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23年援藏,投入30余亿元,454名援藏干部奉献高原

2017-07-28 14:24:00 来源: 山东政事 作者: 山东政事

  对口援助西藏日喀则市,是党中央交给山东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23年前,第一批山东援藏人走进日喀则,从此,山东人在这片荒凉、贫瘠的土地上扎下了根,与藏族同胞结下了不解之缘。

  23年援藏,山东累计投入资金30余亿元

  1995年以来,山东省委、省政府确定济南、青岛、淄博、烟台、潍坊5市分别对口支援日喀则市的白朗、桑珠孜、昂仁、聂拉木、南木林5县(区)。20多年来,山东省先后选派8批454名优秀党政干部人才到日喀则市开展对口支援工作,累计投入各类援助资金30余亿元,实施了1000余个集中体现鲁藏友谊,涵盖经济发展、维护稳定、改善民生、社会进步等各个领域的大项目,“日喀则高原名城”“白朗蔬菜”等多个西藏自治区名牌因山东而生。

  “跟着山东援藏人才,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技术。山东人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在日喀则与藏族群众攀谈起来,总能听到他们发自肺腑的敬佩和感谢之情,这也是对山东援藏工作的最高褒奖。自1995年开展对口援藏工作以来,山东已派遣近千名教师、医生和专业技术人才前往日喀则工作,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在雪域高原留下了串串闪光的足迹,在藏族群众心中树起了一座座丰碑。

  去年6月,山东第八批71名援藏干部抵藏,开始为期三年的对口支援工作。一年来,第八批援藏干部坚持一批接着一批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推动援藏举措持续落实见效。仅2016年,援藏投入资金2.9亿元,实施援藏项目72个,改善了当地农牧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果蔬大棚扎根雪域高原

  在西藏自治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全国蔬菜看寿光,西藏蔬菜看白朗。隶属于西藏日喀则市的白朗县,原本也像西藏众多县城一样,名不见经传。可近些年,白朗县却因蔬菜生产闻名遐迩。这一切正得益于山东援藏干部和农业技术专家的不懈努力。

  白朗县巴扎乡彭仓村老支书边巴顿珠是全县首个尝试种植蔬菜大棚的藏族同胞。他回忆说,推广果蔬生产并不是一帆风顺,山东援藏干部给当地农民作了不少思想工作。“我们祖辈都是靠种青稞等粮食作物维持生活,让我们改种蔬菜,一时间接受不了,有人产生了抵触情绪。”

  大棚蔬菜引进前,土豆、萝卜和白菜是西藏农牧民餐桌上的“蔬菜老三样”。1998年,山东第二批援藏干部、时任白朗县委书记时文进决定将蔬菜大棚引进白朗县。时文进相中了济南市历城区唐王镇农业技术员张际明的种菜技术,就动员他去援藏。没想到,张际明在西藏一干就是17年,在日喀则各县带出了几千名徒弟。在白朗县提起“老张”,那只能是会种蔬菜大棚的张际明。

  说起种植蔬菜大棚的变化,70多岁的老人感触颇深。“原来种青稞,一亩地年收入也就1000到2000元,现在不到一亩地的一个蔬菜大棚,年收入至少能达到7000元。”现在,边巴顿珠的儿子接过了父亲的事业,经营着3个果蔬大棚,家里购置了运输果蔬的皮卡车,日子过得蒸蒸日上。

  2016年以来,白朗县又结合全县产业实际,确定了“万亩珠峰有机蔬菜白朗生产基地暨日喀则市菜篮子基地”建设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将扶持300贫困人口,每人每年分红1000元,同时解决100人就业,年收入5万元以上。目前,白朗县已经与西藏珠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山东省寿光蔬菜产业集团签订合作协议。·

  种得不是萝卜而是思想

  “在这里工作,很大阻力来自鲁藏两地文化观念的差异。不创新思路,援藏工作很容易走进死胡同。”在日喀则,不少山东援藏干部都提到工作思路创新对加快西藏农牧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作用。只有把西藏的政策、资源和区位优势同山东的人才、资金、技术等优势结合起来,才能走出了一条具有山东特色的援藏新路子。

  2016年6月,第八批援藏干部组深入日喀则桑珠孜区农村调研,发现桑珠孜区边雄乡有种植萝卜的传统,全乡10个村大部分村民分散种植萝卜,“曲夏萝卜”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但由于耕作方式传统,多为人力耕种,导致萝卜的种植面积小、品种少、产量低。

