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小时“慢直播”

  • 2016-07-11

    16:31

    高秉涵一家结束“寻根之旅”离济返台 期待再相会

      

      临行前,几个小孙女不停地说着“以后会再回来”,每个人脸上都是满满的笑容。

      

      早上7时许,高老一家抵达济南遥墙机场,准备乘机返回台湾。

      

      高老招呼家人拿好行李和证件,随后跟记者挥手道别。

      时间:7月11日

      地点:济南遥墙机场

      特派记者:樊思思

      “再见!再见!下次还会再来!”“期待再相会!”7月11日早上,“台湾老兵”高秉涵及家人结束为期一周的寻根之旅,从济南遥墙机场乘机返台。进入海关柜台前,高老几次转身,挥手告别。几个小孙女也一起招手,共同期待下一次的相见。

      天刚蒙蒙亮,高老已经招呼家人起床了。他们要乘坐的是今早8点25分起飞的航班,人多行李多,再加上带着几个孩子,高老计划着最迟6点就得出门。与一周前一家人抵达济南时的风雨交加相比,今天的天气显得格外平和。一路向东,天空白里透蓝,初升的太阳泛着金红色,为清晨微凉的空气染上暖意。7时许,高老一家人抵达遥墙机场,汽车稳稳地停在航站楼港澳台出发门口,几个孩子率先跳下车,懂事地帮助大人搬运行李。两个年龄较小的孙女拖着自己的行李箱,欢快地跑到记者身边聊天说笑,看起来精神劲儿十足。

      “这次带孩子们回来,既是一次寻根之旅,也算是一次文化之旅。”高老健步走来,与记者握手道别。他说,这次就是想让儿孙们到山东老家走一走,看一看,让他们知道我们有着共同的中华文化,大家都是一家人。一周以来,高老先后带家人回菏泽老家省亲,怀念年幼时住过的老屋,到父母坟前扫墓祭拜;陪孙女们到曲阜游览“三孔”,讲述跟孔子有关的小故事,把孩子们从课本上学到的儒家文化变成看得见的历史;登泰山观云海,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到济南长清的公墓探望高老亲手抱回来的台湾老兵的骨灰,让孙女们记住爷爷的感恩与情义,也记住回家的真正意义……“我想,这就是最好的文化教育,也是最美的教育。”高老说,今年是几个小孙女第一次到大陆,希望以后每年的寒暑假,都能带着她们回来看看。

      “两岸一家亲,期待再相会!”高老的夫人一边招呼女儿和孙女们拿好行李,一边微笑着冲记者挥手道别。

      “期待再相会!”“再见啦!再见啦!”几个小孙女略显羞涩地挥着手,仿佛有很多话想说,千言万语,都化作一句“我们还会再来”。

      “一定会再回来的!”高老再次紧紧握了握记者的双手,随后带着家人向海关柜台走去。行了三五步,他停下脚步转身,隔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跟记者挥手道别,也跟亲爱的山东老家说一声再见。

  • 2016-07-10

    00:40

    视频:高秉涵带家人祭拜老兵 生是游子死后一定要回家

    视频:高秉涵带家人祭拜老兵精彩片花

    高秉涵带家人祭拜老兵骨灰

      时间:7月9日

      地点:济南长清

      特派记者:樊思思 亓翔 刘琛  

      “以后回来再来看你们,以后回来再来看你们……”7月9日上午,济南长清万德镇慈航园墓地,81岁高龄的高秉涵紧紧抱住两位老兵的骨灰盒,嘴里反复念叨着这句话,将脸颊在骨灰盒上贴了又贴。他的身后,是默然肃立的妻子和几个小孙女,此次回到山东老家,高老专程带着家人来济南祭拜老兵遗骨,希望孩子们能够懂得感恩和付出,懂得回家的意义所在。

      上午9时许,高老带着家人来到慈航园,一下车,他便快步向安置老兵骨灰的泰灵塔方向走去。自1991年开始义务寻亲以来,高老已先后将100多位台湾老兵的骨灰带回了他们在大陆的老家。如今安置在慈航园墓地的两位老兵,一位是济南籍老兵张云峰,另一位是安徽泾县的老兵张心龙,是高老于去年8月和今年4月,分两次从台湾把他们的骨灰带回来的。“今天过来,就是想看看我的老哥。他们虽然已经是骨灰了,但一直活在我心里,今天看见我来了他们也会高兴的。”高老认真地说。

