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11-08

    19:53

  • 2016-11-08

    17:46

    本网评论:移动互联时代,新闻记者更须“不忘初心”

    大众网首席评论员 王封

      移动互联时代,技术催生客户端、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日新月异的发展,技术激发“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雨后春笋般涌现,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之丰富,已经不能简单用“多元”来形容。同时,受外部环境影响,经营的压力也让传统媒体尤其是都市类报纸的发展空间日渐逼仄。因此,身处全媒体转型期的新闻记者常有“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之喟。

      值得欣慰的是,尽管目前报业“寒冬论”甚嚣尘上,传统媒体的日子不好过,但是,依然有大批的90后学子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毅然选择了新闻传播专业,希冀成为一名“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新闻记者。

      值得骄傲的是,尽管做新闻记者与升官发财“无缘”,但在我的身边以及全国媒体同行中,仍有那么多的人,虽然眼花了,体力不济了,却依然坚守奋斗在新闻一线,背着相机采访写稿,风雨无阻,乐此不疲。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忠诚与奉献,是对选择新闻“不忘初心”的有力阐释。

      “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可以说,古今中外,无论社会如何发展,都需要秉笔直书的人,忠实记录时代风云。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我们忘不了,80多年前的长征途中,《红星》报共出版长征专号28期,及时地传达了党中央、中革军委关于红军长征的战略部署与战斗指令,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传播了红军与各地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胜利消息,成为研究红军长征的重要史料。

      我们忘不了,“从枪林弹雨中来”的大众日报,是革命战争年代一面不倒的旗帜。从1939年创刊到1949年,先后有578位大众报人为了民族的解放、新中国的成立流血牺牲,誓死捍卫党的舆论阵地,用生命铸就的伟大事业。

      我们也忘不了,在洪水、地震肆虐时刻,最早出现在抢险救灾一线的,除了人民子弟兵,还有新闻记者勇赴危地的身影;我们也忘不了,在经济转型升级、企业发展、扶贫脱贫的最前线,新闻记者用笔和镜头记录着轰轰烈烈的改革进程、点点滴滴的社会进步……

      新闻记者,不是一个谋生的饭碗,不是一个风光的职业,而是一种事业,一种理想,承载着一分责任,一种担当。这也是我们国家在教师节、护士节之外,设立记者节的意义所在。

      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昨天,在第十七个记者节到来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点希望,叮嘱大家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确新闻志向,坚持正确工作取向,要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今天,我们迎来第十七个记者节。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职责艰巨,使命光荣。我们须增强危机感,奋发有为,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积极参与、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在新一轮媒体大变革、大发展中赢得主动权;在把握好时度效的基础上,成风化人,讲好中国故事,争做新时代的优秀记录者。

  • 2016-11-08

    16:21

    2016记者节特别策划:把我们说给你听(视频)

      “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普利策

      当一篇好的新闻报道或者是一张好的新闻照片呈现在读者眼中的时候,

      读者往往只是利用三分钟甚至更短的时间来阅读和浏览,

      但是在这背后,

      记者可能要历时三天或是更长时间进行前期策划和采访,

      或者连续几天时间的拍摄。

      2016年11月8号是第17个记者节,

      记者节同教师节、护士节一样,是我国仅有的三个行业性节日。

      对于记者,你了解多少?

      今天,把我们说给你听……

  • 2016-11-08

    14:23

    记者节策划:亲们眼中的90后记者……

      一片叶,落在哪里都是归宿

      一朵花,开在哪里都是芬芳

      一个人,走到哪里都是生命

      记者,

      让我一路向上,活成最美好的模样

      今年 11月8日是第17个记者节。现在90后记者已成为媒体中的骨干力量,平日里,记者像前辈一样,用文字、照片和影像传播重大新闻,挖掘事实真相,记录社会变迁,传递人情冷暖。而在他们的亲人、朋友眼中,他们又是怎样的工作、生活状态?

      在第17个记者节前夕,青岛大众网策划了《亲们眼中的90后记者……》,让我们透过90后记者的亲人、朋友的视角,走进年轻一代新闻从业者群体,感受他们的酸甜苦辣,感动他们的责任与担当。

      于欣

      从反对到支持 我们尊重她的选择

      讲述人:赵女士

      身份:大众网青岛站财经工作室记者于欣的母亲

      我家姑娘今年刚毕业,第一份正式的工作就选择了大众网。从事媒体行业是她一直以来的愿望,用她的话说因为这份工作很酷,看她这么自豪,我和她爸也很开心,可是当她真正接触这个行业的时候,我和她爸更多的是担忧。

      之前孩子在别的公司实习的时候,加班是家常便饭,她说这是她的工作,有很多工作上的事情也不和我们说,我们当家长的整日提心吊胆,生怕她出什么意外。

      我们曾劝她换份不那么累的工作,但是她坚持说她喜欢,是她自己的选择希望我们不要过多干涉。她喜欢拍照片,出去玩拍给同学,开始我们不当回事,不就是拍照嘛,谁还不会拍了?有时候她去大街上拍人,半天也就能拍到几张满意的,但是她就非常开心。后来她会慢慢地把照片给我们看,我们看她拍的还挺像模像样,一夸她她就更来劲了,看她这么高兴,我们也就随她去了。

      在大众网上班后,她是一名财经记者,财经对她来说是一个新的接触点,她和我们苦恼过,不知道该如何做好她的工作,才能尽量不给同事们拖后腿。但是好在她天生乐观,看起来很快地就调整好了心态,每天回家都和我们分享单位里的趣事,说自己幸运遇到了好的同事们,有好多要学习的地方。上班后的她也比以前成熟仔细了,有时候看着她为了工作上没完成的事情老揣着心思也是好笑。

      希望她日后多多注意身体,工作上脚踏实地积极进取,同时祝所有的记者节日快乐!

      王梦馨和她的闺蜜们

      静默花开,活成最向上的样子

      讲述人:小六

      身份:大众网青岛站消费工作室记者王梦馨的好闺蜜

      “记者”这两个字,在我们刚走出校园的时候,是带着光环的。 在我们眼中,他们关心时事政治,永远一副一说话就口若悬河的样子;他们独立有追求,无时无刻不在吸取新的知识、接受新鲜事物,来丰富自己……

      总而言之,记者在我的眼中是一份有激情有追求的职业。所以当小七毕业以后成为一名记者的时候,我们多少是羡慕的。感觉以后的日子她可以代表正义惩奸扬善了。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我们毕业3年了,小七同学也当了3年记者,作为旁观者,给我最深的感触有两点。一是写稿子,她写一篇新闻稿要经过无数次的反复修改,字字斟酌,我曾看到过她半夜接到电话,打开电脑改稿传稿,我惊讶之余发现她已习以为常;再有每个周末仿佛是她最忙的时候,总是在外面采访,参加活动,想约着逛街她的行程总是满满的……当然这一路上她的成长似乎更亮眼,稿写得越来越好,知道的事情越来越多,总给人一副乐观向上、自信满满的样子,我想这些都是这个行业带给她的成长和变化。

      一片叶,落在哪里都是归宿;一朵花,开在哪里都是芬芳;一个人,走到哪里都是生命。随缘便是自在,心安即是归处。这条路上走的久了,遇见的人越来越多,经历的事情也越来越多,愿你一直保持内心的淡定与从容,一路向上,活成最美好的模样。

