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士军:知识分子的责任与使命

2014-10-22 08:32:00来源:大众网 作者:
分享到:

要明确当代知识分子的责任与使命,首先需要搞清楚:到底什么是“知识分子”?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的定义,所谓知识分子,是指“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的脑力劳动者”。按照这个定义,所谓知识分子,也是普通劳动者,不同之处在于只是把“知识”作为劳动对象以进行谋生而已。

当代知识分子的责任与使命

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陈士军

  要明确当代知识分子的责任与使命,首先需要搞清楚:到底什么是“知识分子”?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的定义,所谓知识分子,是指“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的脑力劳动者”。按照这个定义,所谓知识分子,也是普通劳动者,不同之处在于只是把“知识”作为劳动对象以进行谋生而已。

  但知识分子显然又不是普通的劳动者。否则,为什么普通的民众不惜砸锅卖铁也要让自己的子女踏进大学的门槛?究其原因,显然在一般民众看来,通过求学获得知识,他们的子女将来可以获得更多的物质回报和精神回报。也因此,他们自然而然地会认为,一个人一旦获得了较多的知识之后,就成为知识分子,就成为社会的精英。

  实际上,知识分子是社会的精英,这也是国际社会的共识。知识分子这个词来源于十九世纪的俄国民粹派。这些人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西方启蒙思想,反观俄国落后的现实,便产生了一种使命感和精英意识:他们主张深入民众,向群众学习,和民众一起忍受苦难并率领他们去改变自己的命运。进入二十世纪,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延续下来,但性质已发生了变化。随着整个西方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大学教育的普及,并非所有受过大学教育的人都可以称为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头衔已开始局限于有文化知识的人中的一小部分,即对社会现实采取批判立场的知识分子,并且这种批判往往是超越功利的。他们较少介入政治,即便介入,也并非是为了夺取政权,而只是为了声援自己心目中的正义讨个说法。这种知识分子在古代的典型代表就是苏格拉底。

  作为社会精英的知识分子,从来就不是一个自明的社会阶层。他们因为拥有知识和文化资本具有某种相当的独立性。在一些“公共领域”,知识分子站在自身的立场上,以知识的纯粹性和客观性对公共事务说话。正如许纪霖在《另一种启蒙》中所说,“知识分子也就是指那些以独立的身份,借助知识和精神的力量,对社会表现出强烈的公共关怀,体现出一种公共良知、有社会参与意识的一群文化人。”

  在中国,知识分子以前被称为“士”、“士大夫”。“士”在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占据着中心位置,位居士、农、工、商之首。古代读书人的抱负是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分忧,为民请愿,并且皇帝也确实会礼遇和尊重他们。在传统社会的心理中,“士”是“读书明理”的人,他们所受的道德和知识训练使他们成为唯一有资格治理国家和领导社会的人选。

  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生变化,他们经历了从思想启蒙到文化英雄,到政坛精英,到政治边缘人,再到社会边缘人的心路历程。这也是中国社会文化转型的过程。到了21世纪的今天,这种文化转型依然持续着。在当下,不同人对知识分子的认识常常是大相径庭的。不过,当代中国社会也有喜欢以知识分子自居的人,或以知识分子作为敬语的习惯。当代知识分子一般是指那些学历较高、读书较多的人。教师、医生、工程师和科学家等都是典型的知识分子。

  明确了知识分子的身份意识之后,当代知识分子的责任与使命也就变得明晰了:当代知识分子的责任与使命,首要的就是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服务社会,报效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多做贡献。这应该成为全体知识分子价值观念上的最大公约数。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历史的转折关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常常是知识分子挺身而出,或呐喊,或实践,很多时候甚至不惜牺牲自身生命。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一种合理的选择。因为知识分子读书比一般人读得多,对历史、对社会看得更清楚,把握得更透彻;知识分子书读得比一般人多,对历史、对国家往往有一种更深厚的情感;知识分子所获取的知识来自社会,反过来再把所学知识服务于社会,报效国家,亦是理所应当。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脚踏实地而绝不哗众取宠;真正的知识分子应该时刻把眼光放到社会、国家,甚至全人类的立场上,而不应该仅仅局限在个人立场上。

  那么,知识分子应如何更好地服务国家、服务社会呢?

  首先,知识分子应该帮助社会建立起一种理性精神。当前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多元价值与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使得不少人面临一定程度的信仰缺失和价值迷茫,多多少少出现了一种浮躁情绪。这种浮躁情绪具有蔓延的趋势。但我们如果让这种浮躁情绪任其蔓延,将会对社会的发展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面对这样一种形势,知识分子应该挺身而出,在维护社会核心价值方面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凝聚精神力量上起到带领作用。这是因为,一方面,与普通的劳动者不同,知识分子首先是一个知识人,应该以知性的方式存在。知性意味着思考,以“思考者”的身份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思考,帮助社会建立理性精神,使公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知识分子的本分。另一方面,也只有知识分子更加懂得,社会只有建立起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理性精神,才能更加健康地、不断持续地发展。帮助社会建立理性精神,确立起一种价值理性,知识分子义不容辞。

  其次,知识分子应该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党的十八大适应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明确提出了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不同层面规范了我们国家、社会和公民的核心价值追求。核心价值观是盏心灯。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在于弘扬正气,凝聚正能量。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个人的成长,都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都需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显然,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对于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知识分子应该理解得更为深刻。而作为社会精英的知识分子,分布在国家的各个单位,渗透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也通常是各个单位、各个领域的精英,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理应作出表率。

  再次,知识分子应该立足创新以便更好地服务国家和社会。创新是一种理念,是一种智慧的提升。创新是一种人类行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企业乃至一个人,其发展所必须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创新。随着全球化进程日益加深,创新的意义更加重大。可以说,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企业乃至一个人立足于世界的唯一途径,没有创新就意味着被淘汰。当今社会,所有长期保持繁荣和发展的企业、社会、国家等,无一不是创新方面的领导者。而所谓创新,无非是三个方面的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其中理论创新是最重要的创新,是整个创新的核心,是其他一切创新的基础。但不管哪种创新,实质上都是知识的创新,或者以知识为基础进行的创新。离开了既有的知识基础,创新就无从谈起。很清楚,在创新方面知识分子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创新方面,知识分子应该起到主力军的作用。知识分子把主要精力运用于创新之中,就是最高形式的服务国家、服务社会,也是对个人负责任的一种态度。

  最后,知识分子应该主动投身于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去。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理论只有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形成为物质的力量,否则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知识分子是与“知识”打交道的群体,而“知识”的价值和力量就在于它的被运用。知识分子不能总是自命清高,躲在象牙塔之中;知识分子应该多多走出象牙塔,主动投身到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去,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反过来,实践是最好的老师,群众是最好的老师,知识分子也只有投身到广阔的实践中去,投身到群众中去,才能更好地完善、发展已有的知识。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知识分子的责任和使命任重道远。

  (作者:陈士军 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更多新闻,请下载"山东24小时"新闻客户端或订阅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106558000678/106597009】

本文相关新闻
分享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晓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