了工种了。

  于霄宁:对。就是把出差的、所有的都放弃了,只做我能在家里完成的,比如审核、收表,就这样。

  主持人:之前的那些想法怎么办?

  于霄宁:就是调整,说服自己,然后再说服妻子。给她说清楚,现在我退一步,感觉应该是更好一些。我母亲现在也在打工,因为那时候考虑她的心情,不能让她整天在家里守着一面墙、守着老爷爷,(那样的话)她肯定长病,如果她再病了……怎么说,在我的家庭里这是我不希望看到的。

  主持人:现在的话,家里是几份收入?

  于霄宁:母亲一份,妻子现在是暂时吃失业保险,我还有一份,两千块钱,但是要自己交养老保险。

  主持人:那现在够花吗?

  于霄宁:基本上能维持得过来。

  主持人:紧凑一些。

  于霄宁:对。这个怎么说,有钱吃得好一点,没钱也没饿着,我觉得是这样,我觉得乐观很重要。

大众网记者对话于霄宁

  孝顺就是尽力往好的方面做,用责任与坚持守护一家人的诺言

  35年,房泽秋一家和李玉柱的感情早已跨越了血缘的界限,他们的孝义,引发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主持人:你有没有觉得老爷爷是这个家里的一个负担?或者他现在来说,对你是一种压力,困住了你的生活?

  于霄宁:这个我倒没考虑过,如果年轻几岁有可能会这样想,因为年轻的时候可能更自我一些。但是结婚以后,我感觉稍微有点变,然后再就是当了父亲,我觉得更多的是责任,就是责任。我觉得当初父母能把老爷爷接过来,也是下了很大的决心。像我父母年轻的时候,也是带着我和老爷爷一起,应该也是和我现在的角色,有孩子也有老人,是一样的。 

  主持人:现在很多报道,在找到咱们这里来,说实话你也成了名人了,可能接下来有更多的人会关注你,关注房阿姨,关注咱们这个家。成为名人之后,对你有什么影响?  

  于霄宁:我听我妈说过,她参加同学聚会的时候,大家都鼓掌欢迎她,就这样。然后还有她的有些同学说,咱不能像房泽秋这样做得伟大,但是咱对自己的父母好一点,我觉得这个事也挺好。最起码有些人想想自己,自己怎样做,自己对自己的父母怎样做。我觉得这个就是,我们的事如果能教育更多的人,我觉得这样也挺好。就是不指望你去做多么大的事,能把身边的小事做好,能反思,我觉得能想想,这也有作用。

  主持人:你为什么这么乐观?感觉你是一个特别乐观的人,包括房阿姨也很乐观。

  于霄宁:我觉得就应该是这样的。我受到的教育(就是这样),我觉得你放弃一些东西不一定是坏事,有可能和我们家一直这样,我听我父母讲就是借点钱还钱,借点钱发工资了还钱,然后买什么大件或者买房子,肯定是借钱,一直是在这种节奏里生活。如果太计较得失的话,我觉得也不会成今天这个样,或者对我做的也不会是这样。有的时候没有太算计你得到什么或者赚到什么,我干这个事我能得到什么。你算得太清楚,我觉得往往有的事就做不成。

  主持人:你觉得在父母身上学到了哪些,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

  于霄宁:责任。这事我觉得有点大。

  主持人:但责任有很多种,责任没有错。

  于霄宁:对。所以我理解就是父母那么多年,比如说就是为了一句承诺,就是说的照顾老爷爷,这也是一种责任。他觉得你把他当成一句承诺,我实现这个诺言的时候,他觉得这是责任。当我接过来以后,更多的是亲情,他就是我老爷爷。

  于霄宁:坚持。我父亲一直就是那种做得多、说得少,一直在做。我觉得我也是像(父亲)刚开始的时候。年轻的时候觉得(和他)谈不到一块儿,说着说着就说崩了。后来觉得越来越像,性格上有点像。

  主持人:你觉得孝顺,或者说做孝子,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吗?

  于霄宁:我觉得不难,只要做就可以了,我觉得尽力做、往好的方面做。因为我觉得我照顾老爷爷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是你如果站在他的角度上为他考虑一些事情,都考虑得相对周全,我觉得这样就是往好的方面努力,一直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完善,我觉得这就可以了。

  “尽力做、往好的方面做”,这是“80后”于霄宁对孝的理解。这句简单质朴的回答,浸润着父母的言传身教和润物无声,浸润着两代人35年无怨无悔的坚守。如今,这个特殊的家庭,年纪最大的李玉柱已经96岁,年纪最小的哼哼只有一岁半。四代同堂,其乐融融。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房家的故事是对这句传承2000多年的人间孝义最真实的写照。他们的孝行也将启示天下儿女,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理应继承并发扬光大。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晓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