      海峡浅浅,明月弯弯。一封家书,一生想念……走进安置骨灰的泰灵塔,低缓的音乐增添了几分肃穆。由墓园的礼兵引路,高老缓步上楼,穿过几排高高的木架,他在房间尽头的一排骨灰架前停住脚步,这里便是存放着两位台湾老兵骨灰的地方。“老哥哥,老弟又来看你了。”高老动情地呼唤着,随后缓缓将骨灰盒移出来,“老哥,我现在把你请出去,带我的家人一起祭拜祭拜。”他轻声念叨着,仿佛在跟两位已故的老兵聊天。对于年过八旬、身材瘦削的高老来说,要托起近20斤重的骨灰盒实在有些吃力,但他谢绝了打算帮忙的工作人员,“让我自己抱着老哥哥吧。”

      回到一楼大堂,高老小心翼翼地将骨灰盒摆在纪念台上,招呼几个小孙女站成一排,低声交代着要好好祭拜两位已经故去的老爷爷。鞠躬,上香,高老表情严肃,眼中却始终含着隐约的泪光。“你们牵着我的手到了台湾,我抱着你们的骨灰回来,回家来了。”高老回忆说,13岁那年离家后,他一路流落到江南地区,不知道要去哪里,眼看就要活不下去,是当时在部队当兵的张云峰大哥牵着他的手,把他带到了台湾。“他生前曾说过,以后如果有机会,一定要把他们的骨灰带回大陆。所以我一定要实现承诺,抱着骨灰回来。”高老说,今天带着孙女们来看望两位老兵,是想让孩子们知道,爷爷是有情有义的人,希望孩子们也要懂得付出,懂得感恩。

      “我活着的时候做游子,死后一定不要再做游魂。”讲到这里,高老情绪有些激动,在同去台湾的那一批老兵中,高老的年纪最小,这些年来,已经不止一次有老兵这样叮嘱他,希望死后能回到大陆。“台湾老兵们说的回家,就是回大陆”,高老强调,对这些老兵来说,回到大陆,就算是到家了。如今,高老在台湾的家中还存放着等待认领的老兵骨灰,这次回山东老家之前,他特意叫外孙女一绫抱了抱骨灰盒。“知道爷爷是要送他们回家,这是善良的事,所以我不会觉得害怕,也支持爷爷这样做。”一绫说。

      “生死是自然现象,就像树叶黄了,来年又会有绿芽冒出来。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就是这样生生不息。”对于生死,高老看得十分淡然。他认为,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付出多少。这样即使有一天离开这个世界,只要帮助过别人,为社会做出过贡献,就永远活在人们心里。

      “两位老哥哥,下次我回来,一定再到这里来看你们!”临别前,高老再次面向老兵的骨灰盒,深深地鞠了三个躬。

  • 2016-07-08

    22:47

    视频:高秉涵带孙女登泰山 希望她们记住祖国大好河山

     

    视频:高秉涵带孙女登泰山

    高秉涵和他的孙女们游览泰山。(亓翔 摄)

    高秉涵和家人在泰山南天门前合影留念。(亓翔 摄)

    高秉涵行走在泰山天街。(亓翔 摄)

      时间:7月8日

      地点:泰安泰山

      特派记者:樊思思 亓翔  刘琛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历代尊泰山为“五岳之尊”,到如今仍是名满天下。近70年来,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台湾老兵”高秉涵也从未忘记这座山,不仅因为泰山的盛名,更因为提到泰山,便想到了他的山东老家。7月8日,高秉涵带着女儿和孙女们同游泰山,希望孩子们亲身感受大好河山的壮丽,也永远记住故乡的地大物博、美不胜收。

      泰山巍然屹立于齐鲁大地,孔子曾在这一带留下诸多活动痕迹,历代文人墨客更是纷纭而至,登山吟咏。天公作美,8日早晨的天空分外晴朗。清晨6点半,高老便已收拾妥当,催促着家人一起出门吃早餐。“去晚了人就多起来了,要上山就得趁早。”高老笑眯眯地向记者传授心得。吃罢早餐,一家人来到泰山脚下,山就在眼前,漫山蓊郁,点缀着陡峭的岩峰和嶙嶙的怪石,衬在碧蓝的天幕上,让人神清气爽。几个小孙女兴奋起来,叽叽喳喳地讨论着,早起的困倦也仿佛一扫而空。

      走盘山路,坐缆车,没多久便已远远望见了南天门。跟山下相比,这里的气温明显低了一些,几个孙女已经乐得直喊“好凉爽啊”,高老的女儿干脆形容“好像夏天里的电冰箱一样凉爽”。高老考虑得很周到,孙女们年龄还小,体力也跟不上,今天第一次来泰山,要尽量保存体力多看看山上的美景。等孩子们长大一点,希望她们能自己回来,再好好地走一走,看一看。“爷爷讲过的五岳,有谁知道是哪些?”在南天门前,高老特意叫住几个小孙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他一字一字地念叨着,随即动情地向眼前一指,“你们在书本上读到过多少次的泰山,就在这里,就是我们中国的啊!”

