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唐啸:让发展“绿”起来

2015-11-09 09:23:00来源:大众日报作者:唐 啸

  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这对绿色发展的发展规律、发展道路、发展方向和长远目标进行了全面阐释,也标志着中国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到了全面改革、全面部署、全面推进的新时代。可以预见,“十三五”规划将成为一部全面推进绿色发展的“绿色规划”,“十三五”时期也将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时期。

  从可持续发展到绿色发展,

  中国发展理念“绿色化”

  事实上,中国发展理念的“绿色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党中央对绿色发展的认识也经历了重要变迁。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党中央已经注意到随着经济发展而涌现出来的环境问题。但受限于当时的发展阶段和整体认识,对环境保护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随着全球生态环境危机日益加剧,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也逐步凸显,党中央开始从全局范围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家的全面发展密不可分。因此,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时期主要是从注重长远发展的角度,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出战略部署。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将“可持续发展”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正式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大奋斗目标之一。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的地位进一步凸显,不仅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大目标之一,同时指出应“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报告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题,使用单独一章的篇幅,来具体阐述如何建设生态文明,由此来切实地构建起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2015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首次提出“绿色化”概念,并将“新四化”拓展为“新五化”,体现了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绿色发展”,把“绿色发展”作为指导“十三五”时期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总体来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蓝图的完善过程中,绿色发展从“无位”到“有位”,从“副位”到“主位”;从无目标到有目标,从一般目标到重要目标,最终成为贯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的重要支柱。

  从“单一系统”到“复合系统”,

  中国发展目标“绿色化”

  发展理念的绿色化,也逐步带动了中国国家发展目标的“绿色化”。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受限于发展阶段,国家发展目标完全没有考虑对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改革开放后,由于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一些片面理解,在发展过程中,单纯追究经济系统发展成果而忽视生态环境代价的情况也普遍存在。直到科学发展观提出之后,在“十五”计划期间,才首次将生态环境指标纳入到国民生产计划目标之中,也标志着国家发展目标的首次“绿色化”。

  自“十五”计划开始,在国家发展目标“绿色化”的十五年历程中,中国也逐步摸索出了一条富有中国自身特色的发展目标系统。事实上,在国际上形形色色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思潮中,始终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是如何处理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而在中国的发展实践中,中国逐步摸索出了一套以“复合系统”发展目标代替“单一系统”发展目标的战略理论。这集中体现在中国的五年规划目标设定上。在“十一五”规划期间,国家共设立了八项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国家设立了十二项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绿色指标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发展目标的绿色化不断加深。但另一方面也应当充分看到,中国的绿色发展并不是脱离于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单一系统发展,而是将发展目标的绿色化与整个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紧密相连。这在根本上符合经济-社会-生态三大系统有机统一的基本理念。只追求经济社会系统的发展目标,而不顾生态系统的目标,必然会走回“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黑色发展老路上;而只追求生态系统的单一目标,不顾经济社会系统的发展目标,这样的激进路线也不可能长期持续。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恰恰体现了经济-社会-生态三者的和谐统一。

  具体而言,中国所提出和推动的贯穿于经济—社会—生态三大系统的绿色发展目标,其核心内涵就是实现“隧穿库兹涅兹曲线”,即在相对较低的发展水平(人均GDP)条件下,实现能源资源消耗增长、环境污染损失增长等生态赤字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脱钩。根据人与自然系统的不同关系,我们可以根据人类发展水平的不同时期,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分为四个阶段:生态赤字缓慢扩大期、生态赤字快速扩大期、生态赤字缩小期和生态盈余时期。按照传统的西方发展模式,人类要到工业文明晚期,在人均收入达到较高水平时,才会达到生态赤字的高峰。之后才会逐步修正自己的发展方式,主要依靠技术进步与生产方式的改变等,使经济发展逐步与资源消耗、污染排放脱钩,从而进入生态赤字缩小期。但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同关系,不仅取决于人类发展时期、发展水平,其实更加取决于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的选择。自然系统的承受度与容纳度是极为有限的,中国自然系统的承载能力目前已经逼近极限。如果按照传统的发展模式继续发展,则很有可能超过自然系统的安全阈值,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重大危机。因此,中国的绿色发展就是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国家战略的宏观指导性,地方创新的积极性,企业创新的主体性,全民参与的广泛性,通过政治意愿、制度安排、文化培育、国际合作等多种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原有发展路径,提前实现发展与不可再生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温室气体排放脱钩,大幅度减少资源、环境、生态成本,在相对低的经济发展和人类发展阶段上,提前进入生态赤字缩小期或生态盈余阶段。

