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鲁钰锋:协调把握发展中的重大关系

2015-11-09 09:24:00来源:大众日报作者:

  协调发展是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在发展方面的最大优越性的具体体现。要认识和统筹协调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就要坚持改革发展稳定协调、城乡协调、区域协调、中央地方协调、经济社会协调、经济文化协调、经济国防协调、国内国际协调、个人集体国家协调,走中国特色的协调发展道路。

  统筹兼顾是我们党

  长期坚持的科学方法论

  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都将实现各方面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作为重要目标。协调发展的思想来源有三个方面。

  中国古代的“中庸”思想,是协调发展的传统思想根基。“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之道不仅是中国古人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要求,同时也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治理之道和治理目标。在“中庸”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人天然对于极端与极致有一种抗拒,而将中正平和奉为天下的正道,希望实现均衡、协调、全面的发展。中国文化并不反对差异,推崇“和而不同”,但又认为“天之道,其犹张弓欤”,提倡对差异进行适度的调节以维持平衡,这使得中国人对于极端现象长存警惕与反思,形成了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协调发展的传统心理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协调发展理论,为协调发展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统筹兼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科学方法论。它的哲学内涵就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首先,马克思主义以对立统一作为协调发展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整个伟大的发展过程就是在相互作用的形式中进行的,因此,需要正确认识矛盾,科学协调各种关系和各方利益,以实现有序发展。当前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各方面矛盾更加突出、更加复杂,需要通过协调发展来辨明矛盾和解决矛盾,将矛盾化为社会前进的动力。其次,马克思主义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间的协调作为协调发展的逻辑方向。目前,我国处在经济发展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同样需要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调整来为进一步发展生产力解除障碍。最后,马克思主义协调理论既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之间的整体协调,也注重区域间的局部协调。因此,中国的协调发展,既需要从大局入手,也需要注意城乡之间、东中西之间的局部失衡问题。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协调发展的现代思想来源。在处理各类关系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对协调发展的认识逐渐加深,协调发展理论的内涵不断丰富。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文章中明确指出,“世界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们的任务,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而处理各种矛盾关系的基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各得其所”。邓小平同志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效率与公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等多组关系作了论述,要求做到协调统一、不有所偏废,并进一步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1995年,江泽民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讲话中,概括了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十二大关系,深入诠释了产业与产业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所有制与所有制之间的一系列对立统一关系,指出“我们要善于统观全局,精心谋划”,“做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科学发展观对协调发展理论做了进一步提升,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把协调发展摆在了一个更为突出、更具历史性和全局性的位置上。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关系,“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进一步丰富了协调发展理论的内容。

  协调发展契合了我国在发展新阶段所面临的新课题和新矛盾。五中全会的召开,将全面推进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极大提高我国发展的动力表征、质量表征和公平表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协调发展逐步从补充概念发展为专有概念,从辅助原则发展为指导原则,最终成为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方法。

  把着眼点放在发展

  内部结构的调整与平衡上

  在新的发展阶段,发展的继续推进需要以矛盾的解决为前提,矛盾的有效缓和和重大利益关系的有序梳理将提高发展质量,为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协调发展要求坚持长远目光,紧抓经济社会协调主线,实现“五个统筹”。

  实现协调发展,必须以长远目光进行规划和安排。协调发展将着眼点放在发展内部结构的调整与平衡上,从长远而言将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但在短期内可能对发展速度有所影响。要实现协调发展,就必须坚持以更长的时间维度和更广阔的空间维度进行规划,充分考虑当下与未来收益的最优化,综合规划各产业、各部门和各区域的发展蓝图。与此同时,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与协调发展的关系。协调发展是发展的一部分,发展是第一要义,因此协调发展并不是部分产业、部门和区域在短时间内的退让和妥协,而应形成一种共同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局面,从而获得长远的发展动力,避免再一次失衡的发生。

  协调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经济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是发展中最主要的矛盾。二者矛盾的激化将使发展陷入极大的不稳定性,甚至发生倒退。经济或社会某一方的失衡也将极大地制约另一方的发展。在改革开放后近三十年的时间里,我国高速的经济增长伴随着大量社会问题的产生,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福利逐渐无法对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进行有效弥补,经济发展的社会隐性成本不断提升,社会问题成为限制经济发展的主要桎梏。协调发展的核心任务就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一方面,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努力发展社会事业,提高安全、教育、就业、卫生、医疗等公共服务的供给,加强交通、通讯等基础公共设施的建设,缓和社会冲突,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协调发展要求针对五大矛盾,实现“五大统筹”。在发展进程中所存在的现实矛盾, 集中表现为城乡差距的拉大、区域发展的失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和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冲突五个方面。面对这五大矛盾,协调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五大统筹”: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走上城乡结合、优势互补的协调发展道路;统筹区域发展,通过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区域格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着力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发展需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尊重自然规律,深化节能减排,加强生态保护,实现绿色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增长与维护国家安全并行,以经济建设为国防建设奠定基础,以国防建设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实现国内外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要重点促进

  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

  五中全会提出,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乡一体化是全方位的,既包括城镇乡村一体化,也包括城市内部一体化和农村内部一体化,即经济社会一体化、趋同化和现代化。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缩小贫富差距、加强社会阶层流动,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真正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农业现代化要求国家和社会对现代农业要素不断强化投入,进一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能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强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健全农业服务体系;要加快转变农业结构,实现从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从自给自足的农业模式向高效开放的现代农业模式转变,积极参与全球市场;要改革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例如形成农户与企业激励相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推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和现代化,提高竞争力。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使城镇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能够真正“乐业”又“安居”。要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全会提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这就要求我们对已有的区域战略进行“升级”,从主要配置和协调地区间的经济资源,向全面配置和协调地区间的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转变。要分类指导,加大财政转移支付,进一步推进各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要重点扶持边远地区、贫困地区,尤其注意在经济发展同时对其生态环境进行重点保护;要按照主体功能区的规划布局,在中西部地区打造若干匹配当地资源环境的大城市群,作为未来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主引擎,为中西部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要以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为抓手,以经贸为主、多维度促进内外开放,全方位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合作,扩大内陆开放,形成新的内陆经济增长点,促进中西部地区快速发展。

  全会提出,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这就要求,到2020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全党全国都要为实现这些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全会提出,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国防安全是最重要的国家安全,是纯粹的全国性公共物品。目前,我国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水平仍然不够,国防开支仍处于相当保守的低水平。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大幅度提高,外部威胁与挑战与日俱增。我们必须提高中央财力,以满足国防开支增加的需要,增强我国的国防安全系数。国防工业基本是产业关联性很高的产业,发展国防工业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拉动作用。同时,应有效分割国防物品与服务,采取不同的运作机制;而且要大幅度削减过多的非军事开支,注重提高国防开支的使用效益,减轻过重的社会负担。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晓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