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波: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2014-10-15 09:37:00来源:大众网 作者:
分享到:

儒家讲求“天时地利人和”的“三才”理论,将“天、地、人”作为一个整体,故“天地”也蕴含“天下”之意。不同的行业,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有不一样的具体阐释和理解。一个“农”字让“天地”与“生民”更加具体,大地的丰收、农民的幸福、农业的腾飞、农村的繁荣,这就是农业科技工作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谈当代知识分子的价值追求和历史担当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  万书波
  自古以来,中国儒家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一股子“君子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这是传统。北宋著名理学家、关学领袖张载的《张子语录》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四句为“横渠四句”,充分表达出儒者的襟怀,也最能开显儒者的器识与宏愿。知识分子是优秀文化的传承者,是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拥有价值追求,承担历史责任,是社会对知识分子的必然要求。我认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是当代知识分子应该葆有的价值追求和历史担当,以博大的胸怀、高尚的追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儒家讲求“天时地利人和”的“三才”理论,将“天、地、人”作为一个整体,故“天地”也蕴含“天下”之意。不同的行业,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有不一样的具体阐释和理解。农业科技工作者作为当代知识分子的重要组成力量,“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又意味着什么呢?我个人认为,一个“农”字让“天地”与“生民”更加具体,大地的丰收、农民的幸福、农业的腾飞、农村的繁荣,这就是农业科技工作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仅要实现自身的价值,更要“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和“济天下”的博大胸怀,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用邓小平同志的话讲,就是要“议大事,懂全局,管本行”。那么农业科技工作者该如何践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呢?我认为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小创新”和“大服务”
  在这里“小创新”并不是说科技创新事小,而是强调不能局限于为创新而创新。当前,由于科研评价导向的问题,部分科技人员存在单纯为申请知识产权、申报成果、发表论文而创新,不注重技术成果的社会价值,创新演化为只为个人利益服务的小打小闹、“小创新”。“为世忧乐者君子之志也”。作为当代知识分子,农业科技人员只是“独善其身”是不够的,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追求,围绕政府关心、农民关注、农业需求的现代农业关键问题,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强化创新驱动能力,使创新放大为支撑和引领全社会的“大服务”。
  2013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省农科视察并作出重要指示,讲了三句话:“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三句话为农业科技指明了方向、赋予了责任,为科技的“大服务”明确了切入点。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实现“创新”与“服务”的有机融合、协调发展,省农科院作了一些探索,编制了强院建设工程规划和山东农业科技添翼行动,对内练好内功、对外提升能力,着力打造“六大公益性服务平台”和“两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密切科技与经济的关系,将成果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推进现代农业实现内涵式发展,真正践行将“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千万家”的农业科技箴言。
  二是“立地”和“顶天”
  矛盾和问题是科技创新的导向。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农业科技人员不深入基层,不走入一线,不让自己扎根在这片齐鲁大地上,如何才能实现“为生民立命”?当前,很多科技人员下基层不够,搞作物育种的,整天呆在实验室,一年才去基地3-4次,更有甚的不知道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成熟,这对“实践出真知”的农业科学来讲,是要不得的。为此,近年来省农科院建立了多处博士科研工作站,让博士这样的高层次知识分子主动走入农民中间,深入生产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到课题来源于实践,成果应用于生产,实现“立地”。只有这样,才能把“为生民立命”的点找准了,把守望乡土的根扎稳了。 
  “立地”的同时,也要注重“顶天”。李克强总理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就提出了要构建“顶天立地”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格局。“顶天”就是要强化原始创新达到国际农业科技前沿,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实现重大关键技术原始性创新,实现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强化创新驱动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做学问和做人
  搞科研也是一种做学问,强调德才兼备,就是要求做学问首先学好做人。“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治国平天下”首先要“修身养性”,把自己的素养提升上去。
  当今社会,有些科技人员存在急功近利、作风浮躁的问题,注重个人名利、轻视价值创造,论文造假抄袭,这些科研道德问题受到了人们广泛关注,有评价机制的原因,更是人没做好,修身不够。在“正心、修身”的过程中,要做到以求真的态度作塌实的工夫,不弛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创新精神,敢为人先,勇攀科技高峰;以“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坚守定力,把心放在安静处,不为噪音所扰,不为利益所惑,辛勤耕耘,为大地的丰收、农民的幸福、农业的腾飞和农村的繁荣努力奉献。
  (作者系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院长

【更多新闻,请下载"山东24小时"新闻客户端或订阅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106558000678/106597009】

本文相关新闻
分享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雅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