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济南“七大步骤”确保调结构稳增长

2015-10-12 18:21:00来源:新华网山东频道作者:朱津明

  新华网山东频道10月12日电(朱津明) 10月12日上午,2015全国网络媒体山东行正式启动。在即将持续六日的媒体采风山东西线中,省会济南作为首站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地位。面对经济持续下行压力,山东省济南市采取“七大步骤”,有力地推动了调结构稳增长的重大战略部署。

  在随后的发布会上,据济南市发改委相关领导介绍,济南市注重从本地实际出发、从稳增长与调结构相互促进出发,及时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全市经济实现了新常态下的较好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8%,与一季度和全省上半年持平。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2.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8%,限额以上法人企业零售额增长1.9%,实际到账外资增长10.4%。

  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扩大有效投资 

  为充分发挥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济南市坚持以增量带存量、以优化促转化,加速推进现有项目,超前谋划储备项目,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切实为稳增长调结构提供有力支撑。

  着力做大投资增量。针对投资长期不足问题,围绕实体经济和城市建设管理两大领域,在全市“项目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基础上,济南市今年起又启动以提质增效为主要目标的项目建设提升计划。累计220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6354亿元,今年计划投资1096亿元,1-8月份完成投资640亿元,占全年计划的58.4%,比上年同期提高了8.3个百分点。在重点项目带动下,1-8月份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69.9亿元,增长14.8%,分别高于全国、全省3.9和0.3个百分点,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0.1%,比全省高出17.1个百分点。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济南市全面提升招商引资工作成效,出台《关于创新招商引资体制机制的实施办法》。上半年,引进市外投资445.7亿元,同比增长12.2%,其中72个签约项目到位资金202.2亿元,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投资比重达57.2%。1-8月份,全市新签合同外资18亿美元,增长8.6%,实际到账外资11.2亿美元,增长10.4%,为今后投资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济南整合市财政用于产业发展的各项资金,形成总规模200亿元的济南财金投资发展基金签订框架协议。筛选确定首批总投资588.4亿元的17个PPP项目,向社会发布。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年初组织28家银行机构对接企业项目206个,达成综合授信意向1209亿元,较上年同期多104亿元。积极开展国家专项建设债权申报,首批项目争取8个多亿,在全省排名第二位。金融创新力度加大,今年以来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25家,累计达49家,居全省首位,融资总额达26.4亿元。

  以片区开发为带动,不断打造新的区域增长点 

  近年来,济南市突出产城融合、拓展功能,始终坚持老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并举、提升建设水平和管理水平并重,分类指导,创新机制,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加快重点片区开发建设。济南以金融服务为龙头、总部经济为特征、高端商务为主导,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总面积约3.2平方公里的济南中央商务区建设,目前已建成商务楼宇200多万平方米,入驻重点企业近450家。城区22个重点片区开发建设成效显现,非遗园开园运营,汉峪金谷完成招租面积的75%以上,华润兴隆全面进入主体施工阶段,华山片区75万平方米安置房开工建设。

  加快南部绿色发展和北部跨河发展。济南南部山区的柳埠镇建设改造稳步推进,门牙、藕池等乡村旅游示范区加快建设,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孵化器建成投用,鑫茂齐鲁科技城一期投入使用,天桥区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申报方案编制启动,南北两翼发展滞后的局面初步改观。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济南市对2012年以来针对平阴、济阳、商河、长清的县域差别化扶政策落实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出台新一轮县域经济帮扶政策,创新性提出强区和弱县区结对帮扶政策,不断为县域经济跨越提升提供新的动力。

  提升城市建管水平。上半年,济南市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84亿元,同比增长17.9%,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3个百分点。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快推进,石济客专全线施工,城市轨道交通R1线开工建设,高快一体路网建设加快,二环南路高架桥部分主体完成,地表水转换地下水综合治理工程完成总投资的60%以上,工业余热利用完成管网敷设23公里,第三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填埋场投入运行。

