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讨论人才培养标准 高校不能向社会"投降"

2015-03-03 09:54:00来源:大众网作者:王磊 盛堃

3月2日下午,在赴京参会的高铁上,来自高校的几位全国政协委员热议高校人才培养问题。

  大众网北京3月3日讯特派记者 王磊 盛堃)一方面教授们重视强化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另一方面有的分管学生工作的老师希望学生多接触社会、多实习,高校的人才培养标准是否该向社会让步?3月2日,在住鲁全国政协委员赴京参会的火车上,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大学物理与微电子学院教授解士杰关于强化高校专业课学习的建议,得到了几位来自高校同行的赞同。在他看来,当前根据社会需要培养人才是对的,但在某种程度上,社会的培养标准是低的,学校的培养标准是高的,当两者发生冲突的时候,应该社会走向学校,而不是学校走向社会,学校引导社会。

  解士杰说,“科班出身”这个词应该强化,比如物理学专业的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没有一个学科体系的强化训练,将来走向社会其适应性也有限。所以在日常教学中,专业课要强化,课程体系不能随意改变。但当前部分高校学生轻视专业课的学习,热衷于走向社会和实习、考各种证件。一方面是教授们上课强调专业课学习,考试不及格就是不及格。但另一方面有一些分管学生工作的老师希望学生多接触社会,多实习,他们关心的是就业率。现在这两种趋势谁占上风,谁就主导一部分学生。

  他认为,教学中上课迟到早退现象,一定要限制,不能放纵,特别是最后一年的实习不等于就把学生放羊了。根据社会需要培养人才是对的,但在某种程度上,社会的培养标准是低的,学校的培养标准是高的,当两者发生冲突的时候,应该社会走向学校,而不是学校走向社会,学校引导社会。但现在往往是学校是向社会“投降”的,社会不需要这种人才,难道就不培养吗?

  解士杰的建议得到了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德展认同,他说,教育大众化是指更多的人可以接受高等教育,但作为高等教育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与过去的精英教育相比不应削弱而应加强。人才培养数量大众化并不等于培养标准要降低,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综合性大学就要培养专业功底深厚、知识面宽广这样的人才,强调它的基础性;职业院校侧重于实践性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但现在两者有种趋同的现象。

  对于将来高校的专业设置如何发展,全国政协委员、山东大学副校长、山东大学(威海)校长韩圣浩接过话题说,目前高考综合改革浙江、上海试点,将一本二本批次合并,报考时不按学校排名来,而是按专业排名。也就是说,一个学校不同的专业可能生源的高考分数要差100多分,哪怕同一个学院,如果专业办不好可能都要差100多分。这就回到学校专业培养水平的本源,学校的相关专业教学体系好与坏直接决定着学生要不要去报这所学校。

  对于大学来讲,如果学校的专业质量办不上去,就要考虑是否该取消这个专业的问题,高考综合改革,要求高校在质量和特色上办成精品,把专业办成精品。

【更多新闻,请下载"山东24小时"新闻客户端或订阅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106558000678/106597009】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宝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