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彦夫:拖重残之躯改山治水 用残臂夹笔书写人生

2014-01-20 16:56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
分享到:

一个经历过上百次战斗,多次负伤、三次立功的一级伤残军人,重残后主动要求回沂源县的老家;在生养自己的张家泉村,拖着重残之躯当了25年村支书,带领乡亲改山治水;晚年,又以其超人毅力,用嘴衔笔、残臂夹笔,写出了33万字的长篇自传体小说。他就是当代中国的保尔·柯察金——朱彦夫。

卧病在床的朱彦夫时刻牵挂着父老乡亲。大众日报记者 房贤刚 摄

    一个经历过上百次战斗,多次负伤、三次立功的一级伤残军人,重残后主动要求回沂源县的老家;在生养自己的张家泉村,拖着重残之躯当了25年村支书,带领乡亲改山治水;晚年,又以其超人毅力,用嘴衔笔、残臂夹笔,写出了33万字的长篇自传体小说。他就是当代中国的保尔·柯察金——朱彦夫。

  战场重伤,47次手术捡回命

  1933年7月,朱彦夫出生在沂源县张家泉村一个农民家庭。1947年沂源解放后,他报名参加解放军,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等上百次战斗,3次荣立战功。

  在1950年抗美援朝的一场战斗中,朱彦夫所在连队冒着零下30度的严寒,与两个营的敌人激战三天三夜,身负重伤的朱彦夫昏倒在阵地上。

  战斗结束被送往医院后,朱彦夫先后做了47次手术,昏迷了93天,两腿从膝盖下截去,两手从手腕以上锯掉,失去了左眼,右眼的视力下降到0.3,成了一级伤残军人。

  铁血男儿变成了自己都不敢看的特残人,处处要人照顾,朱彦夫几次想到自杀。经过省荣军休养院政委的教育帮助,朱彦夫决定要好好地活下来。

  执意回乡,带领乡亲改山治水

  朱彦夫在战场上是个勇士,在失去四肢和一只眼睛后,他决心做个自食其力的强者。毅然要求回到了家乡后,朱彦夫时常把自己反锁在屋里,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练习独立吃饭、喝水、大小便。经过长时间的艰苦训练,他又一次创造奇迹,一个四肢严重残疾的人再次站了起来。

  朱彦夫拿自己的残废金办起夜校,教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村民识字。起初是妻子背他去,后来他坚持自己去,有一次他在崎岖的山路上摔倒,残臂截断处也受了伤,自己爬不起来,直到深夜家人才找到他。

  1957年,朱彦夫被全村8名党员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十多年间,他带领张家泉村先后打了9口水井和3眼大口井,修建1500米长的水渠,解决了村民生活用水匮乏和无水浇田的问题。

  为了让村民早日用上电,朱彦夫在妻子的搀扶照顾下,先后乘火车跑上海、南京、胜利油田、山西联系材料,经过艰苦努力,1978年张家泉村结束了点油灯的历史。

  朱彦夫带领乡亲,在贫瘠的山地上造出一块60多亩的旱涝保收的“小平原”,又带领村林业队在荒山坡上种植苹果树和花椒树。直到现在,张家泉村的苹果园和花椒园仍为村民带来可观的收入。

  残肢抱笔,“热血书春秋”

  1982年,朱彦夫从村支书岗位退下来后,又把主要精力放在宣传革命传统上,萌生了写自传体小说教育后人的想法。

  没上过学的朱彦夫,凭着坚强的毅力,靠着视力仅有0.3的右眼,“啃”下了100多本中外名著。他用嘴衔笔、残肢抱笔,交替使用,历时7年写成3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亲笔题写书名,并题词:“铁骨扬正气,热血书春秋。”

  现在,年逾八旬的朱彦夫长期卧床,但仍牵挂着张家泉村的父老乡亲。时间总会磨灭一些东西,可在张家泉村里,无论是与他一个时代的老人,还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提起朱彦夫都流露出一股发自内心的感激。

  本报深度记者 张洪波

本文相关新闻
分享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魏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