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儒家智慧 增进文化互鉴

2017-09-22 07:16:00 来源: 大众日报 作者:

  □ 本报记者 赵君 赵琳

  主题演讲、圆桌论坛、专题论坛……9月20日至21日,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期间,几十余场学术活动密集举行,探求儒家思想智慧,增进文化交流互鉴。

  “精神人文主义”值得探索

  □ 北京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 杜维明

  扎根于儒家传统的“精神人文主义”是一种值得探索的深刻洞见。如何能够找到一条通往和平的道路、如何通过文明对话而达成文化谅解、如何与地球形成一种可持续的关系,都有赖于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新的伦理、新的宇宙论,这就是儒家传统的“精神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结合了人类经验所共有的四个维度(自我、社群、自然、天道),来界定人类繁荣昌盛的最高体现:个人的身体、心知、灵觉和神明的融会贯通;个人与社群之间健康的互动;人类与自然之间持久的和谐;人心与天道的相辅相成。

  “仁”是礼乐文化的活水源头

  □ 台湾中华文化大学哲学系教授 曾春海

  孔子不但定礼乐的正当典制,更正本清源地将礼乐立基于“仁”这一道德的根性或道德的主体性。礼乐的文饰、典制随时代的变迁而调整,但是深植在礼乐文化的人文理性“仁”,是人文精神的活水源头,必须自觉内证而自我肯定这一道德价值的本源。

  德性伦理与角色伦理的继承问题

  □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 陈来

  郭店楚简《六德》是孔子第一代弟子子贡、子游氏所为,它同时具有早期德行论和角色伦理的特点;从文化继承的角度说,德性伦理因其普遍化性格,比较容易处理其继承的问题,而角色伦理中与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的特殊性相联结的成分,现代人在继承时就必须加以明确扬弃。如麦金太尔所说,要区别角色伦理中“纯粹是地方性、历史性的东西”和“具有普遍意义,要求普遍遵循的东西”,在此基础上来进行创造性的继承。

  “仁者爱人”是儒家学说的第一义

  □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李存山

  崇尚道德是儒家学说的最高价值取向,“仁者爱人”是儒家学说的第一义。中国文化有着现世主义的“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的优秀传统;中国文化可以涵容多种宗教,而没有宗教一元的排他性,这与中国文化是以儒家学说为主干有着密切的关系。

  儒学价值取向的现实关切

  □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朱杰人

  儒学的价值取向是入世的,是关注现实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儒学价值取向的现实关切,因“修齐治平”的提出而成为儒家不可或缺的意志;没有对家国兴衰的关怀,就不会有儒学的产生。

  充分挖掘儒家德教精神的现代价值

  □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 舒大刚

  儒家之德有修身之德、自处之德(即私德),治人之德、待人之德(即公德),此外,还有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天地之德”(即天德)。今天我们应充分挖掘儒家的德教精神,阐释和发挥好儒家关于“私德”“公德”和“天德”思想的现代价值,以“孝悌忠恕勤”提高个人品德,以“温良恭俭让”培养家庭美德,以“恭宽信敏惠”提升职业道德,以“仁义礼智信”改善社会公德,以“天道性命情”升华天地大德。

  在道德和非道德的鸿沟上建立新的范式

  □ 伊朗国际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穆罕穆德·侯赛因·莫扎法里

  我们需要在道德和非道德的鸿沟上建立新的范式,以解决人权话语的新挑战,而不是在东西方差异的基础上构建新的挑战。因此,伊斯兰传统和儒家哲学以及其他文化都可以促进人权话语新范式的发展,从而提高人权标准的普遍性。

  儒家思想对全世界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与国际事务教授、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 罗斯·特里尔

  近代以来,西方常用自身的自由理论衡量中国自由权,试图将中国纳入“西方计划”。中国传统强调集体和社会责任,这是儒家通过历史为管理社会提供的哲学基础。现代中国越来越繁荣,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乃至全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孔子的价值观永远不会过时,他提出的“和谐”“友善”等理念,可使国家处于一种长期稳定的政治态势。孔子学院在未来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王晓亮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