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从治污“临沂样本”中看到什么

2015-07-13 17:25:00来源:中国青年网作者:朱永华
 作者:朱永华

  从今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史上最严的《环保法》,已经实施运行了整整半年时间,在今年年初的时候,环保部华东督查中心就曾经暗访了山东的临沂,发现这个地方有不少企业在偷排、漏排,问题在被曝光之后,临沂市长也被环保部约谈,随后临沂开始了铁腕治污。数据显示,有163家企业停产,近400家企业限期整改,而随之带来的是“空气好了,经济差了,民众点赞,企业抱怨”,形成了一种非常复杂的各方利益都焦灼在一起的局面(7月3日央视)。

  显然,自从被称为史上最严又长出“牙齿”的《环保法》于1月1日实施,各地政府迫于压力,纷纷向污染企业亮出利剑,山东临沂也只是各地铁拳治污的一个缩影,在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面临巨大下行压力的大背景下,这样的“铁拳治污”给地方经济和就业状况造成的“重创”是可想而知的。一方面,为了治理日趋严重的污染维护社会公众健康,这样的铁拳治污必不可少也值得称道。而另一方面又要确保民生利益和经济稳步增长,这确实对于污染严重地区政府是非常巨大的挑战。

  尽管媒体所称的6万多人“失业”没有得到临沂官方证实,但可想而知,数百家企业停产或限期整改,必然带来企业员工时间长短不一的离岗,也必然会直接影响这些家庭的经济收入。但问题是,政府既不能因为这部分污染企业员工的利益而牺牲整个城市环境,同样也不能视这部分群众的“失业”和家庭困难而不闻不问,况且治理污染与经济发展本身也不存在必然矛盾。实际上造成今天这一后果的原因,既有政府方面前些年盲目追求经济发展而疏于环境保护,也与广大居民群众迫切希望提高收入而督促政府放低企业进驻门槛的意愿密切相关。

  在报道中,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临沂同全国很多城市一样,在早些年的招商引资中,把免环评作为企业入驻临沂的一个“绿色通道”,造成这些能耗大的企业存在先天性的污染防控设施设备不足。而随着新环保法的实施加上铁拳治污,环评一下子成为这些企业难以跨越的门槛,不少企业之所以在整改期内无法实现整改目标,不能按时恢复生产甚至从此“死掉”,就是因为陷入环评无法通过的“死节”,由此带来整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阵痛”。

  显然,如何看待污染治理的“临沂样本”,不能只着眼于“止痛”,报道中把临沂目前的这种治污状况比喻成走错方向的紧急刹车,认为能够采取“点刹”会减轻车内“乘客”的损伤,这种比喻看似很有道理,但与临沂和很多地方的治污现状并不“吻合”。在一个地方企业因历史原因,普遍存在污染严重非采取果断措施不可的现实情况下,以渐进的方式治污会带来很多麻烦,实际上这些年来全国很多城市采取的都是这种“点刹”式治污,不仅造成大量的治污投入收效甚微,城市的环境污染更是日趋严重。不少企业环保制度形同虚设,治污设施设备只在应付检查时启动,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治污“点刹”式的消极治污,“点刹”不是为了校正方向,而是在给人们一个“正确”的错觉,看是在治污,实际上却是在纵容污染。

  临沂铁腕治污所收到的成效是显而易见的,短短半年时间,城市空气的各种污染指标都出现大幅降低,因此,在笔者看来,铁腕治污不仅必要,也是在果断偿还历史欠账,尽管因此付出了沉重代价,但对于今后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确保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和维护社会大众的健康无疑也是值得的。

  “长痛不如短痛”是人皆尽知的道理,“点刹”固然可以“止痛”,然现实严重的污染状况却经不住“循序渐进”的治污,史上最严的“环保法”更不能容忍治污的消极。同时,对因治污带来的“失业”比例上升,政府相关部门也应该积极面对,想方设法通过多渠道来促进就业,鼓励这些“下岗失业”职工从事绿色产业创新创业,总之,无论如何再不能走牺牲环境保经济增长的老路,没有社会大众的健康,经济增长再快都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牛乐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