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甘当“儒学义工” 唤醒乡村儒学气质

2014-09-10 10:53:00来源:大众网 作者:姜洋
分享到:

夫子洞旁,圣人之乡。在尼山脚下的圣人孔子的出生地济宁市泗水县,沉睡了多年的儒学文化正慢慢苏醒。一年前,一批乡村儒学开拓者在泗水县的尼山圣源书院开设了儒学讲堂,讲授儒学经典,吸引了大批村民。如今,讲堂开到了各个村里,每月两次儒学课成了这里村民们最期待的事儿。

  专家学者甘当“儒学义工” 唤醒乡村儒学气质

  大众网记者 姜洋

中国社会科学院儒学中心副主任赵法生正在官庄村讲课

村民正读着书院免费发放的儒学文化教材

村里的孩子对《弟子规》很感兴趣

80多岁的汤大爷每周都坐着轮椅来听课

  夫子洞旁,圣人之乡。在尼山脚下的圣人孔子的出生地济宁市泗水县,沉睡了多年的儒学文化正慢慢苏醒。一年前,一批乡村儒学开拓者在泗水县的尼山圣源书院开设了儒学讲堂,讲授儒学经典,吸引了大批村民。如今,讲堂开到了各个村里,每月两次儒学课成了这里村民们最期待的事儿。

  目前,“乡村儒学讲堂”已开办了50多期,听课群众覆盖圣水峪镇30多个村落。儒学渐渐走进了这里人的生活,歪风陋习也被浓厚的文化学习氛围所取代。8月9日、12日,大众网记者两赴尼山圣源书院,近距离感受乡村里正复苏的儒学气质。

  上课时讲故事做游戏,教授教村民读《弟子规》

  8月9日,在济宁市泗水县圣水峪镇,一场细密的小雨打湿了道路和树木,为镇子带来了清凉。在夏末这天的雨水和薄雾中,平时幽静的尼山圣源书院内熙熙攘攘,北东野村党支部书记庞德海正和村里四十几位乡亲踏水而来——今天是乡村儒学讲堂开课的日子。

  这天,儒学讲堂迎来了一位新老师——来自台湾辅仁大学的教授王慧茹。书院小讲堂里坐满了来自周围四个村的近百名村民,有的抱着孩子,还有人自己带来了马扎。座位不够,书院的工作人员只好把办公室的椅子都搬了过来。王慧茹从国外的祖父母节说起,延伸到了中国古老的孝道文化,又放动画又讲故事,讲堂里坐着的人们都听得津津有味。投影仪上的PPT里写着,人生有两件事不能等:孝顺和做好事。

  与书院内一同开课的,还有书院设在圣水峪镇六个村的讲堂。在圣水峪官庄村的活动室里,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的张颖欣正用一个互动游戏解释《弟子规》的含义。

  “首先,我们把拇指和食指比成一个圈。”张颖欣将右手比出了一个“OK”的手势。“然后,我们把这个圈放到脸颊上。”正说着,张颖欣却将手比出来的圈放到了下巴上。教室里的老老少少也纷纷将手放到了下巴上。“你们看,我说着把手放脸颊上,大家却跟着我的动作把手放到了下巴上。这就体现了一个很明白的道理——比起怎么说来,怎么做最重要。”

  “你们坐在这里,我站在这里,你们抬头看着我做,就像你和你们的孩子,你站在那里,孩子抬头看着你们。你们说‘等我老了要孝敬我’,孩子们却是看你们怎么为老人做的。”那“孝顺”究竟该怎么做?《弟子规》中云: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在朗诵《弟子规》的声音中,张颖欣深入浅出的教给村里男女老少“入则孝”的道理。

  这是乡村儒学讲堂的一个缩影。在乡村儒学讲堂,老师们赋予《弟子规》等儒家经典新的内涵,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了起来,受到了乡亲们的欢迎。

  “软办法”改变村容村貌,儒学气质正慢慢苏醒

  自从乡村儒学讲堂开课以来,每天早上,北东野村党支部书记庞德海都会打开村委会的大喇叭,广播村里的好人好事。讲堂开设后,村里面涌现了一批批的好人好事,乡亲们的责任感越来越高涨,就连二十年来没人参加的村委会,如今也成了村民们的必去活动。

