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戏到一部电影培养了一代梆子人

孟君兰老师翻看当年电影拍摄的剧照,回忆《红柳绿柳》的拍摄过程。“《红柳绿柳》这部电影是山东电影制片厂成立后拍摄的第一部作品,在当时技术和设备有限的情况下,八一制片厂进行协助拍摄。

  在改革开放40年中,文化战线上也发生了许多让人难忘的事情。其中,1982年莱芜梆子戏《红柳绿柳》由山东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在全国放映,在当时引起了轰动,有效地扩大了莱芜的知名度。参与拍摄电影的老莱芜梆子人孟君兰老师,为我们回忆了当年那段敢为人先的经历,同时,她也对今天硕果累累的剧团表达了自己的祝福和期望。

  孟君兰老师翻看当年电影拍摄的剧照,回忆《红柳绿柳》的拍摄过程。

  改策发布

  莱芜梆子现代剧《三定桩》,1976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在全国各地放映,1977年4月,剧组在广州为参加第42届广交会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演出,用5种文字翻译唱词,引起较大社会反响。莱芜梆子现代剧《赵连岱借闺女》,1979年由山东电视台将其拍成电视片播放,同年被中央电视台选为大联播节目向全国播放。

  《红柳绿柳》剧组,1982年1月单独进京,在怀仁堂、人民大会堂等地汇报演出,彭真、康克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并接见演员,1982年11月由山东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向全国放映,有效地扩大了莱芜的知名度。

  上世纪八十年代,电影、电视逐渐普及。1982年,莱芜成立发行放映公司,各公社成立电影管理站,农民开始购买放映机,电影放映达到极盛。全县全年共放映 16620场次,观众达16709512人次,大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敢为人先

  今年66岁的孟君兰老师,是莱芜梆子剧团退休职工,在1982年11月由山东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向全国放映的《红柳绿柳》中,饰演八婶一角,也就是红柳、绿柳的母亲。虽然电影拍摄已经过去30多年,但那时的每一个场景她都历历在目。

  “《红柳绿柳》这部电影是山东电影制片厂成立后拍摄的第一部作品,在当时技术和设备有限的情况下,八一制片厂进行协助拍摄。当时导演是李文虎,摄影是张冬凉,在全国都很知名。内容讲述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落实政策的故事,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让这部戏非常成功,也正是这部戏的拍摄,让我们一代剧团演员成长起来。”孟君兰说。

  据孟君兰老师回忆,在1982年拍摄之前,《红柳绿柳》的戏经过了市级、省级舞台的演出,一次次加工完善,最终登上国家舞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怀仁堂演出,还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在这个过程中,这部戏逐渐脱颖而出,被电影制片厂看中。“那时候拍部电影是要层层选拔的,我们被选中后,经过大半年的前期准备工作,才正式开拍。”孟君兰说。当时拍摄基地在济南防化团的部队大院里,露天搭起的内场景,外景拍摄地有济南的黄河边上,烟台的苹果园里,还有莱芜的王善村,“在咱莱芜拍摄的是不让种豆子,推广高粱的一段,专门找了一块有豆子和高粱的地。”

  因为电影是莱芜梆子戏《红柳绿柳》改编而来,所以演员阵容基本都是莱芜梆子剧团的演员,只有两个角色因为年龄和其它特殊原因,从菏泽剧团和烟台剧团选了两位演员。“我们拍摄的时候,都想要顾全大局,要把电影拍好,这是一个将莱芜梆子剧团推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的机会。大家都服从安排,克服困难拍摄,只为不留下遗憾。”孟君兰说。李玉华唱得非常好,但在电影中的角色要求年轻,因此她不能饰演,只能在幕后配唱;石佩霞需要演二宝这一男生角色,她毫不犹豫把自己的长发剪掉,剃成了男孩子头。

  “我拍电影时29岁,那时候家庭孩子都顾不上,一心把电影拍好,为了演好八婶这个角色,每天早上都顾不上吃饭,提前2小时化装,用乳胶硬把脸上挤出褶皱来,一天下来脸也是火辣辣的疼。”就这样大家克服了困难,把电影顺利拍摄完成,并在全国上映。“电影不仅宣传了党的好政策,在拍摄过程中,电影导演、戏曲导演、话剧导演三方面专家的启发和指导,培养了我们一批年轻演员。”

  《红柳绿柳》拍摄的剧照

  硕果累累

  《红柳绿柳》电影在全国上映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大大提升了莱芜和莱芜梆子剧团在全国的知名度。《三定桩》《赵连岱借闺女》等一些经典剧目也再次迎来社会的关注。

  “其实我觉得最大的收获还是人才的培养,我们那批人就是在戏曲舞台演出和电影拍摄过程中成长起来,成为了团里的骨干,这也为剧团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同时,梆子剧团还形成了不怕吃苦、敢打硬仗、善于创作的文化氛围。”孟君兰说。

  之后,莱芜梆子剧团又推出反映农村精神面貌和生活质量变化的剧目《推媳妇》,还参加了当时独一剧种唯一剧团的天下第一团展演,可以说从改革开放后到上世纪90年代初,莱芜梆子剧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虽然在上世纪90年代剧团经历过一段困难时期,但是剧团的发展,文化事业的改革没有停滞,我们克服了种种困难,迎来了剧团发展的新局面。一部部新剧目的推出,也再次让剧团走向辉煌。”莱芜梆子艺术传承保护中心(莱芜梆子剧团)的主任、团长李长生说。

  2007年,市政府加大对梆子剧团的支持力度,提供了专项资金支持,这样,剧团有了足够的资金基础进行发展,基层演出、对外文化交流、新剧目和精品剧目的创作以及培养艺术人才等方面的工作才正式全面展开。经过剧团上下的努力,2009年6月份,他们向精品剧目发展正式迈出了第一步,以反腐倡廉为题材的现代剧《儿行千里》正式创作完成并在我市完成首演,后来在全省17地市及全省检察、司法系统进行巡回演出。

  2012年,莱芜梆子剧团迎来了新的辉煌时刻,《儿行千里》登上了北京大舞台,进京就连演两场,参加了全国地方戏曲汇演,又到中央党校进行专场演出,并获得“全国五个一精品工程奖”。2013年,参加了第十届中国艺术节,获得了文化部颁发的第十四届文华奖“优秀剧目奖”。一个剧团凭借一个剧目拿下全国2项大奖,这也创造了历史。

  另外,历史文化新编古装剧《长勺之战》、反映新农村建设现代剧《城市村官》、以精准扶贫为主题的《第一书记》(《心系大南山》)、时代楷模为原型的《沃土仁心》以及小戏《随礼》《养老榜》《梅花炒鸡浆豆腐》等一部部精品剧目不断推出,让莱芜梆子剧团硕果累累的同时,让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得到大大提高。

  展望未来

  孟君兰老师说,她很自豪她是莱芜梆子人,作为老一辈的莱芜梆子人,她很高兴亲身经历了梆子剧团过去的辉煌,又很欣慰见证了现在梆子剧团迎来辉煌的新时代。

  “我们的梆子剧团不仅仅是从事文艺事业,更是在传承和保护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一种使命和责任。我希望我们的莱芜梆子剧团在将来越来越好,推出更多的精品剧目,弘扬新时代的主旋律,不断自我超越,为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和提高作出贡献。”孟君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