  “青岛莱西店埠镇以种植萝卜而闻名,每年都有大批萝卜出口海外,我们就考虑能不能借鉴莱西的经验做法,培育打造边雄乡的‘萝卜小镇’。”第八批山东援藏干部、桑珠孜区扶贫办副主任赵瑞说,援藏干部组不仅投入120万元为边雄乡两个村捐赠了萝卜种子包衣机、烘干机、自动化播种机等设备,还邀请青岛市农科院、莱西市农业局两名专家赴边雄乡实地指导,用近一个月的时间,手把手指导农业技术人员、合作社同志和农民群众,使用新技术、新设备种植萝卜。新技术使用后,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十倍以上,年可实现转移就业100人。

  “现在萝卜耕种全程采用机械化,解放了村里的劳动力。他们既能耕种自己家的萝卜地,也可以在农闲时外出打工,家庭收入水平大幅提高。”边雄乡党委书记扎西次仁对“萝卜小镇”建设很是支持。他说,推动“萝卜小镇”建设,不仅仅是要以种植萝卜促进边雄乡产业发展,更是要给当地农牧民打开一种思路,让大家知道土地和人力都非常值钱,要勇于尝试各种新技术和新方法。

  十里荒滩长出高原绿洲

  “现在树都长起来了,以前这里风沙特别大,一到春秋季,房子里吹得到处都是沙子,牛羊都会被吹走,现在几乎没有这种情况了。”说起雅江(雅鲁藏布江简称)北岸生态示范区建设,日喀则南木林县艾玛乡德庆村生态护林员赤列十分高兴。

  西藏是国家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也是生态脆弱的地区。雅江中游是西藏的主要风沙源之一,春秋两季雅江两岸风沙漫天,狂风刮得人睁不开眼,站不住脚。位于雅江中游的南木林县,更是备受风沙困扰,如何缓解这一情况,成为山东援藏干部要思考的问题。

  2011年春,山东第六批援藏干部、时任南木林县县委书记的秦维强探索在雅江北岸荒滩发展林草间作,专门聘请潍坊林业专家入藏,现场考察雅江北岸荒滩地改良和植树造林的可能性。经过多次试验,不毛之地的荒滩上终于长出了杨树、柳树等树木,昔日的戈壁荒滩变成了雅江中上游的翡翠明珠。

  “除了打好生态牌,还要做好经济支撑。”山东第八批援藏干部、南木林县县委常务副书记闫凤林告诉记者,多年来以政府为主导造林绿化投资巨大,还没有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因此,援藏组提出了引进种植经济树种的计划。

  2016年6月,山东第八批援藏工作组来到南木林县,推动生态林建设更进一步,规划了南木林县“湘河谷”经济林生态产业扶贫项目,为南木林县打造了一个经济林生态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的示范。目前,工作组在艾玛乡德庆村建立了占地300亩的试验示范基地,引进了海棠、元宝枫、紫叶稠李等美化绿化树种和经济树种,提供劳动就业岗位120人,群众增收近50万元。

  从日喀则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起,将援藏项目建到群众心中。山东第八批援藏干部中心管理组组长冯继康说:“下一步,我们将推动山东省人才、资金、技术优势与日喀则农牧、矿产、藏医药、旅游文化等特色资源优势深度融合,介绍更多知名企业到日喀则投资兴业,促进产业发展。”

  凌晨两点,备课仍在继续

  “以前我的学校不是那么严格,可现在学校变的实在严格,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校到了五十位缓(援)藏教师.……他总是根(跟)我们说,‘加强(油),努力学习,不要辜负家人的期望……’”在日喀则第一高级中学(简称日喀则一高),一篇略显青涩的学生周记,让记者看到了藏族学生对山东援藏老师最淳朴的感情。高二(五)班学生普珍说,学校里的每个学生几乎都有自己喜欢的山东老师,而她最喜欢的是班主任老师王俊波,因为“不仅课程讲得清晰,对大家也非常有耐心,还经常鼓励我们。”

  去年8月,山东首批“组团式”教育人才共50名(45位专职教师和5名管理人才)进入日喀则一高任职,给学校带来了一股清新变化之风。

  “此前,援藏教师多是分散在西藏各地的学校教学,很难从根本上扭转西藏教育落后的局面。现在通过‘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旨在集中建设一批示范性中小学,提升教育援藏的质量。”山东省首批“组团式”教育援藏总领队、日喀则一高校长韩东告诉记者,他们主要以打造“高效课堂”为工作主线,以打造优秀教师群体为重点,促进日喀则市一高管理水平、教师队伍素质、教科研水平、教育教学质量和民族团结凝聚力显著提升。