      “快看,好多云!”行不多远,两个年龄较小的孙女叫起来。大家往栏杆外望去,只见大片的云雾滚滚朝眼前涌来,先是轻薄的雾气,随后是成团的云朵,人就如同行走在半空中一般。不知是哪个小家伙轻声念叨了一句,“好像有仙人会飞出来”,恰如其分。看见家人开心的样子,高老也眯着眼笑了起来。

      “提前一个多月就订好了机票,孙女一放假,就抓紧时间带她们来了。”在西神门前长长的台阶下,高老向记者道出了此次泰山之行的初衷。这几年,随着孙女们渐渐懂事,他愈发感到带孩子们回山东老家一趟的必要性。除了回菏泽老家省亲、扫墓,从前天的水浒城,昨天的曲阜三孔,再到今天的泰山,高老选择的都是山东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和景色,更是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和瑰宝。“不管是她们课本上学到的,还是我们在这里看到的,都是中华文化,本来就是一家,分不开的。”高老关切地望了望在远处玩耍的孙女们,或许她们现在还不明白,但只要她们记住这些人、这些景、这些故事,将来总会懂得爷爷的良苦用心。

      而实际上,孙女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支持着爷爷。对于高老每年都要回山东,甚至一年要跑两三趟,几个小孙女曾经觉得奇怪,不太能理解这其中的缘由。高老有一次跟她们解释说,因为爷爷的妈妈在山东啊,那里有妈妈的坟墓,那里是爷爷的家。“当时,我那个最小的孙女佑菏说,‘原来那里有爷爷的妈妈啊,那我懂了,如果我的妈妈在哪一个地方,我是天天都想要去的。’”说到这里,高老的眼角有些湿润,脸上是满满的欣慰的笑容。

  • 2016-07-07

    22:48

    视频:高秉涵携家人游三孔 近距离感受儒家文化

      时间:7月7日

      地点:曲阜三孔

      特派记者:樊思思 亓翔 刘琛

    视频:高秉涵携家人游三孔

    高老特意带家人游览孔庙、孔府、孔林,近距离感受儒家文化。

    一进孔庙大门,高老便把几个小孙女拉到身边,给她们讲起了孔子和孔庙的来历。

    游览途中,高老给小孙女讲起跟孔子有关的小故事。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7月7日,济宁曲阜的孔庙门前,高秉涵给孙女们讲起了流传千年的孔子文化。检票口工作人员熟练地为高老一家人验票、通过,在检票员眼中,这家人或许只是远道而来的观光客人;但在高老心里,他并不只是远方来的朋友,而是带孩子们回家。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曲阜与孔子的名字、与儒家文化紧密相连。作为中华孔子圣道会荣誉会长,近年来,高老几乎每年都会来曲阜参加祭孔大典,看一看孔庙、孔府和孔林。今天的“三孔”之游,是高老特意为家人准备的项目,想让孙女们亲眼看到孔子故里,亲身感受儒家文化发源地的氛围。

      “你们平时在课本上读到的孔子,指的就是在这里啦。爷爷跟你们讲过,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先师,就是说他是最高的圣人……”一进孔庙大门,高老就把几个小孙女拉到身边,给她们讲起了孔子和孔庙的来历。高老告诉孙女们,他生长在山东,从小受到孔文化的影响,到了儿女、孙女这两代人,这种文化的传承也应当继续下去,一家人都是孔子文化的后人。

      “遇见门槛要跨过去,不能用脚踩,这个有讲究的。”一路边走边看,遇到大殿外高高的门槛时,高老的夫人都会认真叮嘱几个小孙女。与孙女们不同,高老夫人十几年前曾经来过曲阜孔庙,现在还对其中的一些建筑有印象。年龄较大的外孙女一绫对大成殿比较感兴趣,殿内高大的圣贤塑像、前来参拜的熙熙攘攘的人群,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告诉记者,台南也有孔庙,她和妹妹小时候都跟家人去过,不过跟今天看到的比起来,那座孔庙要小很多。

      游览途中,高老给孙女们讲起了跟孔子有关的小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记载的是孔子和弟子路过泰山时,遇到一名妇女在亲人的坟墓旁哭泣,原来当地虎患严重,她的亲人都被老虎咬死了。孔子他们询问妇女为何不离开这里,妇女回答因为这里没有残酷的暴政。讲到此处,外孙女一绫张口接道“苛政猛于虎”,“对对,就是这个故事,你们看姐姐都知道哦。”高老显得很高兴。一绫告诉记者,她是在国文课上学到这则故事的,小时候,爷爷奶奶还教过她三字经、弟子规等等,“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隔太久了,现在记不太清了。”一绫背了几句,随后有些不好意思地笑起来。

