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剧”新跨越可否借道大数据

2014-09-01 08:49:00来源:大众网--大众日报 作者:
分享到:

2013年,美剧《纸牌屋》风靡全球。让这部上世纪90年代旧剧“复活”的,正是时下最热的词汇——“大数据”。第五届山东文博会期间举行的山东社科论坛——影视文化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们讨论起了一个新话题:“鲁剧”能否借道大数据实现新跨越?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贾瑞君 赵君  

  2013年,美剧《纸牌屋》风靡全球。让这部上世纪90年代旧剧“复活”的,正是时下最热的词汇——“大数据”。第五届山东文博会期间举行的山东社科论坛——影视文化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们讨论起了一个新话题:“鲁剧”能否借道大数据实现新跨越?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闪闪的红星》、《喜盈门》、《武松》等影视剧的播映,由山东籍作家或山东影视机构主创的“鲁字号”影视剧,开始在国内崛起。近年来,《闯关东》、《大染坊》等影视剧的热播,更是把“鲁字号”影视剧的美誉度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尽管如此,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鲁剧”的美誉度和其收获的市场价值并不对等。山东影视传媒集团制片人钱晓鸿表示,仅就电影领域来说,山东电影目前现状与在全国经济排名是不相符的,应当思考并解决电影和市场如何接轨的问题。

  “谁能够抢占先机利用好大数据,谁就越有可能赢得未来的市场。”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院长李掖平认为,《纸牌屋》的成功对于“鲁剧”的未来发展具有很大的启示。《纸牌屋》运作方式中对大数据应用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广泛搜集和专业化分析,得出关于“观众的收视偏好”的准确结论,然后根据这一结论进行影视产品的策划、制作与营销,最终取得优异的收视效果。

  李掖平认为,山东影视剧在传统数据的收集及分析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以策划环节为例,许多“鲁剧”策划过程中市场状况分析和受众分析缺失。在决定拍摄一部电视剧时,往往省略了充分的市场调查和研究,甚至专家的论证之言也得不到重视。作为省内知名学者,李掖平经常被邀请去参加一些影视剧拍摄的论证。前几年,她曾被邀请去参加我省一部古装电影拍摄前的论证,李掖平和一些专家认为该剧的受众需求面小,不应该草率上马。由于种种原因,这部电影最终还是拍摄完成,然而刚进院线就被拿下,票房极为惨淡。李掖平建议:“‘鲁剧’在市场中要想再创造辉煌,实现新跨越,就应将大数据分析的原理运用到‘鲁剧’的生产过程当中。”

  借道大数据,“鲁剧”能否实现新跨越?山东广播电视台总编辑吕芃给出了审慎的态度。中国影视剧制作有中国的特色,山东影视剧同样离不开中国特色这个大背景。“大数据在美国使用可以,在中国就可能行不通。”因为两国的影视剧制作和播出环境不一样。“《纸牌屋》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它根据观众需求边改边播。这在中国根本行不通。”吕芃举例说,仅从播出频次上看,美国的电视剧可以一周播一集,而中国的一天就要播两三集,根本来不及边改边播。此外,我国有严格的影视管理制度,制作播出影视剧都需要报备,美国则不同。此外,即便是影视剧制作运用了大数据,但目前通过大数据得到的数据信息真实性还有待严格甄别。

  吕芃认为,山东的影视剧制作近年来十分兴盛,但在民间基本上还处于原始的状态,“应尽快提高影视剧制作的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按照艺术规律,调动优势资源,根据时代的需求,减少选题的随意性,生产出既符合政治需要又有艺术水准的作品。”

  李掖平也表示,“鲁剧”的制作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经验和模式,大数据只是一种新兴的生产方式和营销策略,二者的结合能否取得效果,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更多新闻,请下载"山东24小时"新闻客户端或订阅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106558000678/106597009】

本文相关新闻
分享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徐坤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