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垦母亲”宫翠英:假如重回16岁,我还要到新疆当兵

2017-07-21 15:34: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樊思思

  编者按:上世纪50年代初期,伴随着10万屯垦戍边部队官兵雄健的脚步声,一批又一批女兵队伍也开进了新疆。这其中,1952—1954年间,山东籍2万多名女兵响应祖国号召,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巩固边疆、建设边疆的滚滚洪流中,在新疆大生产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她们与男兵一起,住地窝子,喝碱水,顶风冒雪,开荒生产,既成为屯垦戍边的重要力量,也光荣地成为当之无愧的第一代“军垦母亲”。

  今年7月上旬,跟随由大众报业集团、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山东省对口支援兵团干部管理组等单位联合发起的“鲁疆两地主流媒体采访采风活动”的采访团,大众网记者深入新疆建设兵团十二师的多个团场,对多位已过耄耋之年的山东女兵进行了采访,亲眼目睹、亲耳聆听她们在新疆65年的点点滴滴,生动记录下了这些“军垦母亲”们为屯垦固疆献青春、献终身、献儿孙的家国情怀与兵团精神。

  “军垦母亲”宫翠英:假如重回16岁,我还要到新疆当兵

  16岁,她不顾家人极力反对,跟着征兵的队伍从山东老家到了新疆。开荒、犁地、背石头、住地窝子、喝涝坝水……她吃过所有的苦,受过所有的累,甚至痛失爱子。后悔吗?时隔65年,当记者再谈起这个改写她一生的选择,这位年过八旬的山东女兵斩钉截铁地说:假如回到16岁,我还是要当兵,还是要到新疆!

山东女兵宫翠英接受大众网记者采访。(亓翔 摄)

  全村唯一的女兵

  1935年10月,宫翠英出生在山东莱阳的一个小村庄。老解放区的精神流淌在血液里,在宫翠英的记忆中,父亲因为当村长、干革命成了“还乡团”的眼中钉,一家老小经常被敌人撵得东躲西藏,连死人坟墓都待过。这样的经历,反而让宫家的孩子更向往革命,大姐、二姐先后入了党,宫翠英年龄虽小,心气却高,从小就想当兵、干革命。

宫翠英在翻阅自己当兵时留下的纪念品。(亓翔 摄)

  宫翠英至今记得清楚,那是1952年8月,解放军部队到莱阳招女兵的消息传遍了全村。这可把她高兴坏了,尽管知道这批女兵要去新疆,仍义无反顾地报了名。宫翠英激动得热血沸腾,家里人却坚决反对。母亲连劝带吓唬,还发动亲戚朋友来做说客,新疆的条件太苦,离家太远,要让小女儿去受罪,她无论如何也不答应。“怕啥?我就是要当兵,上刀山下火海我也愿意!”说起这一段,如今已满头银发的宫翠英笑起来,眼睛里闪烁着青春、倔强的光芒。

  全村一共有3个姑娘报名,最终,只有宫翠英一人被招兵。巨大的喜悦充满了这颗16岁的心脏,很快,她就跟随大部队启程,奔向遥远的新疆。

  难以想象的艰苦

  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永远无法想象65年前的新疆有多艰苦。这种苦,从进疆路上就开始了。

  “光在路上就走了两三个月。”宫翠英掰着手指头告诉记者。一开始还能坐火车,到了西安,领完军装,女兵们又改坐带车篷的汽车。浩浩荡荡的车队一直往西开,每辆车斗里都挤满了女兵,大伙儿刚开始还觉得新鲜,没过两天就受不了了。为啥?路太长、太难走了,人窝在车里从早颠到晚,饿了只能啃干饼子和咸菜,别提多难受了。宫翠英开始想家、想妈妈,半路上又发起高烧,全靠年轻身体好才撑过去。

  就这么磕磕绊绊到达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原地休整几天,爬上车继续走。走到阿勒泰,就在宫翠英她们感觉快要熬不下去的时候,队伍终于停下来了。

  “你们这代年轻人,大概都没听说过地窝子。”宫翠英给记者“科普”。当年她们一下车,眼前一片荒凉,别说像样的房子,连树都没几棵。没地方住咋办?自己动手在地上挖个两米见方的大坑,上面架上树枝,铺垫芦苇草,这就是“地窝子”了。人住进去,扑簌簌往下掉灰土不说,每逢雨雪天气,泥水就一股股往里灌,床铺衣物全都得遭殃……记者听得唏嘘不已,宫翠英笑起来:“这算啥呀,那时候,有地窝子住就算不错呢,总比睡在荒滩上挨冻强。”