      “我有很多理想啊,但最想做的还是帮助别人,所以要先让自己变得有能力,这样才能帮助更多的人。”在一绫的心中,做慈善事业、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是她从很久以前就有的想法。特别随着自己不断长大,接触到更多的信息,也明白了并不是所有人的生活都像自己这样顺利,这世界上还有很多人生活得十分艰难。对于爷爷平日里做的慈善事业,包括这次向菏泽老家的聋哑学校捐献5万美元善款,一绫打心眼儿里支持,“爷爷的小孩都能照顾自己,不需要他把钱留下来,那就把这些钱拿去帮助其他人吧。”简单的一句话,却让记者对这个刚念高中的女孩深深敬佩起来。

  • 2016-07-06

    20:23

    视频:高秉涵带孙女现场感受中华武术 好汉城里讲水浒

      

      视频:高秉涵带孙女参观郓城水浒好汉城

      

      高秉涵和他的夫人品尝“水浒酒”。(亓翔 摄)

      

      高秉涵和他的孙女们在水浒好汉城品尝“仁”肉包。(亓翔 摄)

      

      高秉涵一家与宋江武校的学生合影留念。(亓翔 摄)

      

      高秉涵在看完宋江武校的演出后,对孩子们说:“爷爷还会再来看你们的。”(亓翔 摄)

      时间:7月6日 

      地点:菏泽郓城县

      特派记者 樊思思 

      “我会再来看你们的,爷爷会再来看你们的!”7月6日,在菏泽郓城县的水浒好汉城,高秉涵深情拥抱一大群刚表演完十八般武艺的“小武术家”,大声向孩子们许下诺言。

      带着儿孙们回菏泽老家听一听水浒人物故事,看一看博大的中华武术文化,这并非高老心血来潮,而是这次回来之前就有的想法。几天前,高老曾在闲谈中提到,几个小孙女知道水浒传,也挺感兴趣,“我就跟她们讲,水浒传就在咱们山东老家呀。趁这次回来,就带孩子们来亲眼看一看。”

      郓城酒楼、孙二娘客栈、明清戏楼、传统四合院……进了水浒城,沿着仿古的街道一路走下去,各种古色古香的建筑令高老的几个小孙女兴奋不已。远远望见一座戏楼,戏台左右两侧的门帘上分别写着“出将”、“入相”的大字,高老的夫人招呼几个小孙女一起来看:“看见奶奶指的那个字了吗,出将入相,表演戏剧的时候,演员从这一边登台,从另一边退场,很有讲究的哦。”一转眼,年纪最小的佑菏便拉着姑姑爬上二楼戏台,开心地冲大家挥手。高老的女儿也兴致颇高,“我以前在京剧学院看过”,她边说边模仿起了京剧演员登场时的步子,姿势有模有样。

      来到一座上书“孙二娘客栈”几个大字的木楼前,还没进门就闻到阵阵食物香味,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屉屉刚出笼的包子。据工作人员介绍,这叫仁肉包子,是用核桃仁、杏仁等果仁和肉一起做馅的。几个小孙女跟着爷爷一起尝了包子,随后兴致勃勃地四处观察起来。进到店内,一架镂空雕花的木制婚床呈现在眼前,佑菏走过去轻轻抚摸床架上的花纹,又蹲下去研究床边的说明文字。“我小时候也有这样的床哦,”高老夫人慈爱地拉过小孙女,边走边打开了话匣子,他们那一代人结婚的时候,嫁妆里都少不了几床新被子、印着喜庆图案的脸盆等物品,印着吉祥图案的新被面尤其好看。新婚之夜还要点上喜烛,“就是那种很粗的红蜡烛,洞房花烛夜的意思嘛。”她笑眯眯地回忆说。

      各种仿古建筑和其中的文化内涵引人入胜,不过,最吸引高老一家的当属最后的武术表演。几十名演员都是武术学校的学生,有精彩热闹的十八般武艺,还有实打实的硬气功表演,别看这些“小武术家”年龄不大,却将中华武术表现得淋漓尽致。高老一家全神贯注地观看着,看到精彩处,忍不住激动地鼓掌加油。演出结束后,高老快步上台,慈爱地拥抱“小武术家”们,“爷爷会再来看你们的!”他欣慰地说,看见这些孩子的表演,就看到了中华武术继续传承的希望。

