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传奇

2015-07-16 15:51:00来源:大众网作者:
    在反抗外来侵略、推动民族独立的进程中,胶东军民浴血奋战,用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谱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诗篇,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镌刻下深深的红色印记。

  地雷战威震敌胆20世纪60年代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军事教学片《地雷战》家喻户晓,堪称红色经典,影片就是根据烟台海阳民兵运用地雷战机动灵活打击日伪军的史实创作的。

  海阳,抗日战争时期地雷战的主战场。作为胶东民兵创造的最有影响力的战术之一,地雷战在这里发扬光大,在中国抗战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篇章。海阳县民兵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先后创造出三十余种地雷、二十余种战法。地雷由最初的拉雷、踏雷、绊雷,发展到夹子雷、胶皮雷、连环雷、子母雷、梅花雷、头发丝雷、马蹄雷、飞行雷、水雷、三角雷、蝎子雷、鱼钩雷、天雷、洞雷、钓饵雷、丁字雷、通电雷、空中绊雷、虚实连环雷等。地雷战法由最初的“等敌雷”发展到飞行埋雷、将计就计、送雷上门、地雷战与麻雀战相结合等。

  从1940年到1945年,海阳民兵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和独立作战两千多次,毙、伤、俘敌一千五百余人,缴获武器六百多件,涌现出9个抗战模范村,六百多名县级以上民兵英雄。特别是1943年到1945年,海阳县的地雷战大展神威,共炸死、炸伤敌人1025人,涌现出赵疃、文山后、小滩三个胶东特级模范爆炸村和于化虎、赵守福、孙玉敏三名全国民兵英雄以及11名“民兵爆炸大王”。海阳县栾家村民兵爆炸小队还被山东省武委会授予“模范爆炸小队”称号。1943年,海阳县被山东军区授予“民兵工作模范县”称号。1945年6月,海阳县被胶东区武委会授予“战斗模范县”称号。

  发轫于胶东的北海银行 1938年北海银行创建于胶东掖县。作为抗战时期共产党领导的主要银行之一,逐步发展成为遍布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红色银行,在山东及周边地区建立了以“北海币”为本位币的独立货币体系。1948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华北银行、北海银行和西北农民银行合并组建中国人民银行,北海银行成为中国人民银行创建的三大基石之一。

  北海银行及胶东在金融战场的胜利,是胶东为抗战作出的特殊贡献。针对日伪的经济侵略,1942年,胶东区发起了本币保卫战和针对法币、伪币、假币的阻击战。5月,中共山东分局财委会规定“以北海银行票为我山东各地之本位币”,“自七月一日起,所有军政民间之来往账目、借约契据,一律以北币计算”。至下半年,胶东在金融战线取得全面胜利。1943年8月,黎玉在山东省临参会二次大会上的施政报告中称赞:“在金融斗争中以胶东最好,不但贬低与停用了法币,肃清了土杂钞,而且打击了伪币,提高了本币,降低了物价。” 1944年,薛暮桥评价胶东金融战:“这个胜利立即影响鲁中,再转而至鲁南和渤海。”北海银行山东总行成立后,胶东分行仍发挥着骨干和大本营的部分作用,货币发行量、贷款量十分庞大。1944年12月6日,中共山东分局作出《关于货币政策的决定》,决定全省发行货币4.7亿元,胶东1.8亿元,占38.3%;工商资金分配胶东8000万元,居全省第一位;春耕贷款分配胶东3500万元,占五区总数的41.2%;并确定“可以先让胶东票在渤海通行,进而印行两地通用货币”,“胶东应立即代渤海区印五十元票二千万元,并协助充实渤海印刷机构”。 

  北海银行,在战火中成长,在曲折中前进,它的发展壮大,对促进根据地经济发展、支持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人民银行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三万两黄金密送延安抗战时期,胶东抗日根据地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克服千难万险,曾直接或间接向党中央秘密运送了大量黄金。这些黄金成为党的重要经费来源之一。

