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家风为啥千奇百怪 重提家风为找寻国风

2014-03-03 11:26来源:大众网
分享到:

【导语】春节期间,

央视派出多路记者在全国各地采访“家风是什么”话题,有“富二代”回答家风就是“不啃老不坑爹”;有香港影星说家风就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国比家大”;还有小孩说家风就是“爸爸每周打我一次”。

套用托尔斯泰那句话,正是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没想到一个问题竟有千奇百怪的答案,这道出了今天怎样的现实?千百年来,中国人的家风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怎样的塑造与改变?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家风的渊源 

 

 

家风又称门风,在中国传统的封建家长制度下,中国人非常注重庭训家教,家风有曰耕读传家,

有曰积德行善,有的仁孝清廉,中国古人的家风受传统儒家思 想影响至深,可大致总结为“五常八德”。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八德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传统文化下的家风以孔子倡导的“仁礼”为根基,首先强 调的是“修身”,其次是“齐家”,包括对老人、孩子、妻子、兄弟、仆人的对待之道。孟子进一步为角色发展了行为规范,包括人们所知的:父慈子孝、兄友 弟恭、夫义妇顺等。再外围是“睦族”,旁及个人在庞大家族中的本分。出了亲族的范围后,为官之道志在君国,也就是儒家经典“大学”里所强调的“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颜氏家训》:传统中国家风宣言 

在春秋战国时期,家庭教育的经验常常反映在一些名人学者的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经典著作中。比如,《管子》、《孟子》、《韩诗外传》、《韩非子》等 专著中,都有一些古人家庭教育经验的描述记载和理论论述,但还没有家庭教育方面的专著。到三国时期,便出现了集中记载家庭教育经验的读本――“家训”。据 《三国志.魏.邴原传》注记载:“三国杜恕著家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齐思想家颜之推为了告诫子孙不可自恃门第、骄逸怠惰,同时也希望子弟能将士 族门风维系不坠,于是写下洋洋洒洒二十篇,约四万多字的《颜氏家训》。各篇内容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但主要是以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子弟,讲如何修身、治 家、处世、为学等。提倡学习,反对不学无术;认为学习应以读书为主,又要注意工农商贾等方面的知识;主张“学贵能行”,反对空谈高论,不务实际等。 “古今家训,以此为祖。”自此以后,至民国初年,名臣大儒如宋朝的司马光、欧阳修、朱熹;明朝的王夫之及清朝的郑板桥、曾国藩等等,历朝历代几乎都有“家 训”问世。据《中国丛书综录》所列书目记载,中国古代公开出版的“家训”总共有一百二十多种,“重德修身”是各家家训的核心内容,宋代大儒朱熹即在 《家训》中指出:“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远之。”意思是说,有德的人虽然年龄比我小,我也会尊敬他;不肖的人,虽年龄比 我大,我也必定疏远他。从内容上看,各家家训中讲孝道和勤俭的篇章极多。许多家训中一再训诫,取得功名的子孙要分外谦卑感谢,因为若没有祖先德泽庇 荫,哪轮得到你有今天这份侥幸?宋朝司马光的《训俭示康》则非常看重勤俭。在这篇家训中,司马光强调“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本文相关新闻
分享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