      刘宇昕照片

      梦想成真的人是幸福的

      讲述人:吴女士

      身份:大众网青岛站内容部记者刘宇昕的妈妈

      高中的时候就听她说“以后我要做记者”,那时候以为是孩子说着玩的,没想到她现在成了一名“真正的记者”。梦想成真的人是幸福的,我女儿也这样说过自己。

      从毕业到现在,女儿当记者三年了,我还能清楚记得刚从事这份职业的时候,她那股兴奋劲儿,每天寻找线索、采访,早出晚归,从没抱怨过。直到现在,完成采访任务回家打开电脑,噼里啪啦地在键盘上飞快地打字成稿,不吃饭也要先把稿写完,我就觉得她依旧热爱这个职业,作为妈妈,我很欣慰。每次看着新闻上署着女儿的名字,就觉得挺自豪的。

      听她说过,她愿意采访人物,因为她喜欢从采访人的口中去了解她从未接触过的生活,也让她自己有很多体会。但也是这样一份她喜欢的工作,很多周末假期都闲不下,不是有采访就是要值班,和她提前约个什么事情,不到当天永远定不下来,因为随时可能有采访。

      作为妈妈,我也有自己的担心。有时候采访那么晚,一个女孩子总感觉不安全,每次说这些,她总是说“工作需要,没事,放心。”有些监督报道,她要面对的是各种各样处于纠纷中的人和事,担心她能不能应付得来,别让自己处于危险中。还有些突发事件,像火灾等等,说去采访就要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当妈妈的确实很担心。

      虽然她说现在的职业和她之前的“记者梦”有差距,但她依旧会做好这份工作,对得起自己是一名记者。作为妈妈,我愿意支持她,也骄傲我的女儿是一名记者。

      宋佳

      小海绵同学,加油!

      讲述人:迟文彬

      身份:大众网青岛站旅游工作室记者宋佳的男朋友

      相信很多人和我之前一样,认为记者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职业。直到我成为宋佳的男朋友,才体会到其中的苦辣酸辛。

      我常常嘲笑她是一只“媒体汪”,与印象中娇柔的软妹不同,她更像是走路带风,脚上踩泥的女汉子:抢机位、拼时效,席地而坐敲字,一碗泡面就是饕餮。

      我常常会和稿子“争风吃醋”。与其他女孩相比,她工作日时常加班,更是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周末。记得有一次我们在看电影时她得到一条线索,便习惯性地掏出手机的备忘录开始编辑稿件,直到电影结束时她也没有发觉。

      我常常有很多怨言和不理解。作为旅游记者,每逢节假日,便是她们最忙碌的时期。旅游数据、景区景点客流量、旅游秩序等,她总是蹲点守候,第一时间发布最新旅游资讯。也因此,我们也未曾一起享受过一个完整的假期。

      我常常会打心底地心疼她。“办法总比困难多”,这是她始终秉承的信念。从她身上,我切实地体会到新闻工作者不仅仅是社会真相的记录者,还是是新闻事实的观察者,更是是社会良知的守望者。在追求新闻理想的道路上,她更像是一块不断汲取的小海绵,爬摸滚打,砥砺前行。

      当然,我也是常常默默地支持她。都说记者是杂家,这话一点也不假。尤克里里、打排位、SKT……她时常打趣说,多学习一项新技能,就可以对采访对象提出一个更专业的问题。我支持她的工作,也感谢记者这个行业使她成为了一个更加有趣的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未来的路上,我希望可以陪着她一起,在她热爱的新闻道路上越走越远。

      “小海绵同学,加油!”

      毕天宇

      习惯了他叫我们锁门

      讲述人:汪先生

      身份:大众网青岛站内容部记者毕天宇大学舍友

      他很喜欢拍照,大一新生典礼过后,他就说他想当一名记者。2015年的寒假我们一起在南京实习,我们一起合租,我在电视台,他在报社,很多次我下班回到我住的地方的时候,他正赶着写稿,我想跟他说会儿话,他都不让,说这样会打断他。

      还有就是实习那会儿,我上班走得早,经常我上班时他还没起床,下班回来他还在床上睡觉,因为他白天都得在外面跑,每天都累的半死。也许是实习那会儿他养成了新的生物钟,后来开学很长一段时间他还没改过来,一到晚上六点到七点左右,他就困的不行。

      他有很严重的强迫症,每天晚上宿舍熄灯睡觉又或是宿舍集体外出,他都会无休止地提醒我们要锁好门,还要自己亲自检查过后才能放心。要是我们四个人一起出去,所有人必须身上带钥匙,他才能放心出门。而且门必须要他自己锁,下楼前还一定会问我们门锁了吗?

      他做事情非常专注,特别是看书的时候,不让我们发出一点声音,每回他在看书的时候,我和其他的室友必须要戴耳机,连大声说话都不可以。他有一大堆书籍,几乎放满了整个书桌,既有新闻理论、新闻史这样的新闻类书籍,还有许多鞋刊、篮球杂志,而且每过几天他就要整理一遍,把书都分好类,色系也要统一,所有的书都必须放得整整齐齐的,新闻类书中全是他留的笔记,还有很多便利贴,平时他甚至都不允许我们碰他的书,就怕我们会把他的书和笔记弄乱。整个宿舍就属他最用功,每回看着他在复习,我们都不太好意思打游戏了,可以说他一个人调动了我们整个宿舍的学习氛围。

      大学毕业后,很想念大家一起在南京生活的时光,想念我们的601寝室,想念他喊我们锁门的日子,想念我们宿舍四个人一起出去吃饭,一起侃大山,一起玩游戏,一起去超市购物的日子。

      刘梅

      因为路过你的路,苦过你的苦,所以快乐着你的快乐

      讲述人:george

      身份:大众网健康汽车工作室L记者的男朋友

      大学毕业后,你毅然选择记者这份职业,至今已工作近两年了,作为你的男友,起初是相当矛盾的。干记者,工作重,压力大,有时因为采访时间比较仓促,饥一顿饱一顿的时候便是你的家常便饭。每次约会时,当听到因工作繁忙而被你拒绝,是多么的心疼与无助。无数次想让你放弃这份职业,让你不承担那么多,不让你那么辛苦,想要帮你分担却有心无力。直到有一天,你突然对我讲道:“今天跟踪报道了一位某医院的医生,她真的好辛苦,我很有感触,我要把她的正能量传播到社会里,让每一个人都理解医疗工作者……”。从那一刻起,我明白了你的选择,慢慢理解你所谓的新闻理想,开始支持你的工作。

      爱一个人很简单,不是甜言蜜语的海枯石烂,也不是常挂嘴边的执子之手,而是彼此在生活中的共勉。于是,我也选择了和你一样的职业,重复着你走过的青岛大小街道里的人情冷暖,感受着你曾信誓旦旦的那份对于新闻的执着,体会着青岛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时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日子久了,感同身受多了,记者这份职业带给我们的快乐远胜于重压,甜蜜远胜于苦累。

      亲爱的,你要记住未来的路就算再苦再累,有我在的地方就是家的地方。在这一年里这个行业最神圣的日子,祝我们节日快乐!