  以新兴产业为龙头,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济南坚持高端引领,发展壮大金融、物流、文化旅游、交通装备、机械装备、食品药品等优势产业,及早布局新材料、新信息、建筑产业化、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编制对接“中国制造2025”实施方案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提高发展质量效益。1-8月份,该市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15.6亿元,增长12.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高于副省级城市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322.4亿元,增长12.8%,税收比重77.6%。从地方税收来看,房地产业、金融业贡献显著,分别完成地方税收97亿元、57.8亿元,分别增长7.4%、17.8%,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势明显,实现地方税收7.8亿元,增长18.6%。

  繁荣发展现代服务业。为继续深化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济南市研究制定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上半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330.7亿元,同比增长17.6%,房地产业增加值194.9亿元,增长13.5%。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1015亿元,增长22.3%,国内旅游收入275.9亿元,增长12.7%,电子商务交易额921亿元,增长43.9%,物流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

  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济南落实《山东省六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指导计划》,加快改造提升钢铁、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新兴产业逆势走强,上半年,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等新兴产业增加值均增长10%以上,建筑产业化技术应用面积达到1608.5万平方米。重汽集团曼系列产品销售增长118%,带动利税、利润分别增长14.8%和36.2%。二机床集团在手订单33.9亿元,增长44.3%。浪潮集团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5.3%,齐鲁制药利税增长29%,福胶集团生产增长40%,新能源装备订单大幅增加。

  调整优化产能结构。济南贯彻落实国发〔2013〕41号和鲁政发〔2014〕4号文件精神,出台化解过剩产能的实施意见,“十二五”时期淘汰落后产能任务提前完成。研究制定天然气替代、电能替代实施方案,逐步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推动东部老工业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计划通过搬迁一批、保留一批和关停腾退一批,引导部分企业向县域转移发展,目前已搬迁改造和关停腾退企业17家,球墨铸铁厂搬迁正式启动,计划到2016年底完成搬迁改造企业38家。

  以生态富民为目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围绕富裕农民、服务城市和增加生态空间,济南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搞好扶贫攻坚,促进农民增收、城乡一体发展。

  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济南夏粮连续十三年丰收,新增市级都市农业园区24家,“三品一标”农产品达到960个,上半年规模以上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到7183家,带动发展专业镇16个、专业村336个。销售收入过10亿元龙头企业达到10家,入社成员20.3万户,家庭农场从业人员2600余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掌上农业”APP开通运行。

  加快农村综合改革。全市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任务基本完成,农村产权市场体系建设开局良好,年内完成6个县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和35个乡交易所建设任务,明年交易服务平台覆盖到全市所有涉农乡镇。组织开展“千村五化提升”行动,美丽乡村建设迈出新步伐,在全市推广了农村合同监管、项目竞标的经验做法。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小麦入保面积达263.7万亩,入保率达83.3%。

  开展农村精准扶贫。济南审核推进全市100个特困村产业扶贫项目,投入专项扶贫开发资金5780万元,基本确定135个贫困村产业项目,覆盖7579户贫困户、2.14万名贫困人口。创新扶贫模式,投入5000万元扶贫资金实施投资收益扶贫,用于增强村级组织服务群众能力,保障村内贫困户基本生活。

  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强化创新驱动发展

  济南深入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发挥省会城市科教资源优势,鼓励支持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打造稳增长调结构的新引擎。加大创新载体培育。截止目前,济南建成6个国家级科技园区、10个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6个国家级科技孵化器、1条国家级特色商业街区、500多个创业创新载体,省内首支科技型天使投资基金设立,初步形成“一县(区)一园区,一园区一特色”的特色产业园区发展格局。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1.9%,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9.7%。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济南加快与省科技厅、山东大学共建山东省工业技术研究院,推动以山东师范大学为主体建设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规划建成8家泉城众创空间,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也在积极推进。目前全市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23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4家,技术中心企业新产品贡献率保持在40%以上。

  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制定实施《关于发挥省会优势打造科技人才创新创业高地的若干政策措施》,充分释放驻济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活力,新创办科技型企业100余家,在济南创新谷建设占地1200亩的研发及产业发展基地,推动工业设计产业加快发展。

  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 

  为把握国家启动实施“三大战略”和中韩、中澳自贸协定相继签订的新机遇,济南认真落实国家《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和山东省《促进外贸稳定增长和转型升级若干政策措施》,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大力开拓市场稳定外需,进一步推进外经外贸工作。

