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2018年11月,"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在国家博物馆开幕。65岁的刘元九特地从平度赶到北京看展。对于刘元九来说,这里不仅展示着40年来国家的伟大变革,还收藏着他个人的生活变迁史。此前,这位山东农民记了36年的"家庭账本",两次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大众网记者辗转平度、济南、北京三地追踪采访,探寻农民账本里的"国家记忆",记录改革开放40年来的伟大变革。

伟大变革背后的山东故事

听农民刘元九讲述36年账本里的 “国家记忆”

  • 刘元九:

      当时听到这个消息都不相信,说共产党能把地分给老百姓?都不相信。结果,上级党组织说真的,真分。哎呀,老百姓欢欣鼓舞。当时想都不敢想,谁敢想?谁敢说集体的土地叫你个人种?

  • 记者:

      在1982年,您记账的头一年,我看见有一笔支出叫作土地(果园)承包费。这笔支出在这个账本里显得比较特殊。

  • 刘元九:

      我们这里1981年就开始大包干,就是把原来集体的部分土地按户分,分到每个户。分到每个户估出价来,就是你应该向集体缴纳的费用,叫个承包费。当时说是10年,当时都抱着临时性的观念,还不知道几年。结果不是这么个事。大包干到现在,我们没变。到了2000年,这不就包了20年了,一下子延时30年,到2030年。这不十九大又提出来了,第二个承包期再到期,再延30年。那我们这个土地就成80年了。土地这么长时间在农民手里,历史上很少。在过去都有这么句话,说“千年的土地八百主”,唯有在共产党领导下,农业能这么稳定,农民的土地能这么稳定。

  • 记者:

      我们在您的账本上看见了一笔比较特殊的记录,就是在1984年,村里(粮管所)以特别优惠的价格给大家提供了一年的口粮。

  • 刘元九:

      这个事情是这么回事。我们当时县委召开全县的四级干部会议,县委书记赵兰田同志就找我们的村长(大队长),说你村历史上曾经达到过60万斤葡萄的产量,他说现在你们这个产量才几万斤。他说能不能通过政策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

      大家也乐意种葡萄,但是有一条,就是眼下我们现在没有粮食吃。一年不种粮食一年没粮食吃,没粮食吃怎么办?他说这个好办,他说我协调一下粮食部门给你销一年粮食。

      1984年的冬天,我们就发动,(到)春天就开始挖沟子。也有些老百姓,他有些个别人吧,不信服这个事。第一,粮食能真给?第二,有些他怕种了葡萄卖不了怎么办?个别人也是不信。但是大多数(动员)起来以后,你少数人不服从也不行。再一个,他也怕落后。

      结果效果很好。到了1984年,挖了沟子栽上,1985年一年,到了1986年,我们这个葡萄当年就能恢复达到60万(斤)了。所以很快到了1989年,那时候达到多少?达到100万(斤)。

      但是又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卖难。我们这个产量高了以后,市场不适应。通过我们镇上党委(镇政府)组织葡萄节,提升人气,媒体一宣传,引进人来,就把销售解决了。到1990年以后就好了。

      照我家这个收入看,十八大以后——我这个账本是实事求是的,我从2012年到2017年6年当中,收入占36年来(总收入的)40%左右。1982年是800多块钱,到了1983年是1600块钱,到了1984年是3000多块钱,到了1985年达到了6000多块钱。到了1986年达到顶峰,达到14000多块钱,在当时也可以说(是)我们村为数不多的几个万元户。

  • 记者:

      兜里有了余钱,有没有想着给家里改善一下生活,比如说添点大件什么的?

  • 刘元九:

      买了彩色电视机,买了液化气罐,合伙买了抽水机。在现在觉得很平常,液化气就是液化气,但是在当时是历史性的。你想想,几千年来农民就是烧草、烧柴做饭。不烧草、不烧柴,烧液化气,这是历史性的变化。

      说实话,改革开放这40年,我觉得头10年主要是解决吃和穿。1988年以后,就开始解决住房改造和上摩托车之类的。我当时到了1992年的时候,就花了3万多块钱盖了一个房子。到1996年,买了一个摩托车花了1万多。到了2008年的时候,就帮着孩子买房子,买房子这不又花了十几万。现在的收入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你花出去以后你不用怕,第二年就可以马上恢复,吃穿没问题,所以说底气就很足。

  • 记者:

      其实我翻看您的账本发现一个问题,就是这些年您的收入是越来越多、越来越高了,但是感觉这个花销也越来越多。我不知道您的负担是不是也加重了呢?

  • 刘元九:

      有些东西,你比如说合作医疗,我这不2015年的时候住了一次院,也是第一次住了10天院,花了7000多块钱。按55%的报销,这不报了4000来块钱,自己负担了3000来块钱。有些东西国家能够帮一点忙,能解决一些,减轻一些负担。像我对象当时割白内障,自己就拿800块钱,其他的都由国家来解决。在过去来说是想象不到的这些事。

  • 记者:

      农业税的取消对咱的生活影响大吗?

