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生献给农村卫生事业的“好院长”

2016-11-28 09:31: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孙杰

  大众网潍坊11月27日讯  他工作34年,却从没住过单位的福利房,单位两次分房他都主动把房子让给了专家;他干了15年的卫生院院长,去世后却欠下了9万多元医药费;他不会看病,可每次调离时,病人都追随到他新任职的卫生院看病……他就是山东省诸城市优秀共产党员王金鉴。去年8月,王金鉴因长期超负荷的工作和不规律的生活而积劳成疾,不幸离开人世,年仅50岁。

王金鉴(中)生前工作照。

  15年,他让4个乡镇卫生院涅槃重生

  “听说从桃园卫生院来了个新院长,叫王金鉴,从那离开的时候大家都哭着不让走呢。”2003年11月的一天,辛兴镇卫生院的内科主任张金霞听说卫生院来了个新院长,但她并不以为意,辛兴卫生院这烂摊子换谁来都没辙。可是当五年后,王金鉴调离辛兴卫生院时,张金霞却哭得比谁都厉害。

  “那时候的辛兴卫生院十分不景气,看病条件差医生水平低,病房里连个病人都没有,职工好几个月没发全工资,工作积极性跌到谷底。”张金霞回忆说,辛兴卫生院在全市排名倒数,王金鉴接手后的头号难题是一座因资金不足而烂尾的门诊楼。他争取上级支持一部分,自筹一部分,算是把盖楼的钱凑够了。为了节省成本,大到钢筋水泥小到螺丝钉,他都亲自去买。

  张金霞说,王金鉴就像自己家盖房子一样,蹲守在工地上,鞋上满是水泥渣子,衣服上净是油漆、涂料,知道的他是卫生院院长,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建筑工人。但就这样,卫生院的门诊楼硬是盖了起来。

  王金鉴一边盖楼,一边东凑西借,发全了职工半年多没发全的工资,想办法改变职工精神面貌。他制定了严格的考勤制度,一天两点名,早上和下午上班他亲自各点一次,很快,迟到早退的基本没有了。后来,他把点名制度带到了百尺河和龙都卫生院。有一次,当龙都卫生院办公室主任李姗姗建议他用打卡机时,王金鉴却说,“点名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我在点名的时候,能把发现的问题指出来,把我的想法传达给职工,用心去交流才能把职工的心拧到一起。”

  硬件条件上去了,王金鉴又聘请专家坐诊、带教,派本院医生出去进修,医疗水平一跃进入全市农村卫生院前列。医院慢慢有了起色,成了镇上群众看病的第一选择,病号多的时候,床位都不够用,外地也有打听着来辛兴看病的。

  据统计,王金鉴在辛兴的五年多时间里,带领全院职工建起了1200平米的门诊楼、2600平米的病房楼、2300平米的后勤楼、3500平米的职工宿舍楼。如今的辛兴卫生院大院宽敞、楼房整齐、各种现代化医疗设备齐全,可是他们的奠基人却没机会再回来看一眼。

  其实,王金鉴在辛兴的一系列做法只有“三条”:改善医疗条件、提升医疗技术、比拼服务水平。但每到一处,他都靠着这套办法点石成金,使处于困境的卫生院重焕生机,就连运行尚可的医院也是更上一层楼。

  一直以来,龙都卫生院在诸城19个镇级卫生院排名前茅。可是王金鉴到任后,并未满足现状,他将医院“北扩东移”,先后建成1400平方米的公共卫生楼和3600平方米的病房楼,同时加强管理提升医院内涵,不到一年就让这里的业务量翻了一番,门诊和住院病人数量跻身全市卫生院前列。

  不会看病的院长却拥有众多病人“粉丝”

  虽然是卫生院院长,但是药剂师出身的王金鉴并不是专科医生,自然也就不从事就诊工作。可是偏偏他走到哪里,病人们就愿意跟到哪里。

  刘淑臻是辛兴镇山东村伤残军人,部队复原后定期到镇卫生院诊疗。2003年11月,初到辛兴卫生院任院长的王金鉴无意中了解到,已70岁的刘淑臻是复员军人,腿在战争中受伤截肢,而现在子女都不在身边,每次住院只有老伴照顾。王金鉴便每天抽时间陪老人聊天,经常掏钱给两位老人买饭、帮他们打水。有次王金鉴要外出培训三天,他怕老人外出不方便又不好意思麻烦别人,就给了同事100元钱给老人买了两箱子大碗面放在病房里,以备老人不时之需。再后来,老人不光看病找他,换假肢找他,家里有难题了也找他。

  2009年6月,王金鉴调到百尺河卫生院,刘淑臻跟到百尺河卫生院看病住院;2009年12月,王金鉴调到龙都卫生院,老人又跟到了龙都卫生院,直至2015年8月刘淑臻去世,一直都是王金鉴坚定的追随者。曾有人不止一次地问他:“王院长又不看病,您为什么大老远跑这找他?”他的回答很简单:“俺信他!”像刘淑臻这样,王金鉴调到哪就到哪看病的人还有不少。