宫翠英向记者展示她当兵时部队发放的毛巾。(亓翔 摄)

  极端艰苦的条件给女兵们来个了“下马威”,宫翠英却没有被吓退,她骨子里有着胶东女子那股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头。由于从小能歌善舞,她被分配到六军十七师二十一团,当上了一名文艺兵,除了排练节目搞慰问演出,还要挤出一切业余时间背石头、盖房、种地、搞生产。新兵的津贴是每月9元钱,当兵头3个月,宫翠英攒了27元,自己只留下7元钱开销,剩下的20元钱全部寄给山东老家的父母。“一是要尽孝,二是要让家人和乡里乡亲知道,我在部队过得很好,让他们放心。”说到这里,宫翠英自豪地把头一昂,所有苦难都消融在她乐观的笑容里。

  扎根边疆的爱情

  说到进疆女兵们的婚姻,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组织分配”。组织上给女兵们介绍对象,跟进疆部队的老兵们组建家庭,在当时确实比较普遍,但并非所有女兵的婚姻都是如此。宫翠英和丈夫唐永贵,就是通过书信往来,自由恋爱。

  “我们俩认识,得从他接我们进疆说起。”宫翠英不好意思地笑着说,这也不算啥浪漫史,就是顺其自然。刚进疆时,走到迪化(今乌鲁木齐),驻疆部队派出一批男兵去接应女兵队伍,唐永贵作为其中一员,第一次见到了宫翠英。等到各自返回部队安顿下来,他就开始给她写信。从最初的谈工作谈理想,到后来的拉家常聊感情,鸿雁往来中,二人逐渐确定了恋爱关系。唐永贵出生在革命家庭,大嫂、二哥、二嫂都当红军牺牲了,他自己也英勇善战,一、二、三等功的证书一大堆。对于这个比自己大6岁的男人,宫翠英从敬到爱,1955年,两人终于喜结连理,随后又有了大儿子。在这远离家乡的边疆,他们终于有家了。

  1960年,兵团工一师决定创办阜北农场(今兵团十二师二二二团),师党委从全师各单位抽调精兵强将组成“支垦队”,支援新农场建设。当时,宫翠英一家已经在位于乌鲁木齐的兵团工一师师部居住,丈夫唐永贵带头报名加入“支垦队”,没过几个月,又要把妻子和孩子都接到阜北农场安家落户。宫翠英二话不说,带上孩子,打包好铺板和被褥,就跟着汽车出发了。新家在荒无人烟的郊区,除了红柳和芦苇丛,就是望不到边的沙漠。“等于一切从头再来啊。”宫翠英说,当时她忍不住掉了眼泪,但丈夫的安慰让她安心:“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农场的职工们虽然一穷二白,但都很热心,很快就用梭梭和红柳搭好了一个新的“地窝子”。就这样,宫翠英一家在这里扎了根,一直到今天。

  “你看现在的二二二团,建设的多漂亮,真是做梦也不敢想啊。”宫翠英抬手指着成片的楼房、商铺,指着宽阔的马路、排成行的小汽车,指着绿树成荫的居民小区,感慨万千。在没有机器、缺吃少穿的年代,宫翠英们硬生生靠着双手,将这片戈壁荒滩变成了大漠中的花园。

  一辈子难以弥补的遗憾

  扎根边疆65年,宫翠英吃过的苦、遭过的罪,普通人永远无法感受其万一。在这个要强的山东女子眼中,这些苦和累早已变成她生命的一部分,战友们的青春和热血换来兵团今天的好日子,她心甘情愿,从不后悔。但是有一件事情,宫翠英几乎从不提起,是她一辈子都难弥补的遗憾。

宫翠英获得的纪念“戈壁母亲”进疆屯垦戍边65周年荣誉证书。(亓翔 摄)

  刚结婚那几年,正是条件最艰苦的时候,宫翠英被调去跟其他女兵一起建设厂房,工期紧、任务重,大家连吃饭都争分夺秒,孩子几乎全部寄放在托儿所,十天半个月都顾不上去看一次。这期间,宫翠英不满两岁的大儿子发起了低烧,起初,她和丈夫都没放在心上。等忙完工作去接孩子,病情已经耽搁了。“抓紧时间送到医院,直接就报了病危。”宫翠英难过得说不下去了。最终,孩子的性命虽然保住了,却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至今痴痴傻傻,生活无法自理。

