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家大爱 行者无疆

2014-07-08 09:31:00来源:济南日报作者:

  只因一句承诺,她将毫无血缘关系的瘫痪老人接回家中照顾35年。从19岁的青春年少到54岁华发已生,她用35年的华美时光扮靓了一位96岁老人的晚年、讲述了一个小家大爱的美德故事……

  只因一句承诺,她将毫无血缘关系的瘫痪老人接回家中照顾35年;她两次婉拒政府部门的救助,因为“我还能多照顾几年,资源可以先给别人”;丈夫去世后,儿子又成了爱心的传承者,这是她最欣慰的事……

  在她的世界里,事业、家庭、金钱、朋友……这些在其他人看来至关重要的人生组成部分,全都围绕着一个无儿无女的老人——李玉柱展开。她就是历下区泉城路街道办事处贡院墙根社区居民房泽秋。从19岁的青春年少到54岁华发已生,她用35年的华美时光扮靓了一个96岁老人的晚年。

  2月28日,早上6点,天还没亮,房泽秋像往常一样准时起床,自己洗漱后来到李玉柱的床前给他穿衣,因为老人已瘫痪在床不能活动,给老人洗脸的时候房泽秋会把毛巾浸湿再仔细擦拭。与此同时,她还会烧上一壶水,“等下要给二爷爷泡茶喝”。“今天早上,他吃的煮地瓜,喝的是保健营养粥。”房泽秋告诉记者,“老人消化不好,会专门做些软烂的食物,今天午饭准备的是包子,好消化。”一般情况下,8点30分,房泽秋会在做好老人的午饭之后,出门上班。因为28日下午要去医院给老人换尿管,在家具城打工的房泽秋还专门请了假。

  如果不是因为一场意外,可能房泽秋和李玉柱的命运都会与现在不同。而房泽秋一家人之所以扛起照顾老人的重任,只是因为她“受不了二爷爷每周五期盼的眼神”。

  1979年夏天一个燥热的午后,历下区东花墙子街5号的门被三箭集团的工作人员急匆匆地敲开,“李玉柱突发脑血栓住进医院了,他无儿无女的,你们两家关系不错,赶紧去医院看一下吧!”赶到医院看了老人,房泽秋却依旧心事重重:他孤身一人,谁来照顾他?

  在李玉柱住院大半年的时间里,房泽秋每个周五都会去医院看望,帮他擦洗、换衣服。

  “同病房的病人和护士都说,周五成了二爷爷最期盼的一天”,房泽秋告诉记者,“每到我快去的点儿,他都会伸长了脖子往门外看,还会跟周围的人念叨着‘秋云、秋云’(房泽秋的小名),现在想想那种眼神我还是受不了!”就这样,房泽秋照料李玉柱,时间一晃就是35年。

  至于房泽秋为什么会叫李玉柱为“二爷爷”,她的老邻居张照爱这样解释:“这是老济南人的风俗,邻里邻居都这样称呼,其实并没有血缘关系,就是因为李爷爷和房泽秋的爷爷关系很好。像我1985年嫁进东花墙子街以后就认了好几个‘爷爷奶奶’。”

  也正是因为照顾李玉柱,给房泽秋带来了一段好姻缘。当年的于海还是一个20出头的小伙子,“理发、刮胡子、擦身子、背着老人跑医院……这些力气活都是他干的”,小伙子的善良打动了房泽秋,二人也于1982年迈入了婚姻的殿堂。如今说起往事,房泽秋眼中泛起了一丝泪花,“我没什么伟大之处,就是心里挂念着二爷爷,不忍心让老人受苦,可要是没有于海,我还真坚持不了这么多年。”

  接着,在征得了母亲和于海的同意后,房泽秋就把李玉柱接到了家中。2009年,历下区泉城路街道办事处想把李玉柱老人纳入全区第一批居家养老的救助范围,被房泽秋婉拒,“谢谢政府,我们还能照顾”;2012年于海去世后,办事处再次找到了她,房泽秋却在救助内容一栏上写上了“1对2服务”,因为“一天4小时够了,少花一点政府资源匀给别人吧”。

  房泽秋的家是一个两室两厅的房子,不到100平方米,儿子儿媳住一间,自己住一间,再把客厅和阳台打通,阳台上摆了一张床给李玉柱。“这是于海单位公交公司的房子”,房泽秋把记者迎进家中。

  记者一进家门就看到家政服务员刘迎霞正在擦桌子,“我来服务快2年了,是历下区购买的居家养老服务岗位。”

  早些年,房泽秋的居住条件可没这么好,一家四口住在27平方米的一室一厅内,房泽秋的儿子于霄宁说,“老爷爷住在厨房里,炉子是爸爸打的,不会煤气中毒。而我则睡了十几年客厅,所以妈妈叫我‘厅长’。”