  从“激励不相容”到“激励相容”,中国发展道路“绿色化”

  发展目标的“绿色化”,必须依靠发展道路的绿色化进行保障,否则“绿色化”目标就可能成为空中楼阁。中国“十五”计划期间曾提出一系列生态环境发展指标,但是所提出的中国单位GDP能耗减少目标、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削减目标、化学需氧量总量削减目标等,最终不仅没有完成,而且不降反升。这段主要生态环境指标未能达成的经历,为中国之后的发展道路“绿色化”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教训。

  在中国发展道路的“绿色化”过程中,关键是要实现两个方面的绿色激励。

  一是中央和地方关系的“激励不相容”到“激励相容”。从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来看,虽然中央政府很早就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目标,但是“中央讲科学发展,地方讲加速发展”的情况仍然时有出现。这里的关键点在于,地方政府的财政分权和官员晋升的指标激励,都指向了经济发展,而非综合发展。因此,从“十一五”规划开始,中央政府在五年规划的指标中设置了约束性指标这一项目,重点将生态环境的指标纳入到政府的绩效考核之中。这一做法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十一五”期间,三项核心绿色指标,即单位GDP能耗、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和化学需氧量总量,分别累计下降了19.1%、14.29%和12.45%,其中第一项指标接近完成目标,后两项指标超额完成目标;“十二五”期间(2011年-2014年),六项核心绿色指标,单位GDP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化学需氧量总量、氨氮排放总量和氮氧排放总量,分别累计下降13.6%、16.6%、9.6%、10.1%、9.8%和8.6%;今年上半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化学需氧量总量、氨氮排放总量和氮氧排放总量这四项指标又分别下降4.63%、2.90%、3.18%和8.80%。预计到今年年底,“十二五”规划时期结束,各项生态环境约束性指标均能超额完成,这是历次五年规划成果最好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根据当前资源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十三五”时期,在继续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消耗强度双控的基础上,水资源和建设用地也要实施总量和强度双控,作为约束性指标,建立目标责任制,合理分解落实。这些“硬措施”做好了,既能节约我国的能源和水土资源,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也能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绿色水平。

  二是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激励不相容”到“激励相容”。绿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难题就是生态环境的公共物品具有外部性,仅仅依靠市场工具进行调节,就会导致“公地悲剧”等问题;但如果绿色发展仅仅依靠政府推动,又容易造成市场效率的损失。这就需要政府与市场之间形成合力,而不是成为彼此的阻力。事实上,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到本世纪初的十年中,中国的绿色发展曾广泛依靠政府管制等目标,这也导致了绿色发展面临巨大阻力,出现了大量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监察一走,排污放手”等现象。从2010年开始,国家开始充分利用市场力量,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市场,特别是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效果。其实,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五中全会在“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等措施,增强环境执法统一性、权威性、有效性的同时,提出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创新有偿使用、预算管理、投融资机制,培育和发展交易市场,这就说明,绿色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之一。如果我们能够实现有效的绿色激励,绿色发展必将成为未来中国发展的最强动力之一。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绿色发展是未来中国发展必须坚持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发展的“绿色化”将是必由之路。“十三五”规划期间,中国的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和发展道路都将进一步实现绿色化,并为最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稳固的基础。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晓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