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不了,那些动人的歌谣——“武训歌谣”书画展印象记

2015年04月23日 16:05作者:来源:

这注定是一次意义非凡的翰墨盛事。书画同源,原本为情感迹化之物,是书画家将内在精神的感动,通过书画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三人老者精神融通,自然相映成趣、逸气风发。

  文 支英琦

    关于武训,即使在他的故乡山东,知道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他“行乞兴学”的感人故事、连同那些耳熟能详的歌谣,在岁月风雨中渐渐远去,淡远成一个模糊的背影。然而,在经济繁荣、文化复兴的今天,武训的生平事迹和传奇经历更具有振聋发聩的教育意义。

  乙未春天,有三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悄无声息地做着一件弘扬武训精神的事情。这三位老者是董凤基、刘广东和吴泽浩先生。他们年龄接近,旨趣相通,经历仿佛。比如,他们都曾经在宣传文化单位担任过领导职务,有着共同的翰墨情缘,也共同感奋于武训的传奇人生经历。于是,他们批阅古籍,搜求民间,书写武训歌谣,绘画义士生平,以期弘扬这位集贫民教育家、民间诗人、乡野歌者为一身的“千古奇丐”的伟大精神。

  这注定是一次意义非凡的翰墨盛事。书画同源,原本为情感迹化之物,是书画家将内在精神的感动,通过书画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三人老者精神融通,自然相映成趣、逸气风发。而他们的年龄阅历以及审美取向,与中国书画追求的老境是一致的,这种老境,是一种机锋荡尽、淡然天真的的境界,是在老中求鲜活、枯中取韶秀。以这种老到的笔墨,溶入他们对于武训精神深刻的理解,书画中呈现的就是畅神悦性的朴素艺术美。

  三人中,董凤基先生以行书见长,观其用笔,浓淡相宜,枯中求润,他抒写的武训歌谣,体势放纵,飘逸从容,提按顿挫之间如水流云行,有一种飞动的美感。比如他书写的“我要饭,你行善。大家修个义学院;穷孩子,来读书,叫那些富人看一看”,行笔流畅,体例规矩。他在书写时,根据武训歌谣的民间特点、按照歌谣的韵律来结体运势,时疾时涩,笔势内敛,线条回旋中又见厚实笔力。书法最忌讳呆滞,呆滞则无生气,故在书家中,往往在宁静中追求飞动的韵味,在墨线翻飞中演绎艺术的舞蹈,董凤基先生是深谙其中奥义的。

  篆书是中国最为古老的书写方式,刘广东先生曾经长期学艺于著名书法家蒋维崧教授,深得真传,其篆书行笔圆转、线条匀净,追求力度、速度都很匀平的运笔,给人以纯净简约的美感。这种特质在他书写的武训歌谣中处处可见。比如他以篆书写就的“誓死办义学,志比金石坚”,以及“千古奇丐,垂训于世”等作品,追求老辣中的生气、平实中的飘逸,通过线条的粗细和运笔的疾涩变化,达到飞中求挫、拙中寓奇的书写之美。其深沉厚重、气韵灵动的特点,在他以行书写出的一些歌谣中更见鲜明。他将书法之美与歌谣之趣相映生辉,力求沉雄中透出稚趣,平实中尽显天机。

  中国书画,讲求一种“无营“的境界,这是一种没有心灵营算的纯粹的创作方式,翰墨淋漓之间,妙处在随心所欲,自成体式。吴泽浩是一位学养深厚的翰墨名家,得岭南画派的华滋温润兼容北方绘画的淋漓大气,在人物、山水、花鸟画的创作中尽显风流。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已逾古稀之年仍创作激情喷涌,常常有精品力作惊艳同道。此次武训题材画作,吴泽浩先生更是以笔墨抒写性情,短期内绘就数十幅佳作,以传神之笔再现了武训生平。画面上,既有刻写少年武训“无钱求学空遗恨”的怅惘与无奈,以及“少小做工遭欺凌”的屈辱,又有又有“当牛做马任尔骑”的超释与“义学歌谣唱开怀”的欢乐。其中,学子抬着“崇贤义塾”牌匾在风雨中迤逦前行的场景,尤其令人动容。画面上,从四乡五里聚集而来的孩子,手捧书本,欢呼雀跃,连大地上的树木都被感奋了,似乎正在鼓起叶子的掌声。他们的身后,是昏黄的古老的村庄。画家以凌厉的线条摹写出武训凝重的表情,这种神情与整幅画面的欢快气氛相映衬,恰到好处地渲染出兴办义学的种种艰辛与愿望实现的人生欢愉。

  吴泽浩是一位讲求“以形写神”的画家,擅长通过人物的形体语言阐释画面境界。在“朗朗书声似痴迷”中,少年武训手扒窗台、翘脚窥视私塾里授课场景,满脸写着神往之情。而他的母亲挽着篮子、无奈地看着孩子,令人扼腕。他在绘画中强调水墨的抒写和情境的营造,以及对于人物真实的面貌特征和生活细节的细微观摩。比如,武训在乞讨生涯里,曾经将自己的发辫剪掉,只在额角上留一小辫,以兑换金钱和招徕施舍。吴泽浩在绘画中抓住这一细节,刻画出武训寓庄于谐的形象特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义,繁体字中为羊我结构,我向上呈献真善美。生于山东冠县柳林镇武家庄村的武训先生,离开世间已经两个甲子了。可是他行乞兴学的义举,通过三位当今书画家的笔墨,再一次感动着我们。

  在一个喧嚣浮躁的社会里,看看这样的书法、这样的画,这样的歌谣吧,让人世间的清风朗月更多地透进我们的内心。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夏莉娟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