      官晓坤

      家有“话唠”小记者 我们很开心

      讲述人:王女士

      身份:大众网青岛站品牌工作室记者官晓坤的妈妈

      女儿今年毕业后,从千里之外的学校回到了我们身边,我打心底儿里感到高兴,心想着以后女儿在我身边考一考教师编制,像我和她父亲一样做一名人民教师,安安稳稳的,多好。后来一天,她兴冲冲地跑来跟我说,自己面试了记者岗位,以后要在大众网做一名记者。我顿时就慌了,记者这个行业是要做什么,真的那样光鲜亮丽还是有重重危险。

      后来,我和她父亲忐忑不安地看她去大众网上班了,第一天下班的时候,我准点儿拨了一个电话给女儿,她在电话的那头叽叽喳喳地告诉我记者这个职业很棒的,她上班第一天就参加了一个高大上的新闻发布会,见到了以前只能在电视上见到的大咖们,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名字写在了记者一栏……女儿在电话那头叽叽喳喳了足足半个小时,我听着听着就开心地笑了。既然女儿喜欢,做父母的就应该全力支持她。

      到今天为止,女儿在大众网也工作了大半年,每次回家还是像工作第一天一样的“话唠”,说个不停,从青岛第一高楼深三十多米的地基说到平度特别甜的映霜红桃子。我每每看她指手画脚兴奋的样子就打心底儿里高兴。

      亲爱的女儿,努力工作,父母永远支持你。也祝大众网的记者们节日快乐。

      李佳宁

      幸福哒,记者姐

      讲述人:小李

      身份:大众网青岛站内容部记者李佳宁的弟弟

      如果说大学时期的姐姐是好哄好骗的小白花,那么工作后,小白花已经长成无敌霸王花,言语利落,阅历已丰,让我再也不能轻易以扮可怜取胜了。

      记者这个职业对我来说曾经是个出现在电视和书本上的职业,总感觉离生活很远,也很光鲜,足以傲娇。当然,事实证明我想多了。姐姐经常自称自己是新闻民工,因为他们是传播线上的一线工人,冬练三九。这话我也不好接,毕竟每当这时身边的哥哥姐姐都会回我姐一声“切”,这个字深切地包含了对我姐自我夸奖的鄙视。

      对我来说,是打心底里不希望姐姐做记者这一行的,因为她的精明和对生命的珍惜意识与日俱增,并且把大部分关怀送给没有话语权的小弟我。请认真看我的脸,满满的心塞。

      当我踏进大学的校门,我以为我终于解放了,可是,我忘了我亲爱的姐啊!我想拉网线,说wifi太卡了,不适合宿舍用,我姐在旁边翻了个白眼,很鄙视地说:“是不适合你玩游戏吧。”我泪目,还我当初好骗傻二的姐!

      没等我用眼神秒杀我姐,她又开始了:“不要老吃炸串麻辣烫,容易致癌。小心传销,不要借贷,别被人卖了……巴拉巴拉巴拉。”姐啊,我理解你,这就好比医生特爱干净,都是职业病。

      如今,眼看我姐在女汉子的路上一去不复返,我内心其实除了心塞还是有点小开心哒,毕竟有个越来越靠谱的姐也是很幸福哒,艰难地想了想,还是让她继续走下去吧!

      李嘉宾

      厉害了,我的哥

      讲述人:苑增睿

      身份:大众网青岛站财经工作室记者李嘉宾的朋友

      当我把大众网招聘记者的信息告诉李嘉宾时,我的朋友圈就多了一名记者。

      “厉害了,我的哥。”从那之后,我经常这么对他说,不管是他写了新闻或是分享了什么最新资讯,又或是听他说网站举办了什么活动,我都这样对他说,就像孩子叫爸爸一样稀松平常。虽然是带着一点点调侃,但总觉得记者这个行业总是能带我们领略不一样的世界,用流行点的话来说就是“厉害了吧”。

      “这周末网站有活动要去啊,下周再聚吧。”两个月时间不长,这样的回答我已经听了不止一次,少了很多一起嗨的时间,多了很多关注大众网的时间。他从家赶到单位要一小时的车程,遇到堵车就要近两个小时,为了能准时到达单位更新网页,他每天不到六点就起床了。在我的印象里,记者总是风光地出现在各种高大上的会议现场,而在这短短两个月内我才渐渐发现,随时待命的外出采访、为活动顺利开办四处奔波、为一个策划方案绞尽脑汁才是他们的常态……记者光鲜的外表背后还有着很多我们不知道的故事,既便是如此,他们依然为我们带来了最新鲜丰富的讯息,为此更应该跟他们说一句“厉害了”。

      即便是终日忙忙碌碌,因为不愿就此碌碌无为,就像从成为记者的那一刻开始,心中就足够坚定地在这条路上不断前行。

      记者节就要到了,祝愿他和他的记者朋友们节日快乐,当然还是要对他说一句:“厉害了,我的哥。”

      平日里整改稿件的毛道光

      Word“宅男”不见了 热点时事听他评

      讲述人:吴女士

      身份:大众网青岛站品牌工作室记者毛道光的母亲

      儿子从小性格就比较内敛害羞,成天宅在家里看书不太爱说话。自从大学学了新闻专业后,慢慢变得开朗了。

      今年9月份,儿子进入大众网工作,成为一名记者。慢慢的,我发现他变了,我的宅男儿子消失了,换来的是一个积极开朗的他。现在只要是看新闻联播的时候,他总是对其中的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评论。他爸喜欢看《海峡两岸》,以前儿子都是只看不说话,现在儿子都能和他爸就节目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了,我和他爸也是听得津津有味,更加惊喜于儿子的改变。

      对于儿子的改变,我真的很欣慰,新闻工作成了改变儿子的“良药”。现在儿子是越来越忙,经常起早贪黑,采访、写稿,不是在采访就是在采访的路上。每天早上醒来,儿子会先打开电脑看新闻、找热点。如今,我已经不需要过多嘱咐他了,只要给他鼓励和支持就可以,忙点好,忙起来我们也就放心了。

      最后,我想对儿子说一句:记者节快乐!

      青岛大众网记者 王悦音与闺蜜王萌的合影。

      记者之名唤起小身板里的洪荒之力

      讲述人 :王萌

      身份:大众网青岛站内容部记者王悦音的闺蜜

      还记得在大学入学时,我们对自己的未来都很茫然的时候,王悦音总是一脸笃定地说她要当记者。我们总是不以为然,没想到四年后的一天,她一脸兴奋地说她应聘到了大众网,正式成为了一名记者。听到这个消息我们开始都不赞成,因为记者这工作实在是太辛苦,她一个娇娇弱弱的小姑娘怎么去吃这个苦。但没想到平时柔柔弱弱的她在那刻斩钉截铁地说,不,这是我的理想,我一定要去实现它。从此她就走上这条异常辛苦的道路。

      在她从业的1年多以来,一心扑在了工作上。当我们聚会联系她时,她在采访;当我们逛街找她时,她在写稿子;甚至在周末想找她看场电影也经常看到一半,因为突然的采访任务草草结束。我们对此颇有微词并调侃她,只要一写新闻就变身女汉子。她总是笑着说:视新闻如生命,以事实为底线是我的原则,我愿为之付出一切。

      所幸的是这一年多的辛勤工作没有白费,换来的是一篇篇优秀作品。当看见报道上面写着“记者王悦音”时,我对她所有的埋怨和不解都化成了深深的骄傲,我为拥有这么一个优秀的姐们儿自豪,也为她能坚定地朝着成为更优秀的记者不懈努力而感动。

      宿大祯

      送给我记者女朋友的三行情书

      讲述人:小王

      身份:大众网青岛站健康汽车工作室S记者的男朋友

      下大雨还要出去采访?

      去吧

      记得带伞,把这件厚的也穿上

      晚上12点了还写稿子呢?

      写吧

      我给你削点水果,倒杯水

      周末有活动要参加?

      参加吧

      我陪你一起去,远远地站着看你就行

      今天有三个地方要去采访?

      采访吧

      换双平底鞋,晚上我给你揉揉脚

      揭露这个不怕被人报复吗?

      揭露吧

      你站在我后面,有坏人我保护你

      要去那么远的地方采访?

      去吧

      我开车送你,你在车上睡一会儿

      约会临时取消了?

      取消吧

      我知道这个工作突发性很强,我理解

      稿子没审过?

      没事

      我就觉得写的挺好的,是领导没眼光

      今天太累了不想做饭?