  • 2016-07-06

    14:49

  • 2016-07-06

    13:14

  • 2016-07-06

    13:05

  • 2016-07-06

    12:49

    高秉涵在母校菏泽一中演讲:我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7月5日下午,高秉涵回到母校菏泽一中演讲。

      高老深情地说,菏泽一中永远是他的母校,这次带家人回到菏泽,也是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教育方式,让孩子们认祖归宗。

      时间:7月5日 

      地点:菏泽一中

      特派记者 樊思思 

      “各位老师,各位乡亲,今天我又回母校来了!”7月5日下午,高秉涵来到母校菏泽一中做演讲,跟大家分享自己离开家乡后的生活经历和感悟。高老深情地说,一中永远是他的母校,这次带家人回到菏泽,也是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教育方式,让孩子们认祖归宗。

      “要快一点吃完午饭,下午还要回一中去。”7月5日中午,午饭前,高老就已念叨起来,13岁那年,他是怀揣着菏泽县立简易师范初中部(即现在的菏泽一中)发放的新生录取通知书离开家乡的。尽管没来得及到一中念一天书,但高老说,母校就是母亲,无论孩子有没有吃到奶水,母亲的生育之恩都是无法报答的。

      下午2点半,高老来到菏泽一中,近两天的奔波似乎并未产生太大影响,高老看上去仍然精神很足。他健步走进报告厅,场内立刻响起一片掌声,“高老来了!”“高爷爷来了!”高老微笑着冲大家挥手,走到座位上坐定,他清了清嗓子说,“各位老师,各位乡亲,今天我又回母校来了。”

      “我已经流浪太久了,现在回到母校,我心里面觉得是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高老动情地说,他离开家乡的时候年纪还小,对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有很深的依恋,如今每一次回到家乡,都感触良多,真不知道从何说起。就在今天来做演讲之前,曾有记者询问是否能看看他演讲的草稿,高老回答说,回母校演讲,就是回家演讲,回家说话,不需要打草稿。

      演讲中,高老就像自家最亲爱的爷爷,用一个个小故事,将他对家乡和母校的感情以及这些年的生活经历娓娓道来。“教育很重要,孩子没上学的时候都是听爸爸妈妈的话,上学之后就觉得老师的话最重要了。”他讲到台湾的教育,台湾学生的现状,并现场回答了几位学校老师的相关提问。谈到自己的家人时,高老说,眼下2个外孙女已经上了高中,2个小孙女也在念小学五六年级,“我现在身体还很健康,可毕竟已经八十多岁了,万一哪天踩空台阶摔一跤,再想回来可就难了。”高老笑起来,随即很认真地说,他就是想趁现在还走得动,亲自带孙女们回到菏泽老家来看一看,让她们认祖归宗。讲到这里,报告厅内再次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今天的演讲现场还有一位特殊的观众,她叫蒋奎丽,曾经是菏泽一中的学生,如今则是这所学校的一名化学老师。20余年前,高老在母校菏泽一中设立了高秉涵奖学金,1997年,还在念初中的蒋奎丽正是靠着这笔奖学金资助顺利完成了学业。多年来,她一直希望有机会当面向高老致谢,今天就站在最想感谢的人对面,已经年过三十的蒋奎丽像个孩子一般,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激动得说不出话来。高老慈爱地望着奎丽,走上前去张开双臂,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

      “一中是我的母校,永远是我的母校。”演讲最后,高老郑重起身,深深地鞠了一躬。目送高老瘦削的背影离去,记者发现,报告厅内不少老师的眼中都闪烁着泪花。

  • 2016-07-05

    20:40

    “台湾老兵”菏泽寻根是文化自信的真切诠释

      大众网评论员 王封

      此心安处是吾乡。7月4日,81岁的“台湾老兵”高秉涵首次携家人回到菏泽老家高孙庄村祭祖,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在启程之前,高老特意致电大众网记者说,这次返乡带着孙辈的初衷,就是让从小在台湾长大的孩子们认祖归宗、正本清源,让孩子们了解故乡、热爱祖国。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著名媒体人柴静曾经眼含热泪对高秉涵做过一次访谈节目《归去来兮》,给人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母亲当年时常哼唱的摇篮曲:“冷风兮兮,冷雨凄凄,流浪的人儿需寒衣。”高秉涵终生难忘:“我需要寒衣,冷雨、冷风中,我需要温暖,需要妈妈。”可以想见,13岁离开家乡,多少个夜晚,高秉涵梦里依稀慈母泪,思乡断肠人在天涯。