  1998年,李玉柱的健康状况因一起意外急转直下。“以前他还能拄着拐杖走,那年把大胯摔了就不能动了,接着又有大面积心肌梗塞。”

  当时房泽秋两口子每个月的工资加起来还不到200元,可面对医生的病危通知,房泽秋心一横,“打最好的针!”一针600元,连打两天终于把李玉柱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外人只知道房泽秋救了李玉柱一命,却不知道她当年放弃了什么。

  就在1998年,房泽秋已和朋友在滕州创业半年多,合资开的家具店也小有成绩,可听到李玉柱摔腿的消息,她二话没说扔下生意赶回了济南。“进门的一刹那,看到二爷爷的眼神,我就知道我回来对了。”

  从此以后,房泽秋彻底打消了外出创业的念头,安心在家伺候李玉柱。

  在老人床头的柜子上,记者数了一下,整整齐齐地摆着18种药。有治心脏的、有消炎的、有止咳的、有急救的……“从年初四到现在,老人生病了,体温高一阵低一阵,夜里我和儿子倒班睡沙发,就怕老人晚上不舒服。”

  在早春的阳光里,房泽秋端着李玉柱喝茶的杯子回过头来告诉记者她的新年愿望——“老人不长病,安享晚年时光。”

  “后悔吗?”面对记者的提问,房泽秋显得很坦然,“人的一生哪能每天都有高兴的事,谁没有不得劲的时候?谁没有想不开的时候?我就是认认真真过好每一天而已。我不后悔。”

  曾有人对房泽秋照顾李玉柱的动机提出过质疑,认为她贪图老人遗产,“他没有一砖一瓦,工资直到现在才2000多元,我能图什么呢?”而贡院墙根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郭永赞则说,一日三餐、螺旋藻和松花粉等营养品、夏天每天一瓶啤酒、冬天一杯红酒,再加上吃药看病,“这些需要多少钱?这还没算她35年付出的精力!”

  这些质疑声在于海去世后才渐渐少了起来,因为谁又能像房泽秋一样忍住丧夫之痛继续照顾一个无亲无故的老人?

  2012年,于海在工作中突发脑溢血去世后,就不断有亲戚朋友来劝房泽秋把老人送到敬老院去,“经常去看看不就行了?”可房泽秋死活不答应。“每次去医院换尿管的时候,他都会问还回来吗?我怎么忍心?而且,我相信照顾好他也是老于的遗愿。”提起这些,房泽秋的语气有些颤抖,“再苦再累,我也不会把他送到养老院。我会好好养他一辈子。”

  值得欣慰的是,房泽秋的儿子于霄宁继承了照顾老人的责任。“可能我的家庭观念比较重,老爷爷就是我的家人。”如今在家做兼职的于霄宁说起这些还有些不好意思,“以前做外贸经常往外跑,挣的钱是比现在多,可因为挣钱而忽略家庭,这些不是我想要的。”

  于霄宁把9个月大的儿子哼哼抱到李玉柱面前,哼哼调皮地要往老人身上钻,李玉柱也抬起手要去摸哼哼的脸。“这就是家庭。”于霄宁回头看着记者。

  房泽秋就是这样,面对质疑,她不曾退却;面对爱人去世的伤痛,她咬牙坚持;儿孙绕膝的幸福,她愿意陪老人一起分享……

  一个平淡如水的家庭,一份薪火相传的爱心。从采访之初到最后,房泽秋始终在强调,“我只是一个平常人做了一件平常事。”

  大明湖畔,曲水亭旁。从小生活在历下老城区的房泽秋感受最多的就是邻里间的和睦温馨,邻里间的守望互助。

  “那时候不管谁家做点儿好吃的,宁肯自己家少吃一口也都要分给邻居尝尝。有个灾有个难的,大家都会搭把手。”回忆起以前的日子,房泽秋感慨道,“所以,当时把二爷爷接回家,也没有想太多,只是觉得都是邻居,都有感情,帮忙照顾一下是件很正常的事情。”

  现在于霄宁已经接过了背李玉柱去医院换尿管的活儿,洗澡、剃头,甚至用开塞露抠大便,于霄宁都和房泽秋抢着来,床头的抽屉里放着胶皮手套和鼻塞,“鼻塞是我用的”,于霄宁有点不好意思,“因为刚开始不习惯气味,现在好多了。既然我把老爷爷当亲的,这些活儿本来就是子孙该做的。”

  现在连儿媳妇王娜都参与到照顾李玉柱的行动中来了,在结婚前她还曾给李玉柱买了辆轮椅。而当记者问起王娜最大的愿望时,王娜说:“我现在就盼着孩子能快点长大,我能出去上班挣钱,减轻家里的负担……”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晓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