  老百姓的思想就像村周围的大山,那些经年累月的固土需要慢慢融化。官庄村党支部书记汤金金发现,自从用儒学讲堂学《弟子规》这个“软办法”后,村里面的人都开始发生了改变。以前村里随处可见的垃圾堆不见了踪影,只剩下干干净净的街道和来往有序的人流;原来老碰到的小偷小摸少了,路不拾遗成了人人都懂的道理;以往常常听到的骂街声,不知不觉也已被邻里间的问好和拉呱声取代。随着变化而来的,是村里做工作更顺利了,从前只顾眼前利益的村民有了“长远眼光”,村里组织修路也变成了人人支持的事儿。

  在官庄村村委会的小院里,王瑞娥正给乡亲们聊自己的两个孩子。自从迷上了弟子规,儿子和女儿每周末都缠着她一起来听课,在家还比着谁《弟子规》背的熟练。现在孩子出门前都会跟王瑞娥说声“妈妈我走了”,吃饭前也要“等妈妈一起吃”,再也不用担心孩子玩起来忘了时间不回家。说起这些,王瑞娥脸上满满的都是自豪。

  大教授甘当“儒学义工”,拯救农村儒学蓄水池

  从一开始的一个点覆盖三个村,发展到现在七个点覆盖30多个村,乡村儒学讲堂在不断成长。

  作为开路先锋,中国社会科学院儒学中心副主任赵法生和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颜炳罡都是来自农村。赵法生老家在山东青州农村,记忆中的农村最大的问题是穷。读中学时,常有儿时同窗退学,上街要饭。而今回到农村老家看看,物质生活丰富了,但道德水准却没有随之提高。颜炳罡则来自临沂市罗庄区与兰陵县交界处的一个小村庄。以前那种“守望相助,出入相友,疾病相扶持而百姓亲睦”的村风,令他无限眷恋。

  “农村本应是传统文化的蓄水池,可是现在却变成了沙漠。”赵法生回忆,乡村儒学讲堂刚开办的时候,碰到很多困难。老百姓一听可以免费听课都十分怀疑:“哪有办班不收费的。”苦口婆心的把人劝来,却发现给村民上课比给研究生上课还难。稍微讲深一点,有人拿起板凳就走,再也不愿来了。

  教师缺乏,也是乡村儒学讲堂面临的难题。目前经常能来讲课的老师只有十二三个人,来自全国各地。这些教师工作日时忙着自己的工作,到了周末则来到泗水义务讲课。赵法生称他们是“儒学义工”。

  不过,老师们深入浅出、生活化的教课方式让村民渐渐听懂了以前无法理解的道理。如今,一个授课点发展成了七个,每个周末课堂上都挤满了来学习的村民,不到两年的时间,唤醒了这些夫子洞旁的人们骨子里的儒学气质。

  研究属于自己的模式,山沟里出生的乡村儒学走向世界

  在颜炳罡看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到乡村儒学讲堂,正是体现了当代学人的奉献精神。“对现实的批判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但仅仅批判是无法生长的。21世纪的知识分子要用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时代舞台上?这是知识分子最应该思考的问题。”

  不到两周岁的乡村儒学现在还刚刚起步,颜炳罡希望能在3-5年内努力形成自己的模式,能够拥有自己的乡村教材、精品课程、讲座讲堂和义工队伍。乡村儒学做好了,社区儒学也不在话下。有了模式,就能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推广。

  不到两周岁的乡村儒学讲堂,已经在国内乃至国际产生影响。6月22日,颜炳罡随许嘉璐去韩国安东,参加21世纪人文精神价值论坛。主办方理事长专门安排了一个环节,让颜炳罡介绍了乡村儒学讲堂。听了颜炳罡的介绍后,韩国代表都十分感兴趣,决定在安东找一个乡村,开始尝试儒学讲堂的模式。

  除孔子故里附近的泗水开展“乡村儒学讲堂”之外,山东各地也陆续出现类似的乡村儒学讲堂。聊城市茌平县韩屯镇道德学校、潍坊青州市“孝礼儒学讲堂”等都在将传统儒学作为传播内容。“儒家知识分子遇上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在这个儒学从退出生活到重新进入生活的时代,需要儒学知识分子参与文化复兴,担当儒学复兴的责任。”赵东生说。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了讲堂发展中。赵法生最近正忙着给二十多个新老师培训,这些人来自义工团队、中小学老师、泗水老年大学等地。培训结束后,他们将投入到乡村儒学讲堂的授课中。不过,颜炳罡还有一个小小的心愿,就是期待能有一块属于乡村儒学讲堂的资金,用于建立乡村儒学研究院,让乡村儒学的模式成型,更快更好的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大众网记者 姜洋

【更多新闻,请下载"山东24小时"新闻客户端或订阅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106558000678/106597009】

本文相关新闻
分享到:

初审编辑:余梁

责任编辑:王晓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