      其实,叶落归根,回家对于高秉涵而言,已经不单纯是个人的情感与家事,同时也凝聚和承载着无数经历坎坷的“台湾老兵”绵绵无期的乡愁。高秉涵从1991年开始义务寻亲,20多年来已将100多位“台湾老兵”的骨灰罐带回了大陆老家,帮助他们完成遗愿。无私与忠义的他,成为海峡两岸骨血相连的亲历者、见证者和使者,也因此获评“2012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为何那么多的“台湾老兵”,尽管大陆的亲人不在了,依然毅然决然地选择了魂归故里?对此,高秉涵深有感触:家和国,就是一个人的窝。故乡,永远是心灵的皈依之地。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传唱了千余年的唐诗,沉淀出中国人血脉深处难以割舍的家国情怀。这是一种文化认同,更是一种文化自信。

      高秉涵此番携家人回菏泽寻根祭祖,直接体认了良好家风的重要性。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资料显示,高秉涵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和革命世家,外祖父是清末 最后一批公费生留学生,在日本追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是资深的国民党元老派。他的父母在菏泽农村创办新式小学,发展乡村教育。母慈子孝,从高秉涵至今记得母亲当年吟唱的摇篮曲可见一斑。伫立父母墓前,高秉涵与晚辈一起重温了孩提时代的母爱与温暖,优秀的家风激励着每一个人成长 。

      高秉涵此番携家人回菏泽寻根祭祖,让从小在台湾长大的孩子们体悟到了何谓“看得见的乡愁”。这种“看得见的乡愁”,不再是传说中的邮票和船票,而真的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和“一湾浅浅的海峡”;这种“看得见的乡愁”可能没有青山绿水,可能有些贫穷落后,但直观真切,让人刻骨铭心,这是高家后人的“根”之所在,“魂”之所系。他给孙女取名叫高佑菏,寓意天佑菏泽,以此纪念故乡。在高孙庄村有一条“春生路”,是用高秉涵的乳名命名。这条路虽然不宽阔气派,但是值得高家后人骄傲的金光大道。不论再过多少年,在台湾成长起来的这些孩子,都将永远记得她们的血脉之源在大陆的那头,一个叫菏泽的地方。

      高秉涵此番携家人回菏泽寻根祭祖,体现了对祖国的热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老兵不死,只会慢慢凋零。游子们走得再远,也记得回家的路。“台湾老兵”的乡愁,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家国情怀,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也是鼓舞我们不懈奋斗、锐意进取的精神力量。

  • 2016-07-05

    16:35

    高秉涵把33万积蓄捐给家乡聋哑学校 希望孙女们懂得感恩

    高老带着孙女观看特教中心的盲哑学生亲手制作的木雕手工艺品。

    在菏泽市特教中心的教室里,高老抬头望着墙上的一行大字,“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在银行,高老拿着定期存单取款,然后汇到了菏泽市慈善总会的账户。

    这个盘子是该校聋哑学生根据高老画像创作的作品。

      时间:7月5日

      地点:菏泽市牡丹区

      特派记者 樊思思 亓翔 刘琛

      7月5日是高秉涵一家抵达菏泽的第二天。

      一大早,高秉涵陪着老伴儿、女儿和孙女们下楼,“孩子们想去牡丹园看看,回到菏泽了嘛。”高老笑着告诉大众网记者。等目送孩子们乘车离开,高老转身快步回房,整理存折、台胞证等资料,打电话咨询附近的银行……今天,他还有重要的事情要办。

      “上午就不陪孩子们了,我要去银行汇一笔款。”打听好了附近一家中国银行的位置,高老立刻动身出门。原来,今年4月回菏泽时,高老便敲定向菏泽市慈善总会捐赠5万美金,主要用于菏泽市特教中心(聋哑学校)购置教学设施和盲哑学生急难救助。“这次回来把钱汇过去,我也就放心了。”高老说。

      上午9点,高老来到中国银行菏泽市中支行。取号,排队,银行工作人员告知高老前面还有3位客人,需要稍等一会儿。“不急,不急”,高老礼貌地向工作人员致谢,随即在一旁的长椅上坐下来,掏出3张银行定期存单,轻轻抚平后捏在手里,“这些是我在菏泽的财产。”大众网记者注意到,3张存单分别是5万元、6万元、7万元的定期存款。高老告诉大众网记者,大约十年前,他在菏泽老家买下一间小门面房用于出租,这些年收到的租金全部存了起来,一直计划着捐给家乡需要帮助的人。“我从一开始就打定主意,在这里赚到的钱绝不带走,每一分钱都要用于家乡。”高老说,将来他会把这间门面房交给子女维持下去,是留下一点牵绊,也是继续为做慈善创造一点收入。

