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户城市 先让农民吃上“定心丸”

2016-01-29 10:56:00来源:大众日报作者:杨学莹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落实300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待遇。今年为200万进城农民工和140万城中村、城边村原有居民办理城镇户口,落实同等公共服务。普遍降低大中城市外来人员落户门槛,使其真正享受到市民待遇。

  如何让外来人员享受市民待遇?怎样让农民放心进城落户?分组讨论中,这一话题引起了代表、委员的热议。

  “不均”背后是“不足”

  按照政府工作报告对“十三五”目标的论述,“市民待遇”至少包括教育、医疗、社保、就业服务和住房保障。现实中,进城农民对子女教育的需求最迫切。上学难不难,也基本可以衡量一个城市的“进入门槛”。

  这个门槛有多高?各地的情况不同。青岛雪达集团有限公司成衣班班长高锡华代表的户口还在农村老家。她告诉记者,公司所在的即墨市蓝村镇,外来务工人员特别多,公司内40%职工来自农村。

  “子女上学不算难,只要厂里开一份证明,证明你在厂工作超过3个月就行。但是,因为镇上外来务工人员多,镇区的学校装不下,一些孩子会被分到就近的村小学去。”高锡华说。

  夏津县县长才玉璞代表告诉记者,在夏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门槛较低,但城里的学校人满为患,出现“大班额”,最多的一个班有80多人。今年,县城规划区内将扩建2所、新建9所学校,建成后,会把班额控制在60人以内。

  近年来,我省多个城市都放低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上学门槛,租房也可入学。但是,一些“隐性门槛”仍然存在。

  比如济南、潍坊、聊城三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需要提供监护人的工商营业执照或正式的劳动合同、缴纳劳动保险的证明。而对量大面广的“摆摊”一族,因为无固定经营场所,无法办理营业执照,也无正规单位,仍然难以进入公办学校。

  “上学难、大班额,待遇‘不均’原因是‘不足’。”潍坊市委书记杜昌文代表认为,城市普遍面临的大班额等现象,并非对进城农民“关门”造成的,很大程度上,这是城市原住民和新市民共同要面对的困难。

  落户意愿不高?

  先得让农民吃上“定心丸”

  2014年,我省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5%,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只有44%,这意味着,有1000万人长期在城镇工作、生活,但没有落户。除了部分城市落户门槛高,农民缺乏落户意愿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关键是先让农民吃上‘定心丸’。”才玉璞代表认为。据他了解,眼下,农民觉得宅基地使用权最“牢稳”,土地承包经营权其次,最担心的是集体收益分配权:户口迁走了,还能被认定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保留“村民资格”吗?还能享受分红、征地补偿等集体收益吗?这些事由村民会议说了算,很可能因村而异。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对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保持不变。才玉璞认为,围绕“三个不变”,一方面政府要积极推动农民各项权益的确权、登记、流转,也希望国家能够出台明确的法规、政策,让基层更便于落实。

  昌乐县是我省唯一的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全国试点。昌乐县县长高立伯代表告诉记者,3年试点,今年进入第2年。全县各村将所有的集体资金、资产、资源进行清产核资,界定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确股到户,以某个时点为界,村民手里的股份“生不增、死不减”。拿着这个股权红本,农民就可以放心进城了。

  提高城市吸引力,

  让农民进得来留得下过得好

  如何落实300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待遇?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王玉志委员告诉记者,近期,一是将与各市签订承诺书,将任务层层分解;二是编制人口市民化专项规划,三是加快户籍改革、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尤其抓好产城融合,有产业支撑,农民进城才能留得下。

  聊城市市长宋军继代表认为,要接纳农民进城,城市要规划好、提高承载力。聊城市区现在只有70万人口,但聊城启动了“聊茌东都市区”规划建设,规划到2020年,这个“金三角”可容纳230万人口,其中城镇人口160万,城镇化率达到70%。

  王玉志认为,有的公共服务建设应该改一下思路。比如公租房,以往各市都建了不少,也全部向外来务工人员开放了,但总量还是少。如果换个办法,实行“公租补贴”,让进城农民住市场房源,政府补贴部分房租,受益面就会扩大很多。“吸引农民进城落户,城市应该建设得更宜居宜业。如果进城意味着污染、拥堵、停车难、生活成本高,这样的城市,吸引力必将大打折扣。”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美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