  着力稳定外贸增长。济南年内增加外经贸扶持资金1000万元,专门用于对进出口增量、开拓国际市场、信用担保等方面的支持。改善外贸发展环境,济南海关对外服务平台启用,济南综合保税区开展保税展示交易、批次进出集中申报等6项制度创新。积极开通国际全货运航线,济南—韩国仁川全货运航线正式开通。1-8月份,全市完成进出口总值65.2亿美元,下降5.5%,比全省高10.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40.2亿美元,增长1.8%,连续4个月实现正增长。

  加大对外开放度。推进济南、青岛海关业务一体化,首创“属地申报、授权放行”通关模式,针对大宗进口货物推出“快捷转关”模式。充分发挥济南综合保税区的桥头堡作用,推动与青岛港实现“区港联动”,依托完税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建设中韩大宗商品展示交易集散中心,筹划建设韩国空港产业园,打造中韩自贸区济南先行示范区。

  积极培育外贸新业态。济南健全服务体系和管理机制,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和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开展跨境电子商务进口业务试点,支持企业借助第三方跨境电子交易平台开展跨境商务,积极争取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济南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研究制定该市参与“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行动方案,引导优势企业在能源、高新技术、基础设施等领域开展境外投资合作。1-8月份,全市新设境外投资项目33个,协议投资额4.8亿美元,增长6.6%;中方实际投资3.8亿美元,增长163.9%。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5.6亿美元,增长25.6%,外派劳务5495人。

  以民生改善为根本,优环境促消费

  济南市积极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加大重点领域消费促进力度,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加快推进经济发展绿色化,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高水平社会保障体系。

  一转职能,为进一步发挥微观主体作用、提振市场信心,按照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的原则,济南从投资拉动、扩大消费、提振出口、促进双创、财金保障5各方面,制定实施关于稳定增长促进发展的50条政策措施,得到了基层的高度评价。近期,市政府又出台了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全市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的28条意见。

  二增活力,全市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完成,行政审批目录清单、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已向社会公布。全面实施“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市场活力进一步激发,上半年新登记市场主体5.1万户,民间投资比重达到65.4%,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新设立企业发放“一照一码”营业执照全面实行。

  三保民生,上半年,济南财政用于民生和社会重点事业支出的比重达到76.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9%,其中城镇增长7.9%,农村增长9.6%。新增城镇就业8.9万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3.6万人,分别完成全年计划的88.6%和68.9%,城镇登记失业率2.1%。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待遇连续十年上调。帮扶解困工作成效显著,44户困难企业累计发放帮扶解困资金12.2亿元,惠及职工2.9万人。新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房和棚户区改造22066套,基本建成3043套,完成全年任务的51.3%和46.2%,教育、医疗、养老等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18件民生实事中,开办“家庭电视老年大学”、打造智能化交通管理平台2件已经完成。

  四促创业,济南推进市级创业大学、县市区创业学院以及创业型街道、创业型社区建设,提升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功能,为4家入驻企业融资近1500万元。从7月1日起,营业执照注册日期为2014年7月1日以后、正常经营1年以上个体工商户一次性创业补贴由1000元提高到3000元,入驻市级创业孵化基地房租补贴由每年1000元提高到2000元。

  五优环境。济南市的国家卫生城市创建顺利通过国家技术评估,水生态城市建设工程完成全部投资的85%,森林城市建设任务基本完成,海绵城市建设列入全国试点,“五大系统”建设启动。上半年,全市PM10、PM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四项主要污染物平均浓度同比分别改善14.6%、16.2%、29.4%、14.5%,环境空气良好天数70 天,同比增加38天,“蓝繁”天数增加8天,获得省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资金约732万元。 济南市领导表示,济南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转型的重要关口,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关键取决于我们推进稳增长调结构的力度和成效。下一步,济南市将按照山东省委“一个定位、三个提升”的新要求,紧紧围绕“打好稳增长调结构主动仗”这一主题,结合“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的目标定位,切实把稳增长调结构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定位,实现新提升,努力推动全市经济行稳致远。(完)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云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