      在辗转两家银行网点,高秉涵终于办完了取款、汇款的全部手续。除了上述3张定期存单外,加上其他户头上的钱,共计33万零75元(按照今日汇率折合5万美金),分文不差汇到了菏泽市慈善总会的账户。“办好了,安心了。”高老最后确认了一遍汇款单据上的数字,站起身来,长长吁出一口气。

      汇完款已临近中午,高老把外出归来的老伴儿和孩子都叫到菏泽市特教中心,在学校里走一走,看看那些盲哑孩子亲手制作的各种手工艺品。

      “我带孙女们来聋哑学校,是想让他们看到爷爷是个有情有义的人,希望他们也能懂得感恩,懂得爱这个社会。以后不管升学还是工作,希望她们不要只想着哪一样事情最赚钱,而要多想想哪一样对社会有益,能帮到别人。”高老说,13岁那年他徒步跋涉3000多公里,到台湾后历尽艰难困苦,有很多人问过他是怎么克服这么多坎坷的,“我永远会回答那两个字:感恩。”

  • 2016-07-04

    18:25

    高秉涵与家人祭祖 坟前叮嘱孙女牢记“根”在菏泽

      

      7月4日,高秉涵与家人回到菏泽老家祭祖扫墓。

      

      在高孙庄,为感谢高秉涵捐款为当地修路,有一条以他的小名“春生”命名的路。

      时间:7月4日

      地点:菏泽市牡丹区

      特派记者 樊思思

      “爸爸妈妈,我今天把妻子、女儿、孙女、外孙女都带来了,来看您老人家!”7月4日,在菏泽老家高孙庄,站在父母的坟前,高秉涵反复叮嘱孙女们,要永远记住这里是自己的“根”。

      “我13岁离家,56岁才第一次回来,”从老屋出来,走在去往父母坟墓的路上,高秉涵告诉记者,1991年,他终于有机会回到故乡,走到村口碰到一位老人问他找谁。“当时我心念一动,就说我找高春生,春生是我的小名。”对面的老人一愣,随即答道,高春生几十年前已经死在外地了。“我就是春生啊!”高秉涵这才认出对方是自己小时候的伙伴,一别四十余年,彼此已经快认不出来了。

      “我给孙女取名叫高佑菏,天佑菏泽的意思。”高老指着这次带来的最小的孙女说,佑菏今年10岁,跟爷爷感情很好,一路上常拉着爷爷的手问东问西。高老笑着说,佑菏刚出生那会儿,办理姓名登记的工作人员打不出“菏”字,输入系统里面没有这个字。高老去跟工作人员解释,又专门翻查了字典,终于为佑菏登记好了名字。“一定要用这个字,就是为了纪念菏泽,纪念故乡。”

      穿过玉米地、果林,沿着一排杨树林走不多远,就到了高老的父母的合葬坟前。高老将妻子、女儿和孙女们拉到身边,随后自己面对墓碑,笔直地站好,大声说:“爸爸妈妈,今天我把妻子、女儿、外孙女和孙女都带来了,来看您老人家。我带孩子们来,是要让她们知道,爷爷的家、爷爷出生的地方,爷爷生命的源头就在这里。我虽然13岁就去台湾了,但我的老家永远在菏泽。”高老回头望了望孙女们,继续说:“你们生在台湾,但永远要记住,你们的根在这里。爸爸妈妈,你们两位老人安息吧,你们的儿孙后代都会以这里为根,他们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根!”

  • 2016-07-04

    13:54

    高秉涵祖孙三代回乡省亲 老屋里哼唱摇篮曲忆母亲

       

      高老一家人走在老家的乡间小道上。

      

      在菏泽老家,高秉涵站在小时候住过的西屋里,轻声哼唱起母亲唱过的寒衣曲。

      

      在老屋的堂屋里吃西瓜,高老跟孙女们说,爷爷小时候在家吃过的西瓜就是这么甜。

      

      7月4日一早,高老一家从菏泽牡丹区出发,来到几十里外的老家,菏泽市高新区吕陵镇李庄行政村高孙庄。亓翔 摄

      时间:7月4日

      地点:菏泽市牡丹区

      特派记者 樊思思

      7月3日晚上,81岁的“台湾老兵”高秉涵带着家人连夜赶到菏泽老家,顾不上休息,今天一大早便正式开启了寻根之旅。

      早上8点半,高老一家从菏泽牡丹区出发,前往几十里外的老家,菏泽市高新区吕陵镇李庄行政村高孙庄。记者驾车跟随,一路向西,穿过闹市区,道路渐渐狭窄起来,道旁的绿色却是愈发浓郁。近年来,虽然高秉涵几乎每年都要回老家看看,此刻他的脸上,仍挂着难掩的激动。

