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员”领学,因人施教效果好

2016-06-25 16:47:00 来源: 大众日报 作者: 贾瑞君 张宇鸿

  刘贵丰(中共山东省委党校教授):我们党的基层组织分别设在农村、机关、学校、企业和城市社区等基层社会组织中,广大党员的生产生活状况,文化水平理论水平有较大差异。如果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过程中采取同一种方式“大水漫灌”,效果肯定不好。多年的实践证明,如果一搞学习,就由党支部书记读读报纸、念念文件,时间一长就可能使党员对理论学习失去兴趣,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

  德州市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过程中,突出了分类指导,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层次党员思想工作生活实际,采取不同的组织方式,使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做到了因人施教、精准施策,把学习教育的任务,以生动活泼的方式,以多样化的具体形式落实到每一个党员身上,让每一个党员结合自身实际学习思考。这种做法打破了党员学习的单一模式,激发了党员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效果,值得学习和借鉴。

  □记者 贾瑞君 张宇鸿 报道

  本报德州讯 6月7日下午,平原县前曹镇经管站会计柳东梅来到董集村支部,和村里党员一起学习党章中“党的纪律”章节。“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作为董集村的学习教育指导员,柳东梅每个周二都要到董集村领学。

  派学习教育指导员到农村和城市社区支部,是德州市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的帮学措施。为避免学习教育“大水漫灌”,德州市突出分类指导,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层次党员思想工作生活实际,把学习教育任务具体化、精准化、差异化,对学习讨论作出具体安排,做到因人施教、精准施策,让每个支部、每名党员都参与到学习讨论中。

  近年来,一些党员离开村居到外地就业,成为“流动党员”。这些党员组织关系在农村、城市社区,但常年在外,德州市明确县域内的由乡镇(街道)党委负责、跨县市区的由县市区委组织部负责,协调落实其参加学习教育的党支部。

  前曹镇董集村17名党员中,刘春峰和冯德东属于常年在外打工的“流动党员”。“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后,村支部立即通知两人回来领取学习资料,并要求他们每月汇报一次自学内容。同时,村支部每次集体学习之后,村支部书记董怀河就把当天学习的内容,通过微信发给他们,便于他们及时掌握学习进度和内容。

  除了“流动党员”,当前还有大量党员常年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工作。为保证这部分党员正常学习,德州市通过依托非公经济党组织、推行学习教育微信通、召开视频会议、组织宣讲团到企业宣讲等办法,有效化解了工作与学习的矛盾,确保了学习效果。

  史丹利化肥(平原)有限公司支部现有23名党员,在平原县非公经济党工委指导下,公司支部利用早晨例会时间,推行“车间课堂”制度,由党小组组长召集党小组党员、流入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采取集体研读、座谈讨论等方式开展集体学习。公司总经理张广忠说,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融入企业生产经营,激发了党员干部内在活力,让广大职工有了比学赶超的标杆。

  从5月上旬开始,德州市“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理论政策宣讲团分赴部分乡镇,结合乡镇工作实际,面向基层党员干部开展宣讲。“我们用党员干部喜闻乐见的形式、举党员干部身边发生的实例,讲党员干部易于接受的语言,解答党员干部所问、所疑、所惑,受到基层党员干部的欢迎,也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德州市“两学一做”宣讲团副团长史成志说。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孙翔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