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手无脚的朱彦夫书写极限人生

2014-01-20 17:17来源:大众网
分享到:

在抗美援朝的战场,年仅17岁的他失去了四肢和左眼,成了一个“肉轱辘”;在建设乡村的战场上,他拖着伤残之躯,带领村民治山修水库、脱贫致富;在与命斗的战场,他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写出了3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

朱彦夫在接受记者采访。

一位村民说,这口机井就是朱彦夫带领大伙儿打起来的。

朱彦夫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

  朱彦夫,1933年出生于淄博市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一位老兵。

  在抗美援朝的战场,年仅17岁的他失去了四肢和左眼,成了一个“肉轱辘”;在建设乡村的战场上,他拖着伤残之躯,带领村民治山修水库、脱贫致富;在与命斗的战场,他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写出了3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

  有人把他誉为中国的保尔;有人说,他的一生与天斗、与地斗、与命斗,虽然饱经磨难却从不认输。

  □记者 王富晓

  2013年12月28日,电视上播出的一则习主席排队买包子的新闻,让远在淄博沂源的老兵朱彦夫,激动得连续两夜没有睡觉,“主席带头节约,这是大好事啊!”

  护工张德良说,朱老告诉他,自己从旧时候过来的,靠要饭才活下来的,当年打仗的时候也是有上顿没下顿,如今,总书记身体力行,带头节约,他心里非常高兴。

  “我一生做过三件事,从军,务农,写书,但是没做好一样。有人形象地叫我‘三杆子’,其实我知道,每一件事情,我虽然都是尽了最大努力去做,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为此,我内心感到愧疚。”谈起自己的过去,朱彦夫这样概括。

  枪杆子—— 14岁参军上战场

  1月11日,记者走进沂源县城东北角朱彦夫的老家,看到81岁的老人依然精神矍铄,他斜倚在床上,看完了电视上的新闻,又翻看了一下报纸。老人话语不多,但一说起当年朝鲜战场上的那场战争,朱老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朱彦夫10岁那年,父亲被日本侵略者拉去当苦力,并被暴打致死。家仇国恨让这个要饭娃一心只想参军,1947年,14岁的朱彦夫如愿以偿穿上了军装。

  朱彦夫先后参与过淮海、渡江、解放上海等多次战役。而让他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抗美援朝战争。

  1950年冬天,刚刚迎来和平的新中国又面临战争的威胁,朱彦夫和战友们还没来得及换上冬装,就火速踏上了鸭绿江对岸陌生的国土。

  朱彦夫表示,自己临走前给母亲修了坟,因为他已经做好准备要把自己的生命献出去。

  然而,朱彦夫没有想到,他遇到了比死更残酷的命运。

  17岁失去四肢和左眼

  在朝鲜长津湖争夺二五〇高地的战斗中,朱彦夫所在连队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与装备精良的两个营的敌人进行了最后决战。

  在隆冬严寒里,战士们用简陋的武器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激战3天3夜,阵地上一个连的兵力只剩下遍体鳞伤的朱彦夫。

  他换上子弹夹,枪托顶到肩窝,刚要射击,“扑嗵、扑嗵、扑嗵”,身边突然落下3颗手榴弹。他迅速抓起一颗扔向敌人,又抓起一颗刚扔出几米,手榴弹“轰隆”一声爆炸了……

  先后进行了47次手术、昏迷了93天后,朱彦夫竟然奇迹般地醒了过来。苏醒过来的他想伸胳膊,却发现两只手都不见了;一伸腿,又发现两只脚也没有了;用残臂一触左眼,眼眶成了空洞。“我才17岁啊,失去了四肢和左眼,我以后还能干什么?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朱彦夫一下子绝望了。

  他几天不吃不喝,想绝食饿死,可护理人员硬往他嘴里灌食物,灌不进去就几个人摁着给他打针输液;他谎称自己失眠,一次次要来安眠药积攒起来,第一次吞了6片,第二次吞了8片,都未达到目的。他趁房间里没有人时,从床上爬到桌子上,想先爬到窗台上,再从楼上跳下去,可失去手足的他没爬到窗台上就滚了下来。朱彦夫痛苦地发现,自己连自杀的能力都没有了!

  他的“枪杆子”生涯,不得不就此画上句号。

  经历过几次生生死死后,朱彦夫打消了自杀的念头,“无手无脚仍是军人!”经过几度困惑、迷茫之后,朱彦夫终于决定:“我要回家,我要重新学会站立!”