  参加工作以来,王金鉴基本每天都是第一个到医院,当上院长后,他更是保持了这个习惯,每天到了医院先挨个科室转转,医院多少个病号,分别来自哪个村,家里什么情况,他都了如指掌。他的电话24小时畅通,只要患者需要,王金鉴都尽全力去做。

  2007年,一位病人家属在辛兴镇卫生院门诊拿药时,将身上仅有的120块钱丢了,心疼地在门诊上大哭大叫。王金鉴问清什么事后,从自己兜里掏出了120块钱,塞给了病人家属,说,“快别哭了,先拿着钱去买药吧。”

  这样的事,熟悉他的人都习以为常。只要碰到困难病人或孤寡老人钱不够了,他都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曾有一位70多岁的孤寡老人到百尺河卫生院看病,王金鉴让伙房每天免费把饭送到病人面前,他本人天天到老人床前嘘寒问暖。老人常常激动地说:“就是亲儿子也没有这样的!”

  到手的房子却让给了专家

  熟悉王金鉴的人都说,他对病人和职工十分亲和热心,对自己和家人却节俭到近乎苛刻。对很多人来说,好好工作不断提拔,到更高的位子上谋个一官半职是比较好的发展路子。但王金鉴却在乡镇卫生院院长的位子上干了15年,熟悉王金鉴的人都知道,不是他没有提拔的机会,而是他对升官发财毫无兴趣,全部心思都在医院和病人上。

  有一次,潍坊市委组织部都已经来找王金鉴谈话了,可最后因为他只有中专文凭,不符合提拔规定,只能放弃。“其实他十分热爱学习,利用各种零碎时间读书,还编过书,完全可以去进修拿个大专学历。”诸城辛兴卫生院副院长王术鹏告诉记者,王金鉴只有个中级职称,跟普通科室主任一样,这还是在同事的动员下他才申报的。

  在同事们眼里,王金鉴对自己很“抠门”。“盖楼的时候,他就把馒头揣在衣服兜里,饿了拿出来吃两口。”张金霞含着泪说道,在辛兴和百尺河卫生院工作时,王金鉴每次回家都要带回一包馒头,吃不完就摆在窗台上晒干了防长毛,就算长毛了他也剥了皮,用开水泡泡就是一顿饭。后来,卫生院有了餐厅。有一次王金鉴到餐厅吃饭时,发现桌上还有一块女同事从菜里挑出的肥肉,直接用筷子夹起来吃了。

  身为院长,王金鉴单位有车,可他从不私用,往返只坐城乡公交,“医院的车全当手术病人专车用了,那会儿乡镇路多数坑坑洼洼颠得厉害,病人做完手术出院,统一用医院的车送回家,王院长说轿车舒服,不会扯得刀口疼。”张金霞说。

  王金鉴当了十几年院长,还这么慷慨助人,不了解情况的人一定认为他很富有。殊不知他一家人常年借住在亲戚的房子。王金鉴与迟永萍1990年结婚,此后的20年里,他们连一套房子也没有。

  2007年,辛兴卫生院家属楼落成使用,王金鉴也分到了一套房子,迟永萍是打心里喜欢,连居家过日子的基本家当都置办好了。但当时医院聘来了一位放射科专家没地方住,为留住人才,王金鉴就把这套房子让给了专家,自己又搬回了集体宿舍。同样的事情又在王金鉴调到百尺河卫生院后再次上演,他又一次把房子让给了专家。为此迟永萍不止一次埋怨过他。直到六年前,王金鉴一家才在亲戚朋友的接济下,住进了属于自己的房子。

  “人家说,他干院长家属可以沾光,而我沾到的光就是下岗。”王金鉴从程戈庄到桃园卫生院当院长的时候,桃园卫生院闲杂人员比较多,他的妻子迟永萍本来在药房工作,为了分流人员,给卫生院减轻负担,他让迟永萍第一个下岗。至今迟永萍仍是一名临时工。

  虽然日子过得清贫,可王金鉴始终廉洁自律,当院长15年从未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和家人看过病查过体。有一年,他的妻子生病只能一人去医院,大年三十了还边输液边带女儿,他忙于卫生院工作全然顾不上这娘俩儿。王金鉴生前没有让家人沾上光,去世后,还给家人留下了9万多元的医药费债务。

  住院期间,王金鉴曾不止一次和妻子说,“我这辈子对工作尽心尽力,无怨无悔,这辈子值了,只是对闺女有亏欠,没有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他临终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看着女儿顺利去读大学,只是女儿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他已经“走了”。(大众网-山东24小时记者 孙杰)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毛德勋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