      没事

      今天我来做吧,顺便我把碗也刷了

      你问我还爱你吗

      当然爱啊

      从第一天知道你工作是记者我就知道很忙碌,但我还是爱你

      杨淑淇

      记者姐姐带给我满满的正能量

      讲述人:小杰

      身份:大众网青岛站房产家居工作室记者杨淑淇的妹妹

      姐姐即将迎来她工作中的第二个记者节,从最初对电视机里记者的仰望,到我的姐姐成为一名记者我所看到的苦与甜,对姐姐,更多的是来自内心深处的敬佩。

      2015年,我的姐姐成为大众网的一名记者。常常看到她坐在电脑前噼噼啪啪地打着字,也常常听到她下班回家说明天又去采访,回来继续码着字。

      记得有一次,她出差去莱阳探访青荣城际铁路莱阳站天桥吊装工程,凌晨一点半出发去施工现场,整个过程持续四个多小时,要知道,凌晨四五点钟是一天当中最冷的时间,我姐姐就在施工现场采访了四个多小时……可是姐姐回来后却一点都不觉得累,她说,城际铁路是老百姓关心的出行问题,能实时报道出城际铁路的进度,让大家知晓什么时候可以通车,是一名记者应该做的,也是一份责任。

      姐姐常说,作为一名记者,要向社会积极传递正能量,就像她曾经向我提起的去山区看望贫困儿童的例子。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她跟随去山区献爱心,采访并看望那里的孩子。姐姐说,当把买来的铅笔盒、本子、彩笔等文具发到孩子们手里时,他们眼神里透露出的欣喜是她头一次看到,她说她要号召更多的人来关爱这里的孩子们,让关爱的与被关爱的都感受到这座城市带来的温暖。虽然我没有去献爱心的现场,没有看到孩子们眼中的欣喜,但我能感受到姐姐带给我那满满的能量与欢乐。

      通过姐姐,我也更加钦佩记者这份工作。希望姐姐在今后的工作中顺顺利利,继续向更多的人传递着正能量。也同时祝愿所有的记者节日快乐,你们辛苦了!

      机场采访。

      机场采访。

      有个当记者的女儿,我很欣慰

      讲述人:于女士

      身份:大众网青岛站内容部记者蒋甜的妈妈

      一转眼的功夫,蒋甜已经从事媒体工作四个年头了,即将到来的记者节,我想对她说一声,女儿辛苦啦。

      2011年冬天,她被分到报社实习,从最初的扫街、找线索、跑一线、到跑政府,采访各阶层的人物,每天周转于各种新闻、报道以及寻找各种素材的工作中。这四年下来,女儿的成长,以及内心的充实我是看在眼里的。

      在她干了记者这一行后,我才慢慢地留意记者每天的工作,报选题、跑现场、写稿子,这一系列的步骤,让原本生活中较为松散的她变得严谨起来。"晚上吃着饭,接着单位的电话,便急匆匆地打开电脑,开始噼里啪啦地敲着键盘。"这时,我就给她倒一杯奶放在旁边,坐在一旁看着她工作。

      女儿写的每一篇稿子我都会看,报纸上出的每一版面,我都会留出来。每次看到女儿报道的帮农民工讨要工资、帮市民维权解决麻烦、好的政策落地等等这些正能量的稿子,我的心里很是欣慰。

      女儿的性格大大咧咧,她采访问题楼盘时与开发商发生推搡,夜晚去一线查黑车套牌车,第一时间去火灾现场不顾安危。每当她轻描淡写地和我讲起这些时,我都非常担心。但她喜欢这份工作,作为家长,我更多的还是支持她。

      在她的第四个记者节来临之际,我想对女儿说:虽然工作压力很大,但你的每一天都是丰富多彩的,一定要踏踏实实工作,我相信,经过环境和时间的磨炼,今后的你会更加优秀。

      女儿加油!

  • 2016-11-08

    14:21

    【记者·记着】周琦:用镜头记录生活,做幕后的平民英雄

      周琦(左1)在一处无名烈士陵内采访园

      生活中的周琦是个阳光的大男孩

      □大众网记者 张鹏 孔祥申见习记者 郭亮

      从2011年1月到现在,5年多的时间记者工作经历;从民生新闻记者、到时政新闻记者,再到深度调查新闻记者,菏泽电视台《关注》栏目的记者周琦经历了三次角色的转变,每一个栏目,采访对象不同,关注的事不同,人生的体验也不同;5年多的时间,周琦拍摄了数百条新闻,认识了很多人,见了很多事,同时也因为采访,人身安全多次受到过威胁,但他始终用同一个标准来要求自己。

      周琦说:“我是一名记者,可以为老百姓做一点事,大家都称记者为‘无冕之王’,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记者更应该是平民英雄,我愿意一直在幕后,做一个平民英雄。但我并没有把这份工作看得很平凡,相反,我认为这更是一种责任,而且任重道远。”

  • 2016-11-08

    14:20

    【记者·记着】摄影记者邓兴宇:做一名有温度的时间摄影师

      邓兴宇为自己拍摄的自拍照

      工作中的邓兴宇

      □大众网记者 张鹏

      一架相机、一个背包、一个人。对于摄影师邓兴宇来说,走在菏泽的大街上,上下班路上的人、拔地而起的建筑物,甚至是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都是邓兴宇镜头下的对象。爱上摄影10年,做摄影记者5年,邓兴宇通过摄影,见证着菏泽近年来的发展与变迁。他说,这5年,也让他懂得了做一个记者容易,做一个好记者的难。“拍一张图片容易,拍出有温度的作品太难了。”

      我的生活就是,不是在拍照就是在去拍照的路上

      1996年,邓兴宇第一次接触相机,那年他才初二。他从家中偷拿了父亲的86块钱,买了人生中的第一台傻瓜相机。叛逆的他,还曾离家出走到青岛去看大海,第一次看到大海,他不是兴奋地跑到海里,而是举起手中的那台相机,“咔嚓”一声,记录下海的声音。

      2005年,邓兴宇如愿以偿被山东轻工业学院摄影专业录取。他说,还记得到学校报道时的第一堂课,专业老师问全班35名学生“你们谁是真正喜欢摄影才报考摄影专业的?”沉默片刻,全班35名同学只有他举起了手。

      2010年,毕业后的第二年,邓兴宇带着父亲给的2000元钱,踏上了菏泽至北京的列车。为了寻找自己的摄影梦,他开始了北漂的生活。邓兴宇清晰地记着,当时他临走前,母亲抱怨父亲给的钱太少,父亲却说“让他出去是挣钱的还是出去花钱的。”那个时候,2000块钱在北京连租房子都不够,为了生活下去,他只能寄宿在朋友的住处,3个人住着不到10平米的小房子,睡着吱吱响的弹簧床。

      两个星期后,邓兴宇被北京一家文化网站聘用为专职摄影师,入职第二天便被派往山东,要求拍摄17个地级市的城市和农村面貌。3个多月的时间,他走遍了17个地级市、60多个农村。像一个背包客一样,邓兴宇穿梭在一个又一个城市之间,每次坐上开往另一个城市的大巴车,那种兴奋、新奇和疲惫无时无刻不充斥着他的每一个神经。“当时的生活就是,不是在拍照就是在去拍照的路上。”

      由于当时正是盛夏,当他完成拍摄再次回到北京,把沉重的背包卸下时,才发现背包后面不知浸了多少汗水,背包上留下的是一层又一层的汗渍。

      拍一张图片容易,拍出一幅有温度的作品还需要更多付出

      201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邓兴宇成为齐鲁晚报?今日菏泽的一名摄影记者。“之前做摄影,追求的是潇洒和自由,可从那个时候起,开始感觉到肩上的责任和担当。”在进入齐鲁晚报之后,每一个大雨天、雷电夜,当大家都窝在家里避雨的时候,他总是第一个拿起相机,迎着疾风骤雨,站在过膝的水中,拍摄雨中的人、雨中的事,“要让读者感受到现场最真实的景象。”

