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阡陌到通衢 老建筑人见证西部崛起

当记者拿出“西部新城建设十周年图片展”上拍的照片时,金洪钧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  从规划到施工,从拆迁到建筑,在金洪钧和大杨庄人的奋斗下,建筑拔地而起,大杨庄从一个贫困的农村,变成大杨新区。金洪钧的房间亮起了灯,与城市灯火汇成了一片,定格成了一张新的西部新城夜景照片。

  编者按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砥砺奋进,40年众志成城,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历史性巨变,令世界为之惊叹。即日起,大众网推出“四十年四十人”系列报道,聚焦改革开放40年来的山东,见证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盘点改革开放的风云人物,展现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举措、新亮点。

  “四十年四十人”系列报道(23) 

  从阡陌到通衢 老建筑人见证西部崛起

  西部新城建设十周年图片展老照片

  西部新城建设十周年图片展老照片

  金洪钧老照片

  金洪钧向记者介绍大金庄的改变

  金洪钧退休后最大爱好是看济南,图为拍摄的隧道视频

  文/片 大众网记者 赵晓丹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恰逢济南西部新城建设十周年。采访济南老一辈建造师金洪钧老人前,大众网记者特意去了槐荫广场的“西部新城建设十周年图片展”。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节节攀升的经济数字、一幅幅反映西部新城建设历程的图片背后,对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呢?通过访谈,家住槐荫的金洪钧给了记者不一样的答案。

  从乡村到新区 年逾七旬搬进新居

  见到金洪钧老人,是在他回迁的家里——大金新苑。三室一厅的房子只有他和老伴居住。房间十分敞亮,东西收拾得井井有条,看的出两老口都是生活讲究的人。金洪钧今年81岁了,但是身体十分健朗,腰板挺得很直,精神头倍儿足,与记者谈起往事丝毫不见疲态。

  当记者拿出“西部新城建设十周年图片展”上拍的照片时,金洪钧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这里就是金星路,我之前住在路这边,这儿是金星门,现在都拆没了,看不到了……”伴随着指认老照片,他向记者介绍了大金庄村数十年来的变迁。

  金洪钧是土生土长的大金庄人。1991年前,大金庄还是一片平房。“那时候村里都是土路,一到下雨天路就变成了泥塘,那时候家里穷,就只能光着脚走路。冬天时棉花鞋子过了水,就变成薄薄一层布了,脚冻得都麻木了……”金洪钧说着说着,深深地叹了口气。

  2011年,济南要建西客站,大金庄等7个村子被拆迁,村民们搬到了大金新苑。图片展上写着:旧村变新城,村民变市民,西客站8000户居民喜迎回迁。图片展外,金洪钧说:“第一次来的时候,觉得可真震撼,这么高的楼,冬天还有暖气,第一次过上这么暖和的冬天!”

  从建筑队到建筑师 他亲眼见证西部崛起

  改革开放成了金洪钧一生的转机,国家政策放宽了,他带领的大金庄村建筑队被“收编”。他先后在槐荫第三建筑安装公司、济郊一建公司大金院担任工长职务。同年,41岁的金洪钧正式“脱单”。现如今的他,已“升级”为太爷爷,四世同堂,家庭和和美美。

  作为老一辈的建造师,金洪钧带领村民们在槐荫盖起了许多楼房。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建筑大多已被拆迁,只剩下腊山立交桥旁的一栋矮楼。金洪钧有时候在鳞次栉比的高楼间寻找过去的影子,却总也遍寻不得。“太快了,这10年的发展抵得上我过去一辈子经历的发展。”这位八旬老人感叹道。

  因经验丰富,2006年,金洪钧被距离西客站不远的大杨庄村返聘为总工,负责村庄的整体改造,一干便是10年。图片展写道:“西客站片区基础薄弱,经济发展落后,没有产业支撑,居民对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需求非常迫切,槐荫寻求发展,面临艰难起步……在槐荫人的不懈奋斗下,槐荫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从规划到施工,从拆迁到建筑,在金洪钧和大杨庄人的奋斗下,建筑拔地而起,大杨庄从一个贫困的农村,变成大杨新区。34栋楼、163个单元、3803户,大杨新区的新房数字金洪钧烂记于心。

  从少年变耄耋 退休后最大爱好是看济南

  2016年,金洪钧正式退休,这年他已是79岁高龄。忙碌了一辈子的金洪钧骤然闲了下来,他开始琢磨要干点啥,享受这迟来的退休生活。

  “说实话,我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很高的人。我不喜欢去跳广场舞,或者凑在一块聊天唠嗑,我希望可以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金洪钧说。于是,他开始坐公交车围着济南城转,高架桥、南外环、各种隧道……建筑专业出身的他对济南新建的道路产生了莫大的兴趣。有一次,因为想搞清楚老虎山隧道的原理,他沿着隧道在山上跑了三个小时。“现在的建筑技术真厉害,比我们那时候强太多了!”金洪钧忍不住伸了个大拇指。

  在家里,金洪钧也有个自己的“专属基地”。往书房的椅子上一躺,脚搭在窗台上,慢慢的看城市万家灯火亮起。“没啥遗憾了。”这个见证了大半个世纪的老人喃喃道。

  金洪钧的房间亮起了灯,与城市灯火汇成了一片,定格成了一张新的西部新城夜景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