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我们的青春不散场

2015-07-03 15:00:00来源:大众网综合作者:

  时光静走,青葱岁月,弹指间,昨夕入学时稚气懵懂的模样已被淘洗得恍若两世。世界的运转总有自己独特的轨迹与法则,再不舍,我们也要继续前行。我们收拾行李,也收拾着心情;带走梦想,带走青涩,留下足迹与回忆,在明天,继续描绘多彩的未来。不流俗,不盲从,不负此生。毕业了,可我们的青春不会散场!

匆匆那年的毕业季:从包分配到创业去 同样青春不同滋味

  毕业了,道一声“珍重”,而后各奔东西。

  在六月骄阳的映衬下,一批批毕业生都会走出大学校园进入社会的“万花筒”。脸庞挂着笑靥或泪水的他们,或是为终于离开课堂而亢奋,准备“穷”游世界彻底撒欢一次,或是紧锣密鼓地开启找工作计划,或是为即将到来的离愁别绪所包围。毕业季,是个承载回忆的日子。不知娱乐为何物的学霸模式,一腔热血投入到创业中,恋爱让毕业季换颜色……匆匆而过的毕业季,年年相似又不同,究竟是在哪个年代埋藏着你心底的成长和不悔的青春呢?

  本报记者 赵清华

  上世纪80年代

  国家包分配 毕业意味换地方学习

  “大学毕业后,我是直接服从省直分配到这家医院工作的。”回忆起自己当年大学毕业时的情景时,今年48岁的林江向记者说道,在他们那个单纯并怀揣梦想的年代里,毕业只是意味着换个地方学习。国家“包养”的体制也让他们终身有依靠,不用为就业填饱肚子而苦恼。

  那时的林江没有太多求职压力,但是能够留在哪里工作还是他最关心的问题。因为,他自小学习就非常用功,平时成绩很好,但因他自幼多病,导致在关键考试中失利,也错失了很多机会。“理想与现实之间总会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我也尽可能地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缩小这个差距。”

  那时候的毕业季,还没有毕业旅游一说、也不流行拍摄酷炫毕业照或师生散伙饭这样的休闲活动。林江也习惯了跟很多同学一样,继续埋头苦读。“咱是从农村出来的,就是不怕吃苦。”他说,为了能留在城市,为了能够不再继续回老家过穷苦日子,他只能选择好好读书。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他凭借优异的成绩被分配到临沂市一家不错的医院,“分配到这家医院,刚入职时的工资是每月六七十元左右,这在我们同学中算是比较好的了。”

  现在的他,已经成为当年那个科室的主任。“现在还是天天充电学习。以前学习是为了找个好工作,现在是为了做个好医生。”他说,在从医的这条路上,医学技术不断发展,学习注定需要陪伴他一辈子。

  曾经,做医生、当老师是很多农村孩子的理想,能在医学、师范类高校毕业就意味着就可以捧个铁饭碗了。现于某中学担任数学老师的谷元华,回忆起当年毕业情景时说,那时没有毕业典礼,简单地跟老师同学吃个散伙饭就很不错了。“很多女同学都因为毕业都哭得稀里哗啦,多数男同学都很兴奋,在他们看来终于可以为家里多赚钱了。”

  上世纪90年代

  一腔热血去创业 看看外面的世界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各高校扩招,“大学生”开始变得没有80年代吃香了。尤其是,国家不再实行大学生工作分配计划后,是自主就业还是自主创业都成为毕业生们考虑的主要内容,同时,跨专业就业、创业也开始流行起来。

  陈敏是广西某大学1996届财政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本可以回老家茂名的国有企业做一份与专业有关的白领工作,但是不喜欢按部就班的他,更希望能去外面的世界闯一闯。于是,在临近毕业时,他就一腔热血的和“小伙伴们”商量去广东创业的计划。“那时候,去广东创业的大学生挺多的,尤其是做互联网的。”陈敏说,虽然他不是科班出身,但是他凭借自己对艺术设计的爱好,他给自己定位是做网站艺术设计。

  “当时,我们信心满满勾勒出非常美好的创业蓝图,日子过得简单、纯粹,更希望毕业来得快些。”没有恋爱的困扰,没有生活琐事的束缚,陈敏说那是一个追梦的年纪,尽管当初的梦想他只坚持了一年。之后,他先后去广告公司做过设计,自己成立过小公司,在奶粉公司跑过销售、做过管理人员,如今的他已经成为了一名篆刻老师,另外还拥有一家自己的篆刻工作室。

  同样作为跨专业就业者,毕业于山东理工大学机械学专业的大学生周明(化名),因为对所学专业并不“感冒”,毕业后他背上行囊独自南下“淘金”。“那时候,大学生已经一抓一大把,所以去哪儿里找工作都不容易。”他在温州人才市场经历了十几天的一无所获后,寻得了一份底薪800元的网络销售工作。这让他很高兴,“工作虽然辛苦,但800元的工资比学校推荐的车间操作员工资高了近一倍呢!”

  大学毕业后,周明没有回老家找一份安稳的工作,而是去外地打拼。他这样的选择,起初并没有得到父母的认可。“别在外边折腾了,离家近点有个照应多好呀!”但是,“任性”的他还是坚持了下来。现在已经成为资产数亿的CEO的他,笑着说,“其实,当时的想法也很简单,就想看看自己到底有多大的能耐。”

  21世纪

  熬过毕业的爱情 便是春天来了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国内各大高校进一步扩招,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也随之加大,尤其是很多专业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危险”。当然,还有很多在大学里产生的爱情,也熬不过毕业这一关,毕业季成了分手季。对此,很多大学生聊起毕业季都会用Blue来形容。然而,对于那些找到满意工作又熬过毕业季的恋人们来说,这无疑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李行是哈尔滨工程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的2001届毕业生,由于电子类专业的大学生在当时比较稀缺,他并没有多少就业压力。“我们算是比较幸运的,不是公司挑我们,而是我们挑公司。”但是,他却因为不愿意与相恋四年的女友分开,放弃了不少很好的就业机会。“北京航天系统企业、华为、中兴等都是可以的,但是为了能跟女朋友在一起,还是被我一一拒绝了。”幸运的是,在共同努力下,他们一起进入一家规模比较大的国企工作。李行笑着说,“这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无疑是最好的结局。”

  没有了工作的顾虑,毕业前那段时间,李行有了足够的时间跟同学们喝酒、唱歌,陪女朋友逛街扫货,“这应该是我们在大学里的最后一个高潮。”他回忆说,有一次他上铺兄弟的表哥来学校请同寝室的哥们一起吃饭,大家都喝多了。后来,他还坚持帮女朋友去水房打热水,结果两个暖瓶都被他摔碎了。他笑着解释说,“自己那时就想在女朋友面前逞一下能,只是结果有点糟。”

  如今的李行已经算得上是一名比较成功的旅日华人了,他是一家门户网站的创立者,早已跟当年的女友走进婚姻殿堂多年。回忆起大学毕业时的情景,他用“年少轻狂”这四个来形容那时的自己。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石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