      摄影记者的5年,邓兴宇爬过菏泽最高的楼,走过菏泽最蹩脚的路。“对我来说,记者这一职业是神圣的、智慧的,更是勇敢的。”有一年,菏泽某化工企业发生爆炸,邓兴宇赶到现场时天已经黑了,为了能拍摄到清晰的照片,他将相机放置在地上进行长时间曝光,一名不知身份的人却走过来故意踢踩我的相机,还恐吓说“都在菏泽混,还弄不死你吧”。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邓兴宇没有屈服,“当时,面对这样的恐吓,我感觉自己反而变的更加勇敢了。”当天,他顶着压力,和同事相互鼓劲,顺利完成了那次采访和拍摄。

      2014年,邓兴宇的新闻摄影展在菏泽举行,展出的100余幅作品记录了菏泽的人文、事件,一幅幅照片记载的并不仅仅是表情,更是内心。“快节奏的生活,忙碌匆忙的我们,有时,我们很多人常常忘记停下脚步,看一看身边的风景,回忆过去,听一听自己内心真正的声音。”邓兴宇说。

      但回忆起自己的所有作品,邓兴宇心中总是觉得不满意。菏泽是一座正在飞速发展的城市,人文风景时时刻刻发生着变化,“记者这份职业,让我懂得做一个记者容易,做一个好记者的难,拍一张图片容易,拍出一幅有温度的作品还需要更多付出。”

  • 2016-11-08

    14:19

    【记者·记着】崔澄宇:每个人都应该是生活的主人

      崔澄宇接受大众网记者的专访

      阅读是小刀崔的一大嗜好

      □大众网记者 张鹏

      《论语》有云,三十而立。

      崔澄宇,网名“小刀崔”。今年,崔澄宇35岁了。2002年,他进入媒体行业,在菏泽电视台工作。14年来,他先后签约起点中文网与豆瓣网,成为网络文学领域知名的写手。近年来,又与今日头条、百度等平台合作,专注科技的发展与进步,用文字记录着时代的发展和时代下自己的成长。他说,这是一个属于科技的时代,世界虽然变化很快,但每个人依然可以很诗意地活着,独立思考、捍卫自己的价值和审美观。

      “我的职业就是阅读,她给我美感”

      一饼普洱茶、一把茶刀、一套茶具、一套木质桌椅,崔澄宇将接受采访的地点选在了一处茶社,这是他常来的地方。“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刚刚坐定,崔澄宇一开口便是茶道。聊下去才知道,在他的身上,仅“茶客”这一个标签,很难将他勾勒出来,他还给自己贴上了奶爸、书痴、太极拳爱好者等多重标签。

      “有时候我觉得我的职业就是阅读,因为阅读给我一种美感。”对崔澄宇来说,读书是一种嗜好,只要喜欢一本书,他就会想方设法读到她,甚至做过“偷书贼”。多年来,崔澄宇跑遍了全国大大小小有名气的书店,诚品书店、三联书店、先锋书店……都曾有过他的身影。

      “这里是美术馆附近的三联书店,也是国内第一家24小时全天候营业的书店。书店收留了这个城市里许多无家或不愿回家或不能回家的流浪者,包括我。”这是他笔下一段关于三联书店的文字,从字里行间,足以看出,他对书店的喜爱。

      因为很多原版的书籍只能在诚品书店买到,可台湾自由行还没对菏泽开放,为了到诚品书店淘书,他曾以跟团到台湾旅游的名义到书店淘书。但因为不是自由行,旅游的路线上又没有诚品书店,他只能死乞白赖地求导游,让他去书店买书。

      “都说记者无学,其实记者最应该去阅读,知识体系不够用了,怎么去观察这个城市?”

      好奇心是记者最基本的素养,要带着问号和观察力去生活

      因为喜欢阅读,崔澄宇开始一点点写作,也正是因为读书,崔澄宇保持着独立的人格。2002年,他进入菏泽电视台,成为一名记者。“我一直把写作放在首位。”崔澄宇说,喝茶、听歌、读书、打太极都是他的最爱,但在他的生活里,写作才是排在首位。

      “我只是想提醒大家,不要以为卖力地阅读资讯就是用功学习了,也许,沉湎在信息流中是一种隐形的懒惰,放弃了独立思考,就是一种愚昧。”面对日益纷繁冗杂的信息,崔澄宇在自己的博客中这样写道。

      “人为什么要遵从别人的价值观,记者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捍卫自己的价值观和审美观。”2006年,崔澄宇因为采访结识了“中国民间防艾第一人”高耀洁,“在80岁高龄依然能够奋斗在抗艾一线,那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崔澄宇说,对高耀洁的采访,不仅让他因为一篇《浩然高耀洁》获得了2006年度山东新闻奖广播电视报作品类金奖,也更让他知道,高耀洁3岁多开始识字,4岁后开始背古诗,5岁因为缠小脚走路麻烦,干脆静坐读《论语》、《中庸》、《大学》、《孟子》,从小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是促使她一直走下去的本质原因。

      今年国庆假期,崔澄宇将《论语》再次读了一遍。崔澄宇说,记者就应该这样,每遇到一个采访,你就得不断拷问自己为什么这样,作为一名记者,最核心的就是要保持独立的思想,记者永远要带着问号和观察力去记录生活。

      这是一个属于科技的时代,我比任何人都深情拥抱她

      让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近几年来,崔澄宇开始将之前收藏的大部分书籍“处理了”。“真正的读书不是把书当成摆设,是你读过之后印刻在脑子里的,影响自己一辈子的东西。”处理之后,崔澄宇仅留下一部分他认为对自己影响较深的书籍。

      突然的转变在别人眼里是那么突兀,崔澄宇则认为不然。“科技的发展必然会引起人们阅读方式的变革,从原本的纸质阅读时代,过渡到屏阅读时代。”崔澄宇说,纸质传播已经不适合这个时代的传播,观点才是书的核心,纸只是传播知识的介质和载体,电子屏也一样。

      “作为一名记者,要做的应该是观察时代的发展趋势。我不排斥新的东西,一切能给我带来美感的东西都是我所热爱的。”近年来,通过采访,崔澄宇接触了许多互联网界的大咖,通过对话,他深深感受到这个时代的飞速发展,以及科技给生活所带来的变化。他开始转型写与科技有关的文章:《Kinndie变形记》、《Google的十八岁与这个美丽又糟糕的新世界》……一篇又一篇关于科技发展的文章,表达了崔澄宇对科技世界发展的认识和关切。

      崔澄宇说,十多年的媒体经历,让他收获很多,感受到媒体所带给他源源不断的动力。“做一名记者,每天都会遇到很多有趣的人,记录很多有趣的事,趣味,才是生活的真谛。”

  • 2016-11-08

    16:30

    “编外记者”王永生:能写会拍的“多面手” 14年坚持传达行业心声


    王永生在京沪高速公路临沂南收费站拍摄新闻图片
      大众网记者 王艳彩

      在这个全民记者时代,还有一类人,他们为记者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闻素材,不是记者胜似记者,他们就是通讯员。在2016年记者节到来之际,大众网记者走近“编外记者”——高速公路通讯员王永生,听他讲述长达14年的“编外记者”生涯。

      王永生现在齐鲁交通发展集团临沂分公司综合办公室从事综合文字和新闻宣传工作,同时运营管理“齐鲁交通临沂公司”微信公众号,及时传播交通行业新闻、高速公路动态等。从2000年参加工作以来,已经工作了17个年头,撰写各类信息新闻稿件2000余篇。最早在京沪高速公路鲁苏省界收费站做中队长。2002年,王永生开始负责整个收费站上的文字宣传工作,从那时起,他就和新闻结下了不解之缘。

