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导师让“闷葫芦”变“开心果”

2015-05-08 13:59:00来源:大众网作者:王鹏 姜洋

莱芜市口镇中学导师深到学生宿舍,从内务整理到习惯养成对学生进行指导。

莱芜市口镇中学导师与学生共同参加国际航空节交流活动。

莱芜市口镇中学导师与学生共同参与亲情运动会。

莱芜市口镇中学导师走进学生家庭,家访学生家长。

莱芜市口镇中学导师走进学生课堂,与学生一起听课。

  大众网记者 王鹏 姜洋

  邓瑞(化名)是莱芜市莱城区口镇初级中学初一八班的学生,个头不高的她一上课就喜欢抢答问题,下课后就跟小伙伴们在叽叽喳喳,人缘好,是班里的小“开心果”。不过了解邓瑞的同学都知道,别看她现在是班里的活跃分子,但刚升初中那会儿可是个“小闷葫芦”。

  “刚上初中的时候成绩排的挺靠后,在班里没有朋友,也不爱跟同学说话。”面对大众网记者,刚刚还活蹦乱跳邓瑞有点脸红。她说,自己有这样的变化,还是多亏了自己的班主任兼“导师”刘莉莉。

  原来,刚从五年级升入初一时,邓瑞适应不了学习节奏,在班里也没有熟悉的同学,很难融入班集体。因此,她性格慢慢变得内向,甚至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后来,班主任刘莉莉发现了这个情况,把邓瑞当做“待受导学生”报给了学校,通过双向选择,邓瑞被确定为受导学生,而她的导师正是自己的班主任。

  “自从有了刘老师当导师后,她经常会到宿舍跟我谈心,还会给我讲一些适应中学学习的小窍门。自己心里感觉特别温暖。”邓瑞说。每月的家访、每次体育课一起运动、在运动会上一同参加各项比赛……一次次的接触让邓瑞和导师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在导师的引导下,邓瑞开始慢慢适应初中生活,经常向导师汇报自己的生活学习情况,性格变得活泼开朗起来,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好了。最重要的是,她快速融入了班集体,有了一群要好的小伙伴,再也没有任何的厌学情绪。

  邓瑞的这个“导师”是咋回事,不会引起其他学生的嫉妒吗?

  原来,这些归功于莱芜市莱城区口镇初级中学建立“全员育人导师制”。该校的全员育人导师制不同于一般的学困生帮扶,而是从学生的选择、导师的确定等方面都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运行机制。经过调查,每个班级当中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的学生约有10名至15名,因此,莱芜市莱城区口镇初级中学将每名导师所帮扶的学生数量控制在5名以内,并定期进行调整,最大限度地保证教育效果。

  导师刘莉莉告诉大众网记者,在具体选择受导学生时,学校并不是按照学习成绩的好坏来确定,而是重点关注家境贫寒、行为有偏差、心理有障碍、学习有困难、家庭教育环境不良、单亲家庭、交往复杂等弱势群体学生,让最需要帮扶的学生接受引导。“这对我们基层教师也是好事,每一位教师都成为育人导师,既教书又育人,既管教又管导,让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从独唱、小组唱走向大合唱。”

  大众网记者了解到,在莱芜市莱城区口镇初级中学的全员育人导师制实施后,经过学校对全校715名受导学生的调查显示,99.8%的受导学生认为与原来相比自己受到重视,98.5%的学生感到对学校生活充满期待。

  说政策

  探索德育工作的新路子,不是只动嘴皮子

  2014年,我省启动了学生德育综合改革行动计划,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构建大中小学相互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和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的德育工作机制,提高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省教育厅工作人员告诉大众网记者,目前,小学阶段已经开展包括生命安全、行为习惯、生活常识与规则、劳动与节俭、集体意识、传统美德等教育,高年级初步开展心理健康、现代礼仪、网络道德和爱国教育。初中阶段则侧重于价值感知、社会公德、社会规则和基本法治观念培养。

  如今,各地已经开始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新路子。比如枣庄市教育局已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确定不同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在学生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方面梯次递进,推进德育序列化;莱芜市口镇中学建立起了全员育人导师制,将学校德育落实到每一位学科教师身上,创建既教书又育人、既管教又管导的德育新模式,把“教书育人”落到了实处。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魏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