  今年6月,日喀则一高的高三生物老师次多将要参加日喀则市优质课说课竞赛。为了充分准备竞赛,次多邀请济南平阴一中援藏教师张涛帮助他听课、磨课。

  竞赛前一晚,次多老师驱车7公里来到援藏教师公寓,继续向张涛老师请教,甚至探讨至凌晨两点。期间,张涛老师耐心指导,对其上课思路、课件、说课流程、重难点等都进行了相关改动。第二天,次多老师参加了日喀则市优质课,获得全市一等奖第三名的好成绩。“没有援藏老师的帮助,我肯定无法取得这样的成绩。”次多告诉记者,山东援藏老师的到来,不仅给日喀则一高带来了更加完备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也树立起严谨认真的学风和教科研氛围。”

  这里的居民几乎认得每位援藏医生

  “王大夫,明天我去卫生所找你看病。”走在日喀则聂拉木县城,王永峰听到最多的便是这句话,这已经成为藏族同胞和援藏医生打招呼的独特方式。

  2015年4月25日,聂拉木县发生大地震,对全县生产生活造成巨大影响,尤其是聂拉木县医疗卫生事业,几乎遭到毁灭性破坏——楼房和设备严重受损,医护人员流失严重。

  面对这种情况,山东第八批援藏工作组下决心要改善聂拉木的医疗现状。他们不仅出资1000万元为县卫生服务中心租用了临时办公场所,购买了办公用品和医疗设备,更经多方协调,请来了由烟台莱州市8名医疗人才组成的“组团式”医疗援藏团队。而王永峰便是这支医疗团队中的专职医生。

  “援藏医生到来后,县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病患明显增多了。以前经常去日喀则市或定日县看病的村民,也都会留在县里治病,减少了奔波之苦。”聂拉木县卫生服务中心副院长格桑占堆说,现在县乡的居民几乎能认出每名山东援藏医生。

  在白朗县人民医院,来自济南市中心医院的援藏医生姜永胜到岗第二天,便给一位藏族患者做了胆结石手术。为了给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姜永胜带领着两名藏族医生,手把手传授给他们腹腔镜手术的诸多技巧。

  “我们在西藏服务的时间毕竟有限,尽可能多开展医疗知识培训,是想更好地调动当地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姜永胜说,医疗援藏工作队一般会从各科基础知识及常见病、多发病的查体、诊断、治疗开始,给每名援藏医生配备2-3名当地医护工作者,通过一带一、一带多的方式进行培训。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切实提高当地医务人员的服务水平。

  为藏族同胞过上好日子而努力

  “敬爱的叔叔阿姨,你们的爱心,你们可敬的品德,使我们对遥远而陌生的淄博充满向往。你们的爱心犹如冬天里的太阳,温暖了我们的身体,温暖了我们的心灵……”。去年11月23日,昂仁县举办“手牵手爱心传万里,心连心淄藏一家人”爱心捐赠仪式,藏族学生普琼扎西接受捐赠后动情地说。

  2016年10月,第八批山东援藏干部、昂仁县委常务副书记何恒斌在一偏远小学调研时发现,深秋时节,地处高原的昂仁已经天气寒冷,但很多孩子还穿着十分单薄的衣服,冻得鼻涕哈拉都流了出来。回到驻地,何恒斌表示:“孩子们的事情就是我们的事情,我们有责任让孩子们温暖过冬”。在他的倡议下,援藏干部发起开展了“手牵手爱心传万里,心连心淄藏一家人”爱心捐赠活动。活动得到了淄博市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短短20天的时间里,就收到各界捐赠的爱心棉衣11500余件,价值100余万元。

  “援藏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让越来越多的藏族同胞过上好日子!”这个简单的信念一直勉励着第八批援藏干部,让他们兢兢业业,一心扑在为西藏同胞服务的事业上。昂仁县不少乡镇农村藏族同胞还居住着简陋的房子,学校的孩子只能在尘土飞扬的土地上跑步,为此,援藏工作组专门规划了新农村示范点建设项目、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来改善他们的生活学习条件。

  如今,在日喀则随便问起一位藏族群众,他们都能随口说出身边的山东援藏项目和带来的变化。日喀则市发改委主任拉巴次仁表示,如果没有山东的对口支援,就没有日喀则今天的繁荣兴旺和快速发展;如果没有山东的大力支持,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步伐就不会这么快,群众的生活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好。

  作者:齐静;

  来源:大众日报·山东政事

 

初审编辑:魏鹏

责任编辑:姜晖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