      谈到如何练就采编本领,和文字打了14年交道的王永生娓娓道来,每一个点点滴滴都历历在目。“我喜欢文字工作,文字材料是一个很好的着力点,通过文字可以对工作有比较深入地思考,在总结工作亮点的同时,也能反映出服务群众的具体举措。”

      “隔行如隔山,公众对公路收费以及收费员的工作存在着很多误解,虽然十几年来我更换了多个工作岗位,但作为一名有着多年收费一线工作的公路人,始终难以忘却收费岗位的艰辛。”王永生告诉大众网记者,收费员工作繁重、枯燥而不为人知的背后,时常让他感觉到有责任、有义务传达他们的心声。

      出于这样的情结,2007年,王永生拍了一组照片,取名《高速公路收费员12000个动作的背后》。为了拍这组照片,王永生当时在鲁苏省界收费站住了两天,一直跟着中队上班。通过镜头捕捉收费员不同的工作场景,身临其境感受收费员这一职业的酸甜苦辣。

      “每过一辆车,收费员都需要完成手礼迎车、输入车型、接卡、刷卡、接钱、点钱、找零、输入江苏车型、刷江苏卡、打印收费票据、拿收费票据、递票据和通行卡、手礼送车等13个动作。”王永生告诉大众网记者,一个收费员一个班次平均要完成620余车次的收费和代发江苏高速公路通行卡的任务。一个班次13个基本动作要重复620次,每一次业务程序还要左转头5次,加上微笑服务、文明用语、路况咨询,纸卡、坏卡、无卡等特殊业务处理,一个班次至少要完成12000多个动作。

      “片子拍出来以后,《现代交通报》、腾讯新闻《中国人的一天》、公路局网站、以及临沂各大媒体纷纷转载。”王永生告诉大众网记者,片子发出来以后,对内部职工来说,更能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和认同,他们感觉受到了关注和理解,不少职工将片子链接分享给家人,让家人们更加理解并支持自己的工作。对社会来说,大家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收费员辛苦的工作,对他们也多了一份理解。

      不少网友纷纷在片子下面留言,“这是我看到的,拍得最好的一组镜头,佩服佩服!你的思路,真的无人能敌”、 “ 写的不错,收费员很辛苦!!照片体现了我们收费工作的全部!继续加油,期待更好的作品” 、“人阳光,路和谐,让一切守法车辆愉快通行,向主线收费站兄弟致敬,你们辛苦了”。

      “通讯员不仅仅只是在办公室里整合一些有新闻价值的材料,还需要和记者一样,走进现场实地采稿。”王永生告诉大众网记者,由于高速公路养护推广应用“四新”技术: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前段时间单位组织应急演练。偶然的机会,他看到高速公路桥上正在施工,长期通讯员工作练就敏锐新闻敏感性的他,赶紧下车与施工人员交流,得知他们是使用了新材料对桥梁进行修复,当时就觉得是个很好的素材,回去后自己赶紧收集文字材料,写出了一则推广新材料的新闻。

      作为一名通讯员,王永生时常为自己能给群众提供有用的信息而感到自豪。他回忆说,印象最深的是2002年,在安全生产月期间,他用一台老式胶卷照相机拍了一张照片,取名“安全在我心中”,然后配上文字稿,用平信寄到了《中国交通报》。后来稿件和照片被刊发了,那是王永生第一次在行业报的最高刊物上发表自己的作品,用他自己的话说“当时心情非常激动”。

      “拍照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构图,我经常在网上看别人拍的照片,研究别人是怎么拍的,用的什么角度,反映的什么主题。”从未学过摄影的王永生,在鲁苏收费站工作期间光照片就拍了上千张。他总结的拍照技巧是,“看得多了,拍得多了,水平也就慢慢提高了。”

      除了撰写文字材料,王永生还需要负责单位活动的跟拍,微信运营、新闻通讯稿件的采写等多项工作。虽然不是记者,但干着记者一样的活,加班也成了“家常菜”。“每天的活动一结束,稿子就必须当天完成,通讯员也要讲究新闻的时效性。”王永生告诉大众网记者。

      “平时和记者打交道多了,对于经常跑一线记者的辛苦也感同身受。”在采访的最后,王永生向大众网记者吐露心声:虽然记者行业很辛苦,但也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自我价值,祝所有的记者节日快乐,写出更精彩、更受关注的新闻作品。

  • 2016-11-08

    16:33

    为拍镜头差点被山火吞没 全媒体通讯员的成长路

    高利东在采访途中

      大众网记者 林鹏

      高利东是平邑县丰阳镇新闻中心的一名新闻报道员,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两年多来,高利东经常深入基层一线采访,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下基层的可喜变化,以敏锐的笔触赞美基层的新气象,虽然辛苦,他却乐此不疲。

      由于身处最基层,直接面对的是普通的群众,是各类事件的第一现场,最有价值的信息就是所谓的“第一手资料”。谈之容易,这些“第一手资料”的获得,却并非轻而易举。

      高利东所在的丰阳镇,总面积91.6平方公里,辖28个行政村、54个自然村,西与济宁市泗水、邹城二县接壤,属于临沂市的最西陲。该镇山林多,防火压力历来很重。有一年深秋,镇里利用县森林消防大队焚烧隔离带的机会,组织了一次森林防火实地演练。高利东初次参加这样的活动,经验不足,在抓拍一个镜头时,一股风突然把火苗吹向了高利东的方向,幸好不远处的一名消防员,及时用风力灭火机压制住了火苗,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虽然回去时弄得烟熏火燎,崭新的鞋也烤得直起皮,但是高利东看到稿件、照片被采用,心里还是充满了无限的喜悦。

      2016年以来,平邑县接连发生各种突发事件,为迅速扭转不利形势,平邑县委、县政府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安全生产攻坚、环保攻坚等行动。丰阳镇是全县重点扶贫镇,省市县各级派出30余名第一书记到18个省级贫困村、库区移民村驻点帮扶,各类对接会、座谈会、现场办公会、观摩活动等层出不穷,工作压力空前加大。由于乡镇各方面都缺人,无力给新闻中心增派人员,高利东自己挑起了这份担子。刚刚参加完这个活动,就接着奔赴了下一个检查现场,成为高利东工作的常态。有时刚回到办公室坐下整理稿件,就接到了再次出发的电话。而他每次出去必背两件仪器,一是照相机,二是摄像机,二者轮番上场,为不同的媒体拍摄原始素材。

      高利东说,基层的工作是繁琐和忙碌的,需要通讯员做一个有心人,在跟活动时找准报道点,列好写作提纲,打好腹稿,回到单位打出来、修改好。同时,要合理规划时间,检查和单位常规会议、活动等有一定套路的,就不要过多浪费时间,保证单位宣传和相关领导的出镜率即可。而一些民生活动、亮点工程等需要大书特书的工作,就要挤出时间反复推敲。

      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两年多时间,高利东先后在各类新闻媒体发表稿件百余篇,圆满完成了单位的对外宣传任务,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认可和表扬。面对工作成绩,高利东说,两年的时间不算长,基层通讯报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中的喜与乐都值得慢慢咀嚼分享,共同努力。

  • 2016-11-08

    16:32

    从退伍老兵到宣传通讯员 不在采访就在采访的路上

    张圣虎在学校采访

      大众网记者 邓梦娇 通讯员 郑敏

      在这个全民记者时代,还有一类人,他们为记者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闻素材,不是记者胜似记者,他们就是通讯员。在2016年记者节到来之际,大众网记者走近“编外记者”—张圣虎,听他讲述自己20多年的通讯员故事。