      9时许,车子在进入高孙庄的路口停稳,高老快步下车,带着一家人直奔老屋。“这是堂屋,家里老人住的地方,我小时候住在西屋,东屋是厨房。”高老站在院子当中,为女儿和孙女们讲解着。物是人非,当年的老屋几经修葺翻新,如今是高老本家的一个兄弟,77岁的高秉魁一家住着。小院被打理地井井有条,几株番茄、豌豆、黄瓜、长得正旺,一小群鸡鸭摇摇摆摆,4个孙辈的女孩很感兴趣,叽叽喳喳问个不停。高秉魁一家人准备了西瓜、甜杏招待亲人,两家人拉着手,互相介绍着孙辈的孩子们,平日里安静的小院此刻热闹极了。

      趁孙女们在院子里玩耍的功夫,高老独自走进小时候住的西屋,环视屋顶和墙壁,神色凝重起来。“小时候,母亲总是哼唱一首寒衣曲,那就是我的摇篮曲。”高老后来知道,那是母亲惦记离家的姐姐,而他自己13岁离家后,再也没能见到母亲,这也成为高老终生的遗憾。

      “寒风习习,冷雨凄凄,鸟雀无声人寂寂。织成软布,斟酌剪寒衣。母亲心里,母亲心里,想起娇儿没有归期……”高老轻声哼唱起儿时听过的寒衣曲,站在西屋当中,伫立良久。

  • 2016-07-03

    20:18

    “台湾老兵”高秉涵携全家返乡寻根 本网全程直播“回家”

      

      高秉涵老人抵达济南机场

      

      高秉涵老人和孙女们走出机场,乘车赴菏泽

      时间:7月3日

      地点:济南

      特派记者 樊思思 亓翔 刘琛 王磊

      7月3日18时许,81岁的“台湾老兵”高秉涵和家人从台湾乘坐飞机抵达济南,启程回他的老家菏泽“省亲”。从今天下午开始,大众网记者跟随高家踏上寻根之旅,全程原生态记录高家寻根的“家国情怀”。

      今天18:30许,大众网记者在济南遥墙机场见到了刚下飞机的高秉涵一家。由于天气原因,这趟原定于下午14:40到达的航班先是备降青岛,几经辗转后到达济南。高老看上去精神不错,一边微笑着跟大家打招呼,一边一再为飞机晚点表示抱歉。尽管比原定时间晚到了近4个小时,他仍坚持立即赶往菏泽老家。“今晚一定要赶回去。”高老毫不犹豫地告诉大众网记者,回到老家后,他计划明天带孩子们去扫墓,一大早就得出门。

      说话间,高老不时停下来招呼身边的几个孙女。与以往回山东不同,高老这次是带着老伴、女儿、两个孙女和两个外孙女一起回来的。四个孙辈的小姑娘都是第一次到山东,最小的才念四年级,下飞机后一直显得挺兴奋,精神劲儿十足。未来几天,他们将跟着爷爷、奶奶前往菏泽、曲阜等地,看看爷爷出生的地方,开启一场别样的寻根之旅。

      高秉涵1935年出生于山东菏泽,13岁随老乡前往台湾,现为菏泽旅台同乡会会长。1991年,时年56岁的高秉涵受老乡的临终嘱托,首次将台湾老兵骨灰带回家乡安葬。此后,高秉涵坚持20多年义务寻亲,将100多位台湾老兵的骨灰带回了他们在大陆的老家,他也因此当选了“2012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今年清明节假期,81岁“台湾老兵”高秉涵来到济南,再送2名老兵骨灰回家。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在启程之前,高老特意给大众网记者打来电话,他深情地说,这次返乡特意带着孙辈,初衷就为了让从小在台湾长大的孩子们认祖归宗、正本清源,让孩子们了解家乡、了解祖国。

      从今天开始,大众网将全程跟踪高秉涵一家的寻根之旅、家国情怀。大众网将在大众网主站、菏泽频道、山东24小时新闻客户端、大众网新浪官方微博@大众网同步全程直播,敬请关注大众网“微live”特别报道——回家(http://www.dzwww.com/2016/md_143865/) 。

      

      “台湾老兵”赴滇缅寻骨灰 见证远征军墓碑齐向祖国(视频)

  • 2016-07-03

    12:54

    全程直播“台湾老兵”高秉涵携全家回乡寻根

      大众网7月3日讯 台湾老兵高秉涵和家人将从台湾乘坐飞机抵达济南,他们将踏上寻根之旅,回到其菏泽老家省亲。大众网微Live栏目,将通过图文直播的形式,全程追踪报道高秉涵一家 的此次回乡寻根的最新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