  • 刘元九:

      1980年的时候第一次给我们要摊派12块钱,以后逐年增加、逐年增加。到了2001年的时候,镇上要的税费,我家最高的时候达到了850多块钱。到2005年的时候全部取消。取消了这个费用,对农民来说就减了一个很大的负担。多少皇帝称盛世,唯有今朝不纳粮。过去你哪个朝代吆喝,他们都是盛世、盛世,什么盛世?盛世没和老百姓要钱了?只有今天的共产党不和老百姓要皇粮国税。几千年的传统东西叫共产党给打破了,这就是历史性的进步。

  • 记者:

      就在前不久,还记录了通路?

  • 刘元九:

      这是我们大泽山的环乡旅游路(旅游大环路)嘛。它当时修的目的,第一个是为了减少219省道的压力,第二个叫旅游观光。大泽山旅游,在平地旅游没意思,就把山里修一条路,人们都乐意上山去看一看。那等咱熟了葡萄以后,你看吧,引进人来,我们这个葡萄今年将有一个很好的销售。

      要说村庄变化,1984年,我的账本上也有这么一笔,有个上电线路费。当时一户100块钱。1984年10月28号晚上通电,这是个有历史意义的纪念。

  • 记者:

      听您说了这么多,我能看出来,咱家里的日子是越过越好了。那村里呢,您觉得咱整个村有没有什么变化?

  • 刘元九:

      国家实行环境整治,采取了措施。第一,整修茅房。咱原来的茅房都是栏坑式的,一是不卫生,第二是招些苍蝇。现在国家给你改造了以后,实行水冲式的。看起来是个小事,实际是个大事。第二个,垃圾,都设了垃圾箱,专门的人每天收集。镇里每天都把垃圾当天拉走,当天处理。第三个变化就是“三大堆”,草堆、土堆、粪堆,村里没有了。现在上边对环境抓得也挺紧,农村环境比过去大大进步了,这一点老百姓是有目共睹的。

      我觉得今年挺高兴的。你就拿我家来说吧,头年(2017年)总收入是70468(元),今年就达到了79602(元),增长了8000(9000)多块钱。可能是有钱的人,8000块钱不好做什么。但是对农民来说,这8000块钱很贵,很值得花。

      实际上这个事就是产业兴旺。当地没有个经济基础,产业不兴旺,老百姓没有收入,你这个社会进步怎么进步?首先得产业兴旺。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以后,让我们农民更有了信心,这日子我相信会越来越好。

      我觉得我这个账本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它是最好的一个去处。这是我三生有幸,我没想到对国家能有用。只要对国家有用,我就心满意足了。我就觉得,成为国家的唯一,从满心来说,这是最觉得了不起的事,得到了国家的承认。人一辈子能得到国家承认的事不太多。

  • 记者:

      国家博物馆现在已经收藏了36年的账本了,往后您还打算继续记下去么?

  • 刘元九:

      我曾经说过,生命不息,记账不止。这个账本,只要我有能力记,我争取国家能给我保存50年——半个世纪的账本。这就是我的最大的愿望。

从1982年村里“分田到户”开始记账,他一直坚持至今

刘元九家住山东省平度市大泽山镇三山东头村,一辈子跟土地打交道,也悄然跟“记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记录的“家庭账本”于2007年、2017年先后两次被国家博物馆收藏,成为该馆在国内收藏的唯一一套农民家庭账本。在这套从1982年至2017年的账本中,刘元九记录了小到油盐酱醋、大到买房买车等全家人生产生活的变化,内容囊括农业收入、粮油、电力、通信、燃料、生产投资等33个项目,36年从未间断。 [详细]

种葡萄走上致富路,他跻身村里首批“万元户”

翻阅刘元九的账本,记者发现有两个数字最引人注目:836元、95645元。这两个数字一个出现在刘元九记账的头一年,一个出现在最近几年,分别代表了他在1982年、2016年的家庭年收入。其中变化,反映的绝不仅仅是数字相差100多倍那么简单。刘元九说,他永远忘不了,1984年,时任平度县委书记的赵兰田给他们村布置的一项任务。那年,在平度县召开的一次全县四级干部会结束后,赵兰田把三山东头村大队长叫到跟前问:“你们村能重新种葡萄吗?” [详细]

置办 “三大件”又给儿子买了房,他慨叹“唯有今朝不纳粮”

36年收入增长173倍!种葡萄赚了钱,一向勤俭节约的刘元九作了一个很有魄力的决定,给家里添置大件。1987年,短短一年内,抽水机、液化气罐、彩色电视机一个跟着一个进了刘家的小院。“1987年4月12日,购买液化气罐90元。”在刘元九的家庭账本上,这一笔账对他来说具有“划时代”意义。不用看账本,他也记得清清楚楚,买液化气罐花了90元,加30斤气花了12元,再加上其他配套设施,总共花了两三百元。这在当时不是个小数目,但他花得毫不犹豫。 [详细]

水、电、路通了,“三大堆”没了,农村掀起“厕所革命”、奔向乡村振兴

刘元九的账本,用一条时间轴,贯穿起一个村庄近40年村容村貌的变迁。1984年,有一笔架电线路费的支出100元。刘元九清晰地记得,1984年10月28日晚,他们村正式通电。在这之前,晚上村民在家一般用煤油灯照明,出门经常摸黑,真的可以说是“黑灯瞎火”。 [详细]