      大众网记者了解到,张圣虎参军入伍后,成为一名战士报道员,退伍后进入蒙阴县委宣传部从事新闻工作至今。“当你看到他的时候,他在报纸上;你看不到他的时候,他在采访的路上……”20多年的新闻报道生涯,提升的不仅仅是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更重要的是,思想、人格、修养与品味的历练与升华。“因为从事自己热爱的新闻行业,也因此变得更加成熟、果敢和坚毅。”张圣虎说。

      2002年8月,常路镇贫困女生薛莲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政法大学。就在薛莲赴京求学的前一天,张圣虎走近了薛莲。他以心灵对话的方式,真实展露薛莲的心路历程。“我不想用贫苦换取别人的同情,我觉得贫穷并不丢人,贫穷是我的另一笔财富,它让我学会坚强和执着,让我一步一个脚印走向成功。”花季少女对命运的呐喊深深触动了张圣虎,他用饱含深情的细腻笔触将贫困花季少女心中的委屈、坚强与自尊错综复杂的情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2005年,张圣虎又追踪薛莲在中国政法大学的学习生活,写就《薛莲:只要追求就有阳光》一文,贫困女孩跳出山村拥抱崭新人生,如今的薛莲已成为国家公安部禁毒局的一名干部。张圣虎常说,“基层才是生出好新闻的沃土,走基层要带着责任和感情,只有深入基层才能出群众喜闻乐见、深入人心的新闻报道。”

      只要有新闻的地方,不管有多大危险,张圣虎都毅然冲在前面。2011年4月29日,蒙阴与费县交界的井筒峪集体林地突发山火。当天晚上7点多钟,一接到通知,张圣虎就急匆匆往现场赶。当他跟随蒙阴街道抢险队赶往东山起火点时,大火已经随风蔓延,浓烟呛得人直咳嗽,眼睛熏得睁不开。借助手电筒的灯光,手脚并用艰难地爬到了现场。张圣虎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下了一幕幕救火人员奋不顾身的感人瞬间。

      一个个动人心魄的镜头,让张圣虎忘记了身边的危险。风向突变,巨大的火舌从树梢上呼啸着向他扑过来。危急时刻,一名武警消防战士不顾自身危险把他从烈火中拽了出来。紧急撤退中,张圣虎被荆棵绊倒了,是那位消防战士托着他的左臂,才把他拖到了安全的地方。逃离危险之地,张圣虎才发现膝盖撞破了,手上扎满了槐刺,左边衣袖也被扯掉了大半截,衣服也被烧焦了。两天后,他冒着生命危险拍摄的武警消防官兵奋力扑火的照片刊登后,被全国30多家报刊、网站转载。

      “新闻,是一个让人心醉与痴迷的职业,一个品尝过酸涩苦辣方能体味出甘甜的职业。新闻给了我一个多彩的人生。”说起从事新闻工作的过往,平时不爱说话的张圣虎总是滔滔不绝。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才会沉淀多少真情。从业20多年,张圣虎从未放下手中的笔,从未停止创新与超越的脚步,新闻对他而言不仅是职业,更是追求。在他的案头至今仍放着一份特殊的剪报集,这是他发表在《人民日报》及海外版、《经济日报》等报刊的各类报道,厚厚的十几本。20年,对于人的一生只是个间奏,然而它却正值张圣虎生命中最宝贵的青春韶华,最值得纪念的岁月。

      “一个人获得荣誉,就像植物开出了花朵,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成功,而是为了赞美脚下的土地。”张圣虎说。

  • 2016-11-08

    16:31

    从大学老师到通讯员 两千张照片见证"沂蒙蓝"

    临沂大学王金铭

      大众网记者 邓梦娇

      在这个全民记者时代,还有一类人,他们为记者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闻素材,不是记者胜似记者,他们就是通讯员。在2016年记者节到来之际,大众网记者走近“编外记者”——临沂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宣教科主任王金铭,听他讲述自己5年的通讯员故事。

      从1995年参加工作以来,王金铭已经工作了21年。从最早的大学老师再到大学辅导员,2001年工作调整,王金铭进入临沂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宣教科,开启了自己的新闻宣传工作。

      王金铭告诉大众网记者,从事宣传工作以来,更是体验到了干宣传工作的酸甜苦辣,经常伏案一整天,逐字逐句的修改,只为一篇稿子能够更加完美,有的时候还会点灯熬油。

      “有的时候,和记者们在一起交流,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五年的宣传工作,让王金铭结交了一帮的记者朋友。王金铭说,在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中,长期与记者们的交往,耳濡目染,自己从中也慢慢学会了怎么用新闻眼光观察事物,分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了解了一些新闻写作和摄影技巧,促进了工作开展。

      工作之余,王金铭都会针对一些稿件认真研读,看别人是怎样写导语,怎样写正文,不断提高自己新闻稿件写作水平。同时,发挥两只眼(多看)、两只耳(多听)、一双手(多记)、两条腿(多跑)、一张嘴(多问)的作用,时时将自己处于采访的环境之中,事事留心,勤于积累。

      王金铭认为,只有坚持深入一线与采访对象面对面进行交谈,用切身感受才能写出好的稿子。这就好比大厨做菜一样,从买菜、洗菜、切菜,再到最后的烹饪,只有一步步用心了,才能做出一道美味佳肴,这个过程是别人无法体会的。

      “工作中和工作之余,最喜欢的就是摄影。”王金铭说,自己大学期间选修了摄影,毕业后因为各方面原因一度中断了,不过,凭着对摄影的爱好,从2005年涉猎网络论坛,王金铭就再次拿起了相机。他觉得,拍的是感觉,照的是感情。

      大众网记者了解到,从2015年3月16日起,王金铭把源于对临沂空气质量和环境问题的关注,用图片的形式进行展现。每天早上他都会到书法广场、在书圣阁、迎宾门、书法苑等5个固定地点,用手机记录当天的空气质量情况,在网络上晒图并开设了“铭观气象”这个话题,话题吸引了大量粉丝的点赞。“这些‘赞’更多是给临沂越来越多的蓝天白云的。”王金铭说,很高兴通过图片的变化,来看临沂空气质量的改善。

      除了工作,王金铭也把自己对摄影的喜爱,融入到了生活中。2013年8月29日,王金铭的女儿正式开启了初中生活。从女儿入学报到的第一天,王金铭就开始用相机或手机记录下女儿成长经历中每一个有意义的时刻。入学报到、军训、发校服、参加志愿活动、为备考体育中考练习跳远、走进考场前最后复习……3年的时间里,王金铭拍了1万多张这样的照片。“孩子在不知不觉中长大,我想留住女儿的每一个精彩瞬间。”王金铭说。

      做了多年通讯员,王金铭觉得,与时俱进很重要,现在的他,尝试在各种平台,随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用文字、图片、视频发布出去。“市民接收信息的渠道变得多样化,我们也也要寻求最佳传播途径。”王金铭说,作为一名“编外记者”,自己也将利用这些经验,更好地运用到新闻写作中去。

  • 2016-11-08

    16:28

    一个乡镇通讯员的记者节 体制外人员的坚守和“抗争”

    20年的乡镇通讯员经历,杨永涛已成为能写会拍的“多面手”

      大众网记者 韦辉

      打开百度搜索,输入郯城县高峰头、李庄、红花、胜利等乡镇和杨永涛的名字,连篇累牍的新闻链接便会跃然屏上。今年46岁的杨永涛,是一个从事新闻工作20年,执着于乡镇对外宣传的草根文字工作者;一个徘徊在乡镇编外、流离在多个乡镇通讯员岗位间的职业新闻人。

      小小临时工被挑中 从此踏上新闻路

      简单的着装,平实的谈吐,开朗的谈笑间,依然散发着年轻人的朝气活力。初见杨永涛,感觉与46岁的实际年龄有一定的距离,“乡镇通讯员也是青春饭一类,平时领导活动都要跟着录像、拍照、搞服务,动作慢了,形象差了都不行。”虽已近小50岁的年龄,杨永涛尽量把自己打扮的青春点、精神点。

      谈及新闻从业的经历,已做了20年“编外记者”的杨永涛说,“走上这个岗位只是偶然!”当时,镇党委从临时工队伍中挑人担任通讯员一职,一位党委副书记在计生办找到他说:“我看你很适合搞文字,你来党政办干通讯员吧!这差事我也干过,玩好‘笔杆子’有前途!”