  抗战时期,共产党和八路军经费极为紧张。毛泽东说:“把票子搞到延安什么东西也买不到,多搞些‘通货’(即黄金)比较好。”胶东区委接受任务后,急速派专员到黄金重点产区招远秘密筹金,并先后成立了采金委员会、采金局等专门机构。在积极组织群众大力发展黄金生产的同时,带领抗日群众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多种形式的反掠夺斗争。通过自行创办金矿、夺取金矿、从敌人手中夺金,建立地下收购站、从群众手中收金等多种手段扩大黄金产量,然后通过秘密银行划拨、部队密送、开会捎带等途径,在敌人的枪林弹雨和围追堵截中,历尽千辛万苦将黄金送到中共山东分局所在地或延安。1940年胶东区先后三次送黄金两万两到延安,交给党中央。周恩来副主席、朱德总司令对此感叹不已。胶东上缴黄金的具体数量,由于绝密当时不为人知,历史档案也罕有记载。据有关史料记载和老干部回忆,在抗日战争期间胶东向党中央密送黄金达13余万两,为支持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五个月反投降斗争、打击顽固派嚣张气焰1941年3月,为配合山东全省投降派反共的“三月攻势”,胶东的国民党陆军暂编第十二师师长赵保原等顽固派组织了万余人的“抗八联军”,疯狂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为了打击顽固派的嚣张气焰,中共山东分局、八路军山东纵队调山东纵队第三旅旅长许世友率清河独立团进入胶东;胶东区成立了以许世友为指挥、林浩为政治委员、吴克华为副指挥的胶东反投降指挥部,统一指挥作战。这次反投降作战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屈指可数。经过长达五个月的反投降战役,胶东八路军共歼灭顽军近2万人,挫败了以赵保原为首的“抗八联军’对抗日根据地的进攻,巩固了大泽山、昆嵛山根据地,恢复了牙山根据地,打通了东、西胶东抗日根据地的联系。

  山东军工的主力——胶东兵工:从最初的“一担挑”、“修械所”,到黄县圈杨家兵工厂,再到完善的兵工体系,生产方式由手工作坊式修械所到机器工业式的专业生产厂,胶东兵工厂在抗战烽火中逐步成长壮大,成为“山东军工的主力”,生产的武器弹药“除完成胶东区自给外,还要担负起供应其他兄弟地区的责任”,在山东兵工史上树立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1938 年3月,第三军总部在黄县县城东南的圈杨家建立了兵工厂,这是胶东第一个兵工厂。到1941年,胶东陆续建立第二、三、四、五兵工厂,并成立了胶东兵工生产委员会,统一领导兵工生产,极大推动了胶东兵工事业发展。1944年,胶东第二兵工厂成功试制出第一门平射炮和十几发炮弹。仅靠一张画报图片就试制出了具备战斗力的平射炮,这在当时被称为胶东兵工的传奇之作。后来,该厂又改进了平射炮的助推器,许世友司令员亲自观看实弹演习,并将平射炮命名为“牙山炮”。同年9月,胶东军区与胶东行署抽调力量,组建胶东工业研究室,专门从事兵工生产技术研究,任用和聘请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外籍专家,并从上海、香港甚至国外购置了一批技术资料和仪器设备。1945年夏,胶东军区后勤部兵工总厂成立,9月对各厂进行了生产专业化调整:一厂生产机枪和炮弹壳;二厂生产迫击炮及其配用的炮弹;三厂生产枪弹;四厂生产82mm迫击炮弹;五厂生产军用化工原料和火药炸药。各厂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大幅提高。

  胶东根据地兵工事业白手起家,边打边建、边战斗边生产,发展成为具有系统化生产能力的几个大型兵工厂,为军事胜利提供了强大物质保障。

  马石山十勇士气壮河山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殊不知,胶东抗日根据地也不乏“五壮士”式的英雄群体,“马石山十勇士”就是其中之一。2014年,民政部公布了首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马石山十勇士”为五个著名英雄群体之一。

  1942年,日伪对胶东发动了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冬季大“扫荡”。“扫荡”持续四十多天,敌人除纠集了一万五千余名陆军外,还有部分海、空军配合作战。11月23日,敌人扑到马石山,发现胶东区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无影无踪。日军气急败坏地在马石山周围对无辜群众围追烧杀,入夜后山上被围的群众达两千余人。山东纵队第五旅第十三团第七连六班十名战士,在班长带领下,分为三个战斗小组,冒着敌人的弹雨,三进三出,连夜掩护近千名群众转移。当他们第四次冲进包围圈带领群众突围时,天色已亮,日军倾巢而出开始疯狂“收网”。从凌晨4时激战到天明,十名战士一次次把敌人的进攻打下去,最后只剩下班长和两名战士。子弹打光了,在敌人冲到山顶的最后时刻,班长和两名战士紧紧拥抱在一起,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血染山岗。

  被敌人围困在马石山西侧的近千名群众得救了,然而这十位八路军战士却长眠在马石山上, 他们甚至没能给人们留下一份完整的名单。然而,十位战士舍身救群众的英雄事迹传遍胶东大地,当地群众给他们起了一个十分响亮的名字——“十勇士”。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马石山十勇士”,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在马石山建起了烈士陵园和革命烈士纪念堂。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