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家庭35年照顾瘫痪邻居 80后“孝星”续写“三生缘”

2014-07-08 08:41:00来源:大众网作者:尹海洋

大众网记者对话于霄宁,听他讲述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接力赡养”故事

大众网记者采访于霄宁的妻子

大众网记者对话于霄宁

  大众网记者 尹海洋

  在济南市历下区,有这样一对母子,他们接力赡养一位与他们毫无血缘关系的邻居35年。

  1979年, 61岁的孤寡老人李玉柱突发脑血栓,年仅19岁的邻居房泽秋毅然把他接到自己家中照料,并许下一句简单的承诺——“以后我来养活您”。如今,房泽秋已年过半百,她的儿子于霄宁接过了“接力棒”,继续坚守着母亲在35年前许下的承诺。

  义传两代、孝在三生,母子二人的大道孝行改写了老人的晚年生活,也成为齐鲁大地的孝之典范。2014年7月6日,大众网记者对话于霄宁,听他讲述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接力赡养”故事。

  家里有个外姓的老爷爷,没有血缘关系却住了35年

  济南市历下区东花墙子街的老街坊都知道,这条胡同里长大的“80后”于霄宁家有一个瘫痪的老爷爷。老爷爷叫李玉柱,今年已是96岁高龄,是于霄宁母亲房泽秋的二爷爷。“从我有记忆开始,老爷爷就一直住在我家,由我爸妈照顾,从没离开过。”32岁的于霄宁告诉大众网记者,家里人从没有向他说过这位瘫痪在床的老人与自家的关系,直到他上初中的时候,才觉得有些不对劲。

  “我父亲姓于、母亲姓房,老爷爷却姓李,懂事后我隐约觉得老爷爷好像不是自家人。”于霄宁说,有些疑惑后他便问母亲,而母亲房泽秋只是简单地说了一句:“二爷爷是我爷爷的‘把兄弟’,就是你亲老爷爷。”

  这个问题于霄宁长大后再没有问过,但他慢慢知道了老爷爷是怎么来到这个家的:1979年,时年61岁的李玉柱在工作时突发脑血栓,半身不遂住进了医院。作为邻居的房泽秋去医院看望这位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时,见老人身上生满了虱子,痛苦可怜,便毅然决定把他接到自己家中照料,这个“担子”一挑就是35年。

  我那宽厚的爸爸走了,痛哭之后我接过“接力棒”

  对于霄宁来说,他早已经习惯了老爷爷的存在,并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参与到照顾老爷爷的“工作”中。

  “初中以后开始帮着父母照顾老爷爷,但都是比较基础的事情,比如热饭喂饭……”于霄宁说,父母从没有要求过他要做什么,而是两人分配好时间精力,轮流照顾老爷爷的生活起居。但老爷爷多少对于霄宁的成长产生了一些影响,最明显的是,他从未和父母一起远行旅游。

  “家里不能没有人,爸妈只能一人带我出门一人在家,所以我们一家三口从没有一起出远门旅游过。”于霄宁说。

  2012年,不幸降临这个家庭,于霄宁的父亲于海突发脑梗去世,对房泽秋母子来说,这个家的天塌了下来。“父亲去世得太突然,我们根本来不及反应。”说起父亲的离世,于霄宁降低了声音:“以前感觉父亲无所不能,什么事情都能解决,有他在很安心,他怎么就离开我们了呢?想不明白。”

  父亲去世前后,于霄宁痛哭了三次:一次是得知父亲病情危重时,一次是选墓地时,一次是悄悄为父亲写祭文的时候。“我和妈妈都有个遗憾,就是我们一家人没能一起出去转转玩玩。”于霄宁说。

  儿子降临,我辞职回家照顾两大“两小”

  于海去世后,房泽秋在很长时间里处在悲伤中难以自拔,甚至产生过轻生的想法。28岁的于霄宁毅然挑起了照顾家人的重担。“首先得瞒着老爷爷,不能让他知道,恐怕他情绪过激。还要安抚妈妈,让她尽快走出悲痛。”已经结婚和家人分开住的于霄宁决定,把母亲和老爷爷接到自己家中,他一起来照顾。

  喂饭喂水、打针吃药、抠大便、洗衣服……几天内,于霄宁便学会了照顾老爷爷的要领。然而,随着老婆的怀孕,于霄宁发现工作与生活出现了冲突。慎重考虑之后,于霄宁决定辞去工作,回家照顾老爷爷、儿子和母亲、妻子。

  被问到放弃工作是否可惜时,于霄宁一脸坦然:“确实想过这个问题,因为我还年轻,在岗位上拼几年或许会有一些成就,但家庭更重要,失去过亲人才更能体会亲人的宝贵,我辞职回家照顾他们,一点都不觉得后悔。”

  孝顺就是尽力往好的方面做,用责任坚守一家人的承诺

  如今,于霄宁将全部重心放在了照顾家人上,剩余时间在网上做兼职赚些生活费。尽管一家人收入有限,但在李玉柱老人的照料上却从未“缺斤短两”,老人每天有营养餐,水果、牛奶等从未断过。在于家的照料下,96岁的李玉柱气色红润,精神状态良好。济南市历下区政府为房泽秋一家解决了住房难的问题,他们已经搬进了90平米的两室两厅。如今,这个特殊的家庭,年纪最大的李玉柱已经96岁,年纪最小的哼哼只有一岁半,四代同堂,其乐融融。

  30多年来,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于霄宁对孝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父母教会了我责任和坚持。一开始母亲把老爷爷接到家里来,就有了一份责任,她和父亲一路承担着这份责任,即便再困难也没有放弃过老爷爷,坚持了下来。”于霄宁说,接过父母的“接力棒”,就要继续把这份责任传承下去,完成母亲在35年前对老人许下的承诺,续写这份穿越两个世纪的三生情缘。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晓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