      作为一个只有高中文化水平,从来没有研究过新闻写作的门外汉,要想快速胜任这项工作,难度可想而知。“不知该写哪些事,不知该怎么写!每天关在办公室里,抄新闻,剪报纸,稿纸写了扔、扔了写,几乎每天都能捡一纸篓,几乎哪天都要熬到半夜!”

      那时候机关还没有电脑,党委只有一台四通打字机,每一篇稿件都要用方格稿纸抄写工整,寄送到编辑部。为了能让字迹工整点,钢笔字基础很差的杨永涛,一篇稿件往往要抄3-5遍。即便这样,刚从事宣传那一年,他寄出的稿件几乎篇篇石沉大海,鲜有稿件能见诸报端。此时,周围的议论声越来越多:天天闭门造车,怎么能写出稿子来!有一次杨永涛还听到“不行叫他走人算了,小孩太懒了,一篇稿子也不写”的质疑。背负着吃闲饭的冷眼,那些日子,他都有了要逃的冲动。

      “150块钱工资,当时拿着还觉得是别人的施舍,那感觉让人透不过气来!”提起这些往事,杨永涛不胜感慨。

      “小杨,你的许多来稿我都看了,平铺直叙的稿子很难用,你要先学会写好新闻由头。吃新闻这碗饭很不容易,你有时间,我给你指点下!”有一次,到郯城报社送稿的杨永涛被一位姓徐的老编辑叫住了。在这位编辑老师的指导下,他逐渐掌握了新闻的五个W,弄清了什么是消息,什么是通讯。

      有了“高人”指点,加上个人努力,杨永涛的业务能力逐渐提高,投稿的见报率也慢慢频繁起来,他也逐渐从写稿子中找到了成就感。这期间,杨永涛还到电视台接受培训,学会了新闻摄像和采访技巧,另外,他通过自我摸索学会了传统相机的基本使用技法。

      为写一个稿走遍8个村庄 新闻永远在路上

      虽然是最草根的新闻工作人员,杨永涛一样有上大报、上头条的冲动。他说,干新闻就是要挖空心思,把工作最出色的亮点奉献给读者。2014年记者节,杨永涛写的《李庄崛起家电园》稿件被县委宣传部一位部长作为精品进行点评。谈起岗位上曾经的风光,厚厚的镜片掩不住杨永涛眼里闪现的兴奋和自豪。

      对新闻的执着,对社会的责任,让他不断在网络、报纸中推出力作。《十四岁女孩救起一个家》、《他把40万元苗木捐给了西部》、《好人宋保印》、《老区一农民个人开发风景区》、《肖宗阳 用爱唱红残缺的天空》、《女孩8岁撑起家 要饭10年养活妈》,一篇篇文章见报后,杨永涛笔下也涌现出了一个个新闻人物:临沂十大杰出青年沈玉梅、中国好人宋保印、当代愚公刘吉传、民间歌手肖宗阳、郯城好人高启彩。。。。。。他们相继走进人们的视野,成为十里八乡热议的新闻人物。

      看着自己的作品不断见报,杨永涛的干劲也越来越足,采访视角也越来越广。“搞新闻就是得不断下基层,不断积累”2011年以来,杨永涛他走遍乡镇的每个角落,写出了《乡下来了洋企业》、《家电园里的另类族》、《高峰头镇地质景观旅游呼之欲出》、《一夜春风 星镇蝶变》等一大批记录乡镇发展的代表性力作。

      这些作品每一篇都是杨永涛用汗水和真诚的态度采访、写作完成。为了采写好《一夜春风 星镇蝶变》这个选题,杨永涛走遍了8个村庄,来来回回走了四五次,全部行程累计近200里地。付出不一定有回报,但一定会有收获,杨永涛写的这篇文章还被制作成专题纪录片,成为省验收的纪实材料。

      一篇篇文字的见报,也让杨永涛在圈内渐渐小有名气,有人会戏谑的称他是“名(记)妓”,对此杨永涛一笑了之,因为他知道,干新闻必须脚踏实地不能偷懒,稍有松懈,写出的稿子就会像人一样轻飘飘,所以,“新闻永远在路上”。

      20年为他人做“嫁衣” 尴尬的体制外身份

      “有人赞美说记者职业是‘无冕之王’,其实乡镇通讯员就是为别人做‘嫁衣’的!”虽然工作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绩,但最让杨永涛纠结和挣扎的是他尴尬的体制外身份。在20年乡镇通讯员生涯中,和杨永涛一起在办公室工作的同事换了一茬又一茬,“机关单位讲究的是编制和身份,通讯员没有编制,没有转正,只能永远的原地踏步走!”

      20年来,杨永涛也曾挖空心思想摆脱临时工的身份,有一个名正言顺的编制。1997年,他托人买了城市户口,后来又费尽心思办了招工,成为基金会的一名正式工。但好景不长,2000年,一场下岗分流的体制改革,不但让他很快又成了没有编制的临时工,而且成了一名没有土地,没有医保、没有社保的“三无”人员。

      看到身边一拨拨的年轻人走向仕途,而自己却成为单位最后一个没有人愿意给买保险的特聘人员时,这个沦落在基金会身份至今没有编制的“乡镇通讯员”只剩感慨!

      “乡镇通讯员是这个时代的弃儿!外出的外出、改行的改行,能够撑到现在的老通讯员就那么几个人了,年轻人很少愿意在这个没有前途的岗位上坚守!”没有编制、没有转正、更别说提拔调动,甚至待遇标准都是根据时任领导重视程度而定。

      这些残酷的现实让曾经豪情满怀的杨永涛几度挣扎和“抗争”。2005年,他放弃了单位460元每月的工资,回家开起了浴池;2008年,一年多不兑现新闻奖励,550元工资熬不下去的杨永涛也尝试过学电焊、包工地,“舟山、扬州、烟台、南京、蚌埠都干过,有一次实在没出路,俺一个人坐着火车就去了威海,为了学会二氧化碳保护焊给人家白干了10几天!”

      不过,杨永涛的每一次“抗争”最终都没有禁得住同行的劝说,很快就被另一个乡镇抛来的橄榄枝吸引了回来,“怎么跳也跳不出新闻这个圈子,这也许就是宿命!”

      也许是为了生活、也许是为了理想,也许是为了和命运抗争,最近的10多年来,杨永涛不断在新的岗位上游走,成为乡镇间“调动”频繁的过客。在尝遍了电焊工、安全员、现场经理、个体老板等诸多角色后,杨永涛终于向现实低下了头,“现在想跳也不敢跳了!年龄大了,干通讯员也有点老了!再三心二意没有人愿意要你!”

      “干了20年体制外通讯员,你打算继续在这个岗位上干下去吗?”看着这位眼中写满经历和沧桑的老新闻工作者,大众网记者问出了这个本不该问的话题。

      “40不惑,我们乡镇通讯员只能不断努力,莫问前途!”初冬的风有些寒,杨永涛拽了拽单薄的衣袖,脸上挤出了一丝牵强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