  锄杆子—— 爬山滚岭带领村民修田建水库

  1952年,朱彦夫被安置在条件非常好的山东荣军休养院。他多次找院领导软缠硬磨,终于在1956年冬回到了故乡——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

  “在俺们张家泉村,别人是翻山越岭,过河跨沟,他是爬山滚岭,一不小心,就会摔出去。”朱彦夫的外甥、今年68岁的赵圣贵说起舅舅,内心充满着敬意。

  1957年,24岁的朱彦夫被全票推选为张家泉村党支部书记,而这一干就是25年。为了给村里的发展做规划,朱彦夫经常一个人拄着双拐爬到山上看地形。不少山路坡度大,走不动了,他就把双拐放到路旁,卸掉假肢一路跪行。回到家中,朱彦夫的残肢经常被磨得血肉模糊。

  朱彦夫所在的张家泉村距离县城45公里,是沂源县深山沟里一个穷山村。当选村支书后,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村里的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可当时村里700多口人,只有500来亩地,人均不到1亩,而且多是贫瘠的山地。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海里浮现:造地!

  在朱彦夫的带领下,张家泉村村民砌石头垒堰,硬是在山坡上开出了80多亩“大寨田”。朱彦夫又指挥村里的青壮劳力,削高填低,治理好了村里自古以来就荒草丛生的赶牛沟、舍得沟、腊条沟三条大山沟,为村里新增200多亩良田。

  1960年开始,朱彦夫又带着乡亲们翻山越岭打了朱家峪、涝窝、前井等9口水井。上世纪70年代,他又指挥乡亲,开挖了用于灌溉的龙王庙等3口大眼井,并自己绘制图纸,摸索着修建起了1500米长的灌溉渠,原来村里靠天吃饭的庄稼地,成了旱涝保收的水浇田。

  当25年村支书没领一分钱报酬

  “山顶松树盖帽,山下水果缠腰。”这就是朱彦夫给乡亲们描绘的致富蓝图。在打井修渠的同时,朱彦夫又成立了村林业队,建起了40亩苹果园、10万株花椒园、2万株桑树园。从那开始,张家泉村的村民们口袋里开始有了零花钱。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张家泉村凭借花椒种植早和多的优势,一度成为辐射沂源、沂水、蒙阴三县最大的花椒集散地。

  “老朱主事那25年,我们村在全县争得了5个第一,第一个修‘大寨田’,第一个系统整修水利,第一个发展林果,第一个建花椒园,第一个用上电。”70多岁的村民张茂兴总结道。

  在25年村支书的生涯里,朱彦夫没有领过一分报酬,却经常用自己本就不多的残废金救助村民。“全村老老少少几乎都受到过朱彦夫老书记的照顾。”村里一位老人说。

  笔杆子—— 残臂“握”笔写下33万字小说

  “一个连的消亡在战争史上算不上什么,可如果把这壮举记录成文,传给今人后代很有意义……”朝鲜战场上,连指导员的临终托付,朱彦夫始终铭记在心。

  他的外甥赵圣贵说,大舅在练习写字的时候,一开始试着用嘴咬住笔杆,可口水顺着笔杆流到纸上,没有写成字,本子先湿了一大片。随后他又用绷带把钢笔捆在右臂上,他用嘴咬住布条拉拽,费了好大力气,但是钢笔的位置很难调。最后他用残臂夹着钢笔,却看不着纸面,也夹不牢靠。

  经过一次又一次努力,慢慢地,他的字从烧饼大小变成了玉米粒大小,一直到豆粒大小,终于,他能在白纸上游刃有余地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了。

  1987年,朱彦夫让儿女买来笔墨纸张和参考书,坐在床上,用一双残臂开始书写《极限人生》。

  不会写小说,他就“啃”下了100多本中外名著给自己积累经验。为了斟酌一个字一个词,他一查字典就是半天,几年间4本字典被他舔烂。为了构思一个情节,他常常茶饭不思,发呆到深夜。有时因为陷入沉思,掉下的烟灰引燃棉被,直到冒起浓烟才回神发觉。

  看到父亲为写作受了不少苦,儿女们不知多少次要求他口述,帮着他记录,但这个倔强的战士拒绝了,他认为这样一来表达不出真情实感,也对不住长眠的战友。

  从1987年到1995年,朱彦夫总共写下200多万字。在七易其稿后,1996年,3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最终出版。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亲笔题写书名并题词:“铁骨扬正气,热血书春秋”。

  81岁的他坚持每天看新闻做笔记

  1996年,小说出版后不久,朱彦夫突发脑中风,经全力抢救脱险,但由于在战场上大脑曾受过伤,朱彦夫的思维不再连贯,他的口齿也不再清晰,因为偏瘫只剩下左侧残躯能活动。但他的写作仍未停止。1998年6月,朱彦夫又撰写了第二部自传体小说《男儿无悔》再次引发巨大的社会反响。

  2010年因心脏病发作,朱彦夫的体内被放进了5个支架。直至2014年,81岁的朱彦夫仍坚持每天看新闻、看报、做笔记。用他曾经的话说就是:“我的生命是战友们给的,是他们把生让给了我,把死留给了自己,如果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我的今天。如果不趁有生之年去追求,就对不住牺牲的战友,活着就没有什么意义了。自己宁肯将生命全部燃烧,化成灰烬。”

本文相关新闻
分享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魏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