  “我这个大儿子,我这辈子亏欠他啊。”宫翠英望一望不远处自言自语的儿子,在眼眶里转了半天的泪水,再也没能忍住。

  世代都是兵团人

  “部队是个大学校,你们要是有孩子,都送到部队去锻炼。”说起当兵的事,宫翠英的眼睛格外明亮。她满脸憧憬的告诉记者,这辈子最幸福的,就是当兵的日子,虽然很苦很累,但心里甜滋滋的。

  年轻时吃遍苦中苦,退休后的宫翠英依然闲不住,从家务到地里的农活,样样拿得起放得下,70多岁还去大田里摘棉花。“现在不行喽,干不了重活,就做些小事。”她笑道。近些年,团部建起了成片的居民小区,搬到新楼房后,她自告奋勇给大伙儿当楼长,尽心尽责,不求回报,样样都要做到最好。2000年,老伴唐永贵因病去世,宫翠英按照老伴的遗愿,简单火化了遗体,把思念埋在心里,打起精神继续照顾身有残疾的大儿子。

  一晃又是17年,如今,宫翠英的二儿子和小女儿都在新疆工作,随着重孙女的出生,家中已是四世同堂。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兵团就是他们的家,他们永远都是兵团人。

  “这辈子,我干活勤勤恳恳,做事问心无愧,摸着良心说,咱没有给山东的父老乡亲丢脸!”走在长势正旺的葡萄田里,宫翠英忍不住唱起军歌,踢起了正步。有过苦难与绝望,有过荣耀与辉煌,山东女兵们将把这份宝贵的记忆交给新一代兵团人,继续在边疆热土上抛洒青春与汗水,坚持信念与理想。(大众网记者 樊思思

  【相关新闻】

  两万女兵戍天边|山东女兵将自己许给了新疆、嫁给了兵团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毛德勋

推荐阅读
  • 中央部门“三公”账本更细致 100元变化也要解释

    11.jpg

    21日,百余家中央部门密集公开了2016年部门决算。和以往相比,中央部门此次晒出的“账本”更为细致,有部门甚至为100元的费用变化做出解释。 [详细]

    07-22 07-07中新网
  • 宁夏金犊创客行暨旅游商品创意设计论坛在银川举行

    7月24日,由宁夏旅游发展委员会、宁夏台湾事务办公室和旺旺中时传媒集团共同主办的宁夏金犊创客行启动仪式暨旅游商品创意设计论坛在银川举行。宁夏台办副主任王义、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投资集团副总经理博赫、旺旺中时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萧建华、金犊...[详细]

    07-24 15-07央广网
  • 浙江舟山:沙雕作品上长出草 游客大呼有趣

    VCG111120932112_副本.jpg

    2017年7月22日,浙江省舟山市朱家尖南沙景区,沙雕作品上长满了草,让游客大呼稀奇有趣。[详细]

    07-24 09-07大众网
  • 正能量!七旬夫妇垃圾堆中捡十五万元归还失主

    这事真实地发生在大连市甘井子区大东沟村玉春园小区董德成和李慧君夫妇(见图)身上。”张老七看到失而复得的血汗钱,激动不已,当场拿出一万元现金,要酬谢董德成夫妇,但老两口拒绝了……  董德成夫妇走出物业公司,心里压着的石头总算落了地。[详细]

    07-24 11-07人民日报
  • 叙利亚一辆载有弹药的车辆发生爆炸 致约50人死亡

    据俄罗斯卫星网24日报道,黎巴嫩“迈亚丁”电视台报道称,一辆载有弹药的车辆在叙西北部伊德利卜市发生爆炸,包括武装分子在内的约50人死亡。据阿拉伯媒体消息称,伊德利卜市经过不久前与“自由沙姆人”的激战后已被“征服阵线”完全控制。[详细]

    07-24 15-07中国新闻网
  • 文在寅坚持让韩国“脱核电” 再宣布关闭一核电机组

    据韩国《中央日报》报道,韩国总统文在寅进一步推进其“脱核电”计划。韩国水力原子能等机构解释称,就算在用电较多的夏季,电力储备率通常为11%左右,因此供电量很充足。[详